付娜++曹光华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的党组织。这是对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最新要求,也是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重要方式。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党员志愿服务的现状,根据其现状归纳了基层党组织实践中党员志愿服务的有效方式,以期能为各高职院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构建的过程中开展类似的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党员 志愿服务 基层服务型党组織 高职院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对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最新的要求,也是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重要方式。
高职院校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与研究,既是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内容,也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同时为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必要性
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构建的实践与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推动高职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服务于群众、加强高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激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活力,夯实群众基础、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
(一)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的需要。当今,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服务和被服务的新型关系。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和履行服务是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员志愿服务正是这一重要内容的体现。
(二)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高职院校目标和职能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它的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党员志愿服务正是高职这一目标和职能的体现。因此,把党员志愿服务引入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对推进高职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发展,促进高职的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党员志愿服务体现了党员的宗旨。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体现了高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二、 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党员志愿服务的现状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党员志愿服务已经逐渐融入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但在新时期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党员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志愿服务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一些高职院校的党员志愿活动内容单一,存在流于形式、不能解决师生们的实际需求、不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形式主义等问题。这也是一个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志愿服务能力不强。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和将服务落到实处,这要求基层党员不仅要有一颗想干事的心,而且要有能干事的能力。这就需要有效地利用和提高基层党员的各方面素质。
(三)志愿服务活动不长久。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但存在志愿活动开展时间不长、党员发挥作用不充分等问题。
(四)缺乏对党员志愿服务的有效引导。因为高职院校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一般都是临时性服务,很少有培训,即使有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在志愿活动前,大致说明志愿活动的安排和注意事项,而较少涉及志愿服务的技能的要求、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精神的内涵、志愿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这使得经验不丰富的党员志愿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五)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基层党员志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影响了党员志愿服务的稳步发展。这需要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以此激发党员志愿服务的服务力和奉献力,提升党员的服务观念和宗旨意识。
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服务内容需更贴近群众、能力不足和党员干部的修养需提升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拓宽服务型基层党员的服务渠道 、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同时激励基层党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基层师生党员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三、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效方式
以党员志愿服务为依托,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现党员志愿服务与高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党员志愿服务促进基层党员党性发挥的实效性,通过基层党员志愿活动示范促进志愿服务的普及化,这是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与时俱进的工作。
(一)加强党员志愿队伍建设,形成党员志愿服务网络
党员是志愿服务的主体,没有自觉自愿的党员参与者,党员志愿服务就不可能长期进行。在党员志愿者招募方式上可进行创新,由党员提出志愿申请,高职基层党组织负责组织和汇总。基层党组织根据党员专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长,编制党员志愿者花名册,并详细记录每名党员的特长和联系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积极发动和组织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参与到志愿活动中,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层次、行业分布。从而使基层党员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了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为长期开展志愿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创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
根据志愿活动的特点,基层党员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实现多样化,包括助学支教、交通协管、法律援助、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治安宣传、帮幼助老、扶困济贫和一些大型社会宣传公益活动等。但是以上这些党员志愿活动的形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高职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價值所在,他们的优势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等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特长和本校党员的优势来组织相应的志愿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师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来开展党员志愿活动,这不仅增强了师生党员的自豪感,提升了他们的服务意识,还提升了基层党员的志愿服务水平,也提高党员志愿服务的质量,使群众充分的感受到党员志愿服务的实惠,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三)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
基层党组织根据志愿服务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增加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方式有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成果分享课堂、微视频播放、小组经验交流等。通过志愿活动经验丰富的党员志愿者对新招募的和经验还不丰富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介绍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同时根据具体的志愿岗位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是增强他们对志愿服务思想和精神内涵的认同以及对团队力量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党员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四)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开拓基层党员志愿活动网络阵地
建立基层党员志愿活动网络体系,构建师生党员互动平台和搭建校内外党员志愿活动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给基层师生党员提供更多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的机会,扩展志愿服务渠道,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和丰富志愿服务的方法,推动基层党员志愿服务意识和党性的培养。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并借此平台宣传影响较大的志愿活动和表彰一些志愿活动的优秀个人,彰显党员先进性,积极发挥基层党员的志愿活动的主动性,以此提高群众满意度,让志愿服务真正取得实效。
(五)规范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
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承诺机制,党员志愿服务者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公开承诺。党员根据志愿服务的项目,承诺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实现相应的志愿服务。同时,高职基层党组织可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党员培养体系和党员实践活动环节,逐渐完善相关的志愿活动规章制度,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基层党员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以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的质量。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评优评先的一项考核指标,鼓励师生党员在志愿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相应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对于志愿服务经费短缺和党员志愿者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推进高职基层党员志愿服务的管理规范化、工作常态化、发展优质化提供坚实的保障。
高职基层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进一步坚定高职基层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还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促进基层党员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职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既是基层党员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过程,也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升的过程,最终使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翔.以公益活动为导向加强高校基层特色党组织建设[J].科教文汇,2013(7).
[2] 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和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 3).
[3] 蒲俊霖,庄玉琳,卢春慧.构建高效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 (12).
[4] 冯质雷.浅议新时期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J].科技资讯,2008.
[5] 林天翔,董塔健.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