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导读”与“明理式导读”的基本模式及案例

2017-03-02 22:43岳海江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模式案例

岳海江

[摘要]“情境式导读”和“明理式导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所采用的两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一种通过创设情境,一种通过指导对话,把学生带进语言文字当中去阅读,从而达到在品析理解中增进阅读深度与广度,促生阅读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式;明理式;导读;模式;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68-03

朗读是人类阅读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感知读物、理解读物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方法。一位特级教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书声琅琅,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情趣融融,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议论纷纷,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确,通过朗读,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也可以体验到遣词造句的节奏感、音韵感、分寸感和情味感,从而吸收技法,增强语感,积累材料,丰富语言,天长日久便能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人情入境、绘声绘色地朗读好课文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推敲的两种导读方式,与大家共勉。

一、情境式导读

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渲染及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当中,并选择恰当的导读方式,使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情自然流露,个性化地抒发和表达,达到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的目的。

1.操作方略

教师根据课文的思想内涵给课堂预设一个基调,创设和课文氛围一致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实物演示、画面呈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生活再现、故事引人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应因文而异,因教师的特长而异。但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描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教师自身要练就较高的语言感染力,并投入真情(打动别人之前先得打动自己)配合其他的方式营造情境。然后选择巧妙的朗读方法带领学生去阅读:表达欢跃的感情适合集体读。抒发哀怨凄婉的情绪宜用个别读,气势如排山倒海最好用齐声读,琅琅上口的古诗可以诵读,气势越来越强的可以分层读,动态描写多的可以表演读……

2.流程

营造情境→入境生情→角色换位→体验表达

3.案例

(1)案例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片段。

师:(表情凝重,声音低沉)这是一个催人泪下、令人心酸的童话故事。让我们随着倒转的时光来到19世纪的丹麦街头……你看:

(投影中打出:丹麦街头,雪花飘落,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一步一步地向前挪。)

师:你听:

(画面中传来呼呼的寒风,期间隐约能听见几声小女孩的叫卖声:卖火柴!卖火柴……)

师:整整一天,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晚上,不敢回家的她蜷缩在一个墙角里……第二天清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最后一段,老师引,大家接读。

师:(进入情境)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

生:(语气平淡,显然未进入情境)坐在墙角里。

师:(再引,语气更为感人)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

生:(语气有了变化)坐在墙角里。

师:(似乎看到了画面)两腮一

生:(受感染,进入了情境)通紅。

师:嘴上——

生:带着微笑。

师:她——

生:(寄予无限的同情)死了。

师:(悲中见愤)在旧年的大年夜——

生:冻死了。

师: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

生:(无不动容)小小的尸体上。

师: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

生:(感情倾诉达到高潮)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有人说,湖面的水纹,音乐的旋律和人的情绪频率合拍时,人就极容易地触景生情。上面的设计也许正找准了这一频率。]

(2)案例二:《坐井观天》教学实录片段。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营造情境一入境生情一角色换位一体验表达”的教法。在课尾“体验表达”一环节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请看屏幕,开动脑筋想一想,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它会跳出井口吗?

生1:不会。因为井太深了,它跳不出来。

师:有困难。

生2:不会。因为小青蛙在井里住惯了,生活得很舒服,它不想到外面受苦受冻。(掌声)

师:真是一只怕苦怕冻的青蛙!

生3:不会。因为它认为小鸟在吹牛,说假话,根本不相信小鸟,所以只能坐井观天。

师:真是一只顽固的青蛙!看来要使这只青蛙跳出井口真是困难重重,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看谁的办法最灵验,能让它勇敢地跳出来。

生1:我给井里灌水,让青蛙浮上来。

师:那得好多好多的水。

生2:我找来一个梯子,下去把它抱上来。

师:如果它不愿意呢?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

生:那我先给它讲外边世界有多么美丽,直到它动心了,再用一根绳子把它吊上来。

师:这个办法好极了!先说服它。

生3:叫一群猴子一个吊着一个,把它捞上来。

师:就像“猴子捞月亮”一样吗?(众人笑)

生4:我亲自下去,把它背上来。

师:你真勇敢!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不想跳出井口的青蛙终于跳了出来,它看到了什么呢?

