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崇
摘 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下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地方,所以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尊重、服务教职工,培养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培育团结的教师队伍,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开拓创新,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以人为本
教育是由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与教学器材设备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教育的构成因素不是单一的。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变化都离不开个体的变化,个体的优化程度决定着整体的优化程度,因此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应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通过管理者在服务中对团队成员的人文关怀,有效地实行人性化管理机制,使教育个体得以优化,协调发展,促进整体优化,使学校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
一、尊重并服务每位教职工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主體,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由教师队伍水平来决定,调动学校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成为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保持学校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尊重、爱护、信任、善待与激励。
校长是学校的领头人物,要主动关心了解教职工生活、工作态度和成效,尽量满足教职工的合理要求。同时,校长要身先力行,起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的正确行为来感染教职工,为学校师生做好表率。
二、提升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整体知识水平素质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校长应制订教师继续学习与再教育的工作计划,学校教职工队伍通过再教育可以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对青年教师要定目标、压担子,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第一,对中年教师要委以重任,还要注意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鼓励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第二,老年教师要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传授教育教学经验,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鼓励、组织教职员工建立校际之间的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第三,安排后备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塑造一流的教职工队伍,开创一流的教学氛围,创建一流的学校。
三、培育团队凝聚力
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要研究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凝聚力即心向一致,是指教师群体成员目标一致,并为实现目标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心理倾向。要培育教师的凝聚力,一靠教师的自身修养,二靠学校的领导水平。学校领导水平是个很重要的条件,因为教师群体的心向一致,实际上是围绕学校领导为中心的心向一致,是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心向一致。树立“校兴我荣”的观念,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让教师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上下拧成一股绳。
四、管理机制人性化
管理人性化是指被管理者处于主动接受管理的状态,这就要求校长制订出一整套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为此机制创建出实施的优良环境,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与良好的实施环境下,全体教职工会主动参与其中,由被动管理变为人性化的主动接受管理。
1.竞争机制
学校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让大家在竞争中显身手,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加强协作,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置人于危机与挑战之中,才使人对通过竞争得来的机遇倍加珍惜,产生拼搏向前的力量。通过人际间的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便人才脱颖而出。
2.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当教职工付出劳动,取得一定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时,学校管理者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或者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赏识等,让教职工感受到付出总有回报,有作为就会有成就。每逢镇、县、市等部门表彰时,首先应考虑推荐这些热衷学校工作、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同时,积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知人善用,给积极向上的年轻教师制造机会,使有志青年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上进氛围。
3.创新机制
有创新,就会有发展;有创新,才会冲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从而开辟符合现实工作的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激发教职工整体创造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的创新思想;其次,使全体教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改革中,积极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创新改革思路与方法;最后,学校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评估评价体系与激励政策。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性化管理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增强学校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人性化管理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129-131.
[2]辛丽君,辛天兵.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