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究竟是怎么回事
清人郑板桥的书、画、诗都了不得,但仕途却非常不顺,直到50岁才当上个七品芝麻官。
有一年,他跑到莱州云峰山(今山东)看南北朝著名的“郑文公碑”,看得入了迷,天晚了回不去,看看山上有几间茅屋,便准备敲门借宿。正巧,郑板桥借宿的这户人家的主人是个老头,自称“糊涂老人”,他藏有一块桌子般大的墨砚,知道郑板桥的“怪名”,便请他题几个字,好刻在砚的背面。郑板桥想了想,挥笔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
那时,大多数书画家出门前都会带着印章,有名章,也有闲章,题词作画罢便盖上一个。郑板桥写完,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章,说砚背面还有空位,应该由“糊涂老人”写一段跋。“糊涂老人”不客气了,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难,由美石而轉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完了盖上自己“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的章,郑板桥一看大惊:糊涂老人原来是个“致仕”的高人。看看还有空隙,赶紧补上一段:“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如此看来,“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本来不过是“难得您糊涂老人热情接待”,或者“难得世间有您这样一个老人”的意思,吃人家的,住人家的,表示一下感谢,也在情理之中,但接上了后面的一段,便成了至理名言。
(韩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