生1:它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还有火红火红的太阳。

生2:还有高楼大厦、柏油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

生3:它还可以看到学校,许多小朋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生4:老师,青蛙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后。还会回井里去吗?(掌声)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生(纷纷喊道):不会回去了!

师:不回家?那它会到哪里去?又会去干什么?想想看。

生1:会到稻田里找伙伴们捉害虫。

师:做庄稼的好朋友。变化真大!

生2:它会坐上飞机去周游世界。

师:增长自己的见识。想得多好!

生3:它肯定要上学,还要学电脑。

师:和你们一样。学习现代化的科学知识。说得棒极了!(掌声)

生4:青蛙说不定还会去参加奥运会!(热烈的掌声)

师:你认为它会参加什么项目的比赛?

生4:要是参加跳远和游泳,它准得金牌!(长时间的掌声,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剖析过一个词语,而是通过情境性导读使学生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读、说、议、评、演”中将词义理解并内化。这样,在课堂结尾,老师的发散性设计更是“一语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发言和巧妙的评价浑然一体,使得课堂气氛融融,高潮迭起,师生达到“愤悱”状态,教者、学者、还有听者均徜徉在孩子们续想的寓言故事中,自省自悟。最后一位学生让“小青蛙参加奥运会”的惊人话语更引发了长时间、由衷的掌声,老师在此点破寓意,适时巧妙,使“坐井观天”的寓意得到了最大的拓展升华,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情境式导读的效果。]

(3)案例三:《月光曲》教学实录片段。

出示段落: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引读:

一曲完了,盲姑娘有点激动地说……

一曲完了,盲姑娘十分激动地说……

一曲完了,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师:面对盲姑娘这深情的赞叹,贝多芬为什么不趾高气扬地说:“正是本人,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呢?

生:因为他是一个谦虚善良的人,他不肯炫耀自己。

师:此时,贝多芬的心情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激动”“十分感动”。

师:他说什么了?贝多芬没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真是“一曲完了遇知音”啊!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有千言万语要倾吐,内心百感交集要表达,对他来讲,表达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弹琴)

放音乐,师生一起读第8段(这时候,一阵风……)

[老师巧妙的引读及浑然天成的过渡语、叙述语把学生带人情境,借着清幽的月光,学生的声随琴动,心被情触……]

二、明理式导读

教师抓住重点词句或语段,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和学生对话(提问、引导和追问)中贯穿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品悟词句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领悟文章内涵,提升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1.操作方略

发挥对话教学的优势,提出恰当直击要害的问题,由此展开阅读与对话的有机结合,达到理解内化的目的。不同目的不同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大概了解课文的内容,划层分段时可采用连读;带着问题在文中找答案适合用跳讀:描述精雕细刻的语段自由读:片幅长句子拗口可以领读:对话可以分角色读:描写场面的可以解说读……

2.流程

正确(读通)→流利(读懂)→有感情(读好)

3.案例

(1)案例一:《坐井观天》教学实录片段。抓重点词语学第二次对话(4、5自然段)。

师:第一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一问一答,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青蛙相信了没有?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范读。大家一边听一边想,看青蛙和小鸟对天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生1: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板书“井口大”)

生2:小鸟劝告青蛙说天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不理解“大话”和“无边无际”,现在4人一组讨论讨论。(师巡视点拨)

师:到底什么样的话是大话?

生1:是夸口、不真实的话。

生2:大话就是吹牛。

师:你们说过大话吗?(生摇头)都是些好孩子。听过别人说大话吗?

生3:书上说葫芦妹一顿可以吃几大锅米饭,过河时说水停,水就给她让道啦!

