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霞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A组采取常规护理,B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和6.7%,满意度为83.3%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5..02
我院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并进一步证实了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就相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并采取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实施介入治疗;同时排除合并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8±7.2)岁。B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2±7.0)岁。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向患者介绍医院和病房环境,告知疾病基础知识及手术相关注意事项,落实饮食和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
B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和临床护理路径表,具体实施措施如下:术中干预: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严格执行交接制度,由专人接送患者,缩短等待时间[1];患者入室后,予以心理支持和鼓励,使其以平和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术中严密监测生命指标,合理调节输液速度[2],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对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②采用医院自行制定的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三个等级[3],满意度=一般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对比
A组和B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3.3%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病情评估、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为纵轴,制订为表格,并记录患者检查项目、治疗手段、出院时间等内容的一种护理模式[4]。借助临床护理路径表,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可以保持同质性,同时还能起到指导和指引新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更具计划性和针对性,可促使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明确了以往工作中存在不足和隐患,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理差错;同时护理人员每天执行护理计划,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更有助于患者术后健康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A组对比,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7%,明显优于A组患者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因而临床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另外,A组和B组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83.3%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说明护理工作质量越高,另一方面护患关系比较友善,较好的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需求。
综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临床上具有较大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琬屏,杨柳枝,苏小妹,等.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5):100-101.
[2] 陈冬琼.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3):197-199.
[3] 赵爱纯,韩俊惠,王红梅,等.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择期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2(3):372-374,380.
[4] 樊晓美.每日目标化临床护理路径和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患者护理中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0):1395-1397.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