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02 23:11易雄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科学课小学信息技术

易雄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课程。因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小学科学课程还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122-02

《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小学科学学科作为一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如何将学科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实实在在地学到科学知识,是科学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科学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科学的需要。

一、丰富感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使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形、声、光、色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投入到科学课的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能只是给学生有限的几盒昆虫标本或几张图片,让学生拿着放大镜进行观察,但是这种观察的不灵活性,使学生不能把细微之处观察到,因此也不能把放大镜的作用和用途发挥到最大,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无形增加,达不到课堂所需要的效果,本课教学的重点也凸显不出来。作为科学学科的教学,本课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料,教师在课前收集到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录像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讲解,对有关昆虫的体形特点进行逐一整理、归类,让学生从生动的影像中得到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就很容易得出昆虫身体的共同特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身体有三对足,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惯的观察。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让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昆虫网站,自学或协作探究有关昆虫的其他知识,从而在教学中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束缚,使科学教学由无形变为有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来说,媒体、网络的介入,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将教学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提供了帮助,而且还切实提高了科学课堂效率。

二、指导实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实验的欲望

《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科学教学中,实验课是比较常见的课型,同时也是学生最喜欢上的一类课。

比如,在教学“抵抗弯曲”一课时,教师可在学生实验前将实验过程用多媒体进行呈现:首先出现几种不同的实验内容进行抗弯曲实验,用相同的材料不同的重压:用相同的材料、重压,不同的间距;用相同的材料、重压、间距。不同的厚度……让学生对此进行质疑: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及变量只能有—个,再呈现这些实验过程,并提问:这样得到的结果准确吗?此时,课堂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交流。对此,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指点,指出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的应该保持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并适时提出问题:“你想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吗?”学生的热情一下就调动了起来,积极性与趣味性也大大加强。实践证明,有了媒体实验的指引,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自主实验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在实验结束后的汇报环节,笔者更多地采用投影形式,因为清楚明了,所以小组间的汇报交流空前激烈。最后,学生得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和材料、形状、宽度、厚度等有关。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也使学生更好地集中了注意力,得到实验的各项指标、要求,从而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只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技能,才能达成科学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化繁为易,突破科学教学的重难点

新課程提倡:“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在星空中”一课时,认识各种星座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课堂上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天文现象,教学中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和观察几张星座图片的话,科学课堂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而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则可以让课堂上无法看到的复杂现象通过动画、声音、影像等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变得集中有序、具体形象,让教师的教学变得简单、容易,也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变得简单了。

再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一课,教学太阳系的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大小、位置关系、运动轨迹等这些知识时,课本的资料很有限,学生如果只是从课本中了解相关信息,对一组组数据的解读就会枯燥无味,也不容易理解。对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模拟制作成三维动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太阳系的壮观时,也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合理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所认识的科学现象,变静态为动态,化繁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还能使教师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更加顺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应该全方面和多角度考虑各种教育教学因素,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使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科学课小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