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明
摘 要:中学生无论是智力还是思维能力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处于接受新知识的关键阶段,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就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中,应适时发挥指导作用;课前预习是开展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开展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一、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不只是对于历史、政治这些文科性强的学科,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来说,语文知识的积累掌握、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其他学科概念性知识以及阅读理解性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样也为学生的个人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有效分组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可以激发学生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比如,在进行《敬业与乐业》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学习了课文后,让小组成员根据文中提出的敬业与乐业,说说敬业与乐业的具体表现以及蕴含的意义。让小组内成员先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再跟组内其他成员探讨、研究,最后总结出小组的答案,之后,教师对不同小组答案进行有效评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提高。[1]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提高学生对学习课堂知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之间的有效、和谐的交流互动。分组教学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主体性,所以,教师要以分组的形式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小组内享受学习的快乐,另外,教师要科学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进行小组探究,打开学生语文思维的大门,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促进小组成员间语文学习的高效。比如,在进行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的学习时,不妨让不同小组分别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找出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指出本次课堂学习应掌握的知识与情感,应如何开展课文的学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让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交流与谈论,针对如何开展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小组交流中,适时给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之后,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进行课堂教学,展开课堂知识的学习,同时,指出不同小组在对课文内容掌握方面的优势与不足。[2]
三、小组合作展开探究学习,组织进行课前预习 .
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是依靠几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有些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课前预习活动的进行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古诗词、文言文性质类知识的学习,课前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作者以及事件发生的背景知识的资料查阅与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有效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进行《出师表》的学习前,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前进行小组探究性预习活动。不同小组针对课文的翻译以及文中蕴含的情感进行研究与讨论。组内成员自主借助工具书、词典等工具,进行全文的段落翻译,可以一人一句的依次进行翻译与理解,一个成员的翻译完成后,小组讨论、评价组员的翻译情况,如果大家一致认为不合理,有需要变动与修改的地方,讨论、探究以得出最佳的答案;如果所有成员一致认为翻译理解的到位,就记录下最佳翻译结果。这样的话,在之后《出师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再结合自己预习過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懂的地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另外,教师应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臧小强.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1234”模式的几点探究 [J] . 考试周刊, 2012(73).
[2] 王起云.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3):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