师:你的意思是书上在写大话!看来你是一个喜欢看课外书的好同学。葫芦妹是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故事中加入了夸大的说法,这是用来教育人的,而不是讲大话,懂了吗?

生4:我们班大伟说他可以从学校院子里飞上5楼。(众人笑)

师:人会飞吗?

生:不会。

师:对,大伟是在吹牛、说大话。当听到别人说大话的时候你们相信不相信?

生:不相信!

师:好,大家就用不相信、怀疑的语气自由读青蛙的话。(生练读)

(生5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多认真!你让老师听出了这只青蛙非常相信自己。如果把“别”字拉长,“天”字后面稍稍停顿,就会读得更好。你再读一次。(再读)进步很大,真能干!咱们一起再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从“大话”入手学懂了第4自然段。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再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读,讨论)

生1:“无边无际”就是说天很大很大,没有边也没有沿。

师:说得好!除了天空,还有哪些景物是无边无际的?

生:草原是无边无际的。

师:的确看不到边,看不到沿。

生2:无边无际的沙漠。

生3:无边无际的宇宙。

生4: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同学们真是理解了。那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天很大很大表现出来?

(生5读)

师:小鸟知道青蛙弄错了,非常着急,所以要读得快一点。你再试试。

师:(指板书上的问题)刚才有同学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对天看法不同,请大家看课件,找找原因。(课件1:小鸟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过村庄,飞过草原……课件2:青蛙在井里的视线范围示意)

生:因为小鸟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所以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一直生活在井底,所以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板书“天空”“井里”)

师:可是老师还不明白,为什么待在井里就看不到真正的天空呢?还是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也来做一做井底的青蛙,看看黑板有多大。(师指导同学通过纸筒看黑板)

生1:我只看到了黑黑的、圆圆的一小块。

师:多大?给大家比划比划。现在呢?现在就不一样了,字呀、图呀,全看见了。

生2:我只看到了黑板上一个“坐”字,现在全看清了。

师:刚才是什么遮住了你的视线?

生2:是这个纸筒。

师:同学们,是什么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呢?

生:是井、井壁。

[把朗读训练同理解结合起来,形成了明理性朗读指导,如“一百多里”“别说大话了!”的教学就尤为成功。]

(2)案例二:《长城》教学实录片段。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車,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这是一句很关键的话,朗读之前,先请大家做些数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练习。

(生充满疑惑和好奇。师出示题目。)

数一数:长城上共有( )块条石,是用( )个肩膀、( )双手建造成的。

算一算:1块3000斤重的条石≈( )个50斤重的同学。

画一画:这是怎样的山岭。

唱一唱:应该给这样的画面配上怎样的音乐。

想一想:这一双双瘦弱的手,这一个个单薄的肩膀,将一块块几千斤重的条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是怎样一幅情景……

读一读:你读出的是建造长城的艰难,还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学生凝重起来,他们在“做题”中逐步解读着这句话的内涵。)

师:这时,我想,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答案了,可老师并不想一份份地看。你们,长城铸造者的后人们,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你的所得吗?

[学生极其投入,在他们的眼前,分明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在他们的心里,分明体会到了悲壮和伟大。大家都在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但在跨学科中要防止鸠占鹊巢。上面的课例借其他学科喜闻乐见之形来落实语文学科之实,新颖而扎实。]

(3)案例三:《观潮》教学实录片段。

出示段落: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大家自读,汇报一下刷黑词句的意思。(生纷纷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那么能不能把你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通过你们的表演体现出来呢?老师来读,读到刷黑的部分你们表演,如何?(行!)

[一次自读,达到讲清词义的目的,二次师生合作表演读,既内化了词义,又调动五官并用,课堂气氛再掀高潮。]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效果的生成取决于教师的预设、引导和评价,以上仅是笔者探索的“情境式”和“明理式”两种导读方法的基本框架,尚需广大语文老师不断地发掘、完善和归纳,以期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导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大放光芒!

(编辑:赵悦)

猜你喜欢
模式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案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