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华+张晓
摘 要:在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先后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虽然他们对教材进行不同处理,采用不同的教法,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不同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有独特的精彩。笔者以本次活动中的同课异构课堂为实例,从不同的异构进行阐释探讨,以期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關键词:数学课堂;思想策略;搭配问题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是一节专题实践活动课,意在让学生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组合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符号化思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可以说,这节课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和素材。
一、不同的备课视角,体现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解读
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在课程环节的设置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上,体现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不同解读。
A教师以一张学习导航单开始本节课的教学:第一,在衣服图片上直接连线;第二,用抽象符号表示衣服并连线;第三,完成填空:一共有( )件上衣,( )件下衣,每件( )可以搭配( )件下衣,有( )件上衣,就是有( )个( ),也就是一共有( )种穿法。
A教师的这种设计,将有序思考、符号化表达和数形结合思想都渗透在“学习导航单”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体会、感悟,最后以填空的形式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学生按照明确、合理的模式进行思考,并在后面的问题解决中不断应用和强化。不难看出,A教师将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掌握和应用上,体现出较强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B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微视频唤起学生以前学过的符号表达经验;第二,提出“一位教师和4位学生分别合影,一共要拍几张?”,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第三,增加一位教师,在第一幅图的基础上继续画,引导数形结合和有序思考;第四,继续增加教师,引导抽象思考;第五,小结方法,回顾有序思考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样层层推进的方法引领,体现了B教师试图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通过体会有序思考、符号化表达、数形结合思想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解决同类问题甚至更复杂问题的策略,因此,B教师教学目标的天平偏向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会。
二、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不同角度的重难点突破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该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搭配中的学问”作为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和套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都不足以支持思维自主迁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策略。
A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把核心方法用填空的形式贯穿每个搭配问题,学生能清晰完整独立地说出思考过程,牢固、系统地建立解决搭配问题的方法体系。在重复的过程中,又通过引导学生变换固定的对象,体会解决搭配问题的策略虽然具有多样化但也有很强的归一性,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解决搭配问题的策略模型。
B教师借助一个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一至三年级学过的符号化表达的具体实例。之后,又通过改编课本习题,将原来的题目分为几个层层推进的问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有序思考过程。
三、不同的习题编排,帮助学生从不同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节课的练习阶段,其功能应该是丰富、多元、整合的,应该具有开放性和适度的挑战性。A教师选取了与例题相似的、可以使用相同模型的典型搭配问题,学生通过先借助填空引导慢慢独立说出解题思路,实现了模型的重复运用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从而能够运用模型熟练解决同类问题。
B教师的习题编排则选取了早餐搭配、服装搭配(通过变换呈现方式,比课本例题难度略有提高)、猜拳游戏和线路选择(呈现课本习题原题)四个搭配问题。四个问题由易到难,学生的解决策略呈现多样化,且始终贯彻“有序”的原则。
四、反思
A教师: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我设计了“学习导航单”,帮助学生建立起简单搭配的解题思路。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简单的搭配问题。这种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的模式,高效、简单,但是学生思维单一,所掌握的是一些静态知识,自主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B教师:我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示意图”抽象出搭配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示意图和数量关系中搭建起一座数形结合的桥。精心设计问题,在追问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我们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