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 柏财政
摘 要: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不仅是学生问题,更是教师问题,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较大变化,尽快让学生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转变,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每一位高一数学教师必须上好的第一堂课。
关键词:差异 问题 方法 衔接
一、认识初高中学与教的不同
初中教材研究侧重于常量为主,常量计算,题型较为简单易懂;但高中学习不仅侧重运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不仅研究变量运算,而且运算讲究技巧,虽然近年来高中学习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降低。
在初中,学生们只需要上课听讲,课后按照老师们给学生“总结”的解题模板解题,如解方程分几步等,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主动分析思考的习惯。学生在高一学习时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短时间内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更不能灵活运用在解题过程中,能听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但做作业遇到较大困难,在学习上用了较多时间,但收获不大。[1]
初中课堂容量小,教师只要讲得全、细,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对教材的重难点反复讲解、强调,对重点题型多举例、示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但高中教材难度大,知识点多,进度快,习题类型较多,量大,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讲透教材,而且还要对拓展知识进行必要补充,有些学生就不适应,影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
二、明确高一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认识“简单化”
进入高一,部分学生仍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式:只记概念、公式、定理,知识掌握不够准确、深刻,不去理解推导过程,有的学生对典型题目不能及时反思总结,套题型,套方法,题设条件稍加变化就很难解出,沿用题海战术,不能总结升华为数学规律;数学素养较低:运算准确性较低,速度较慢,解题过程随心所欲,不讲究规范。
2.听课“表面化”
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被动听讲;有些学生预习流于表面,缺乏认识问题的能力;有些學生认为数学就是解题,对老师的课堂内容不能积极思考,老师讲什么,自己就机械地记什么,只听课不做笔记,不能积极发现问题,不去刨根问底。
3.过程“松散化”
从新课程的要求看:高中数学学习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少,由于初中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使得运算能力也要求较低,在许多基础性的运算中也容易出错,另外,初中学习过程很难培养学生有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落实好高中数学教学的措施
1.要始终明确学习要求
在开学初,教师要立足于高中大纲和教材,通过测验、谈心、家长会等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方式,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分析高中内容尤其是第一学期中的重难点,如集合的定义、函数的定义等,在学习新内容时,多与初中学习内容进行类比,如平面中相似三角形中的相似比,在高中仍可应用,平面中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在立体几何中就不成立了。
2.要始终贯穿学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以如何培养学习习惯为重点,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聚精会神听讲的习惯,及时复习反思的习惯等,纠正学生“只跟不走、只看不想、只练不想”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与反思,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寻求解题的通解通法,通过课本的预习,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始终抓好教材内容
在开学初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做好教材的衔接内容的学习
(1)数与式的运算
主要包括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的运算.在根式的运算中,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也需要补充
(2)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在高中教材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等章节有着许多应用.
(4)不等式
高中阶段将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等知识.
(5)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当自变量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函数的最值问题.
(6)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掌握了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高中学习时,需要用到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7)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衔接内容上要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无理方程的解法.
(8)平面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外心、内心等)和常用的定理(如射影定理,圆幂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教材多常常要涉及。
正确对待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既要认识初高中数学的差异,又要考虑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还要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并落实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积极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材施教,不断提出和实施创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数学素养,“学高为师”,不断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颜炳杰.浅议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2]余成平.浅析初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