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青
看不见的手
这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经济比喻。这一说法出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指为所有人的利益调节市场的自动机制。格扎维埃·拉戈解释说:“这一观点强调通过寻求各自利益进行财富的最优分配。”这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理念,却为左派所诟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认为:“这只手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它常常不在那儿。”
选美
英國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用选美来比喻股票市场的运作,投资者在预测一只股票未来的价格时必须先衡量其他投资者的心态……然后再估算这只股票本身的价值。凯恩斯认为,这一机制就像选美,在比赛中要通过投票从一组女孩中选出最漂亮的,想赌赢冠军花落谁家就不能以个人喜好为先,而是应该选择最可能得到多数人喜爱的那个。
摇摆木马
指经济受到的“外来冲击”,主要是政治方面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朗纳·弗里希(1895-1973)认为,经济系统的反应就像用木棍抽打的摇摆木马,即具有波动周期,波动的幅度取决于刺激力度。
煤炉
由阿尔贝·阿夫塔利翁(18741956)提出,指经济周期与投资之间的错位。阿夫塔利翁认为,经济运作就像一个烧煤的房间:冷的时候往炉中加很多煤,直到房间过热,就一点煤都不加了……结果又回到温度过低的时候。
搭便车
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1932-1998)用来比喻不用付出成本,坐享他人利益的情况。比如一些投资者等着其他投资者掏钱开发业务,或者很多上班族拒绝罢工却享受同事罢工争取到的好处。
岛屿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用以比喻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后果.主要是指劳务市场。他认为,经济就像一个群岛,务工者要去相邻岛屿看自己岛上提供的工资是否合理.这就是实现平衡的市场上仍然存在失业的原因。
金发姑娘
不要太烫也别太凉,就像《格林童话》中金发姑娘选的那碗汤一样。这个比喻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指经济实现繁荣所需的理想状况,即坚挺的增长,但不要过热,避免任何通货膨胀失控的情况。
马利布冲浪者
哲学家、社会公平理论家约翰-罗尔斯(1921-2002)主张“负所得税”,用通用津贴代替发给公民的不同补助。罗尔斯思考的是,如果有人拿这份收入去“马利布冲浪”而不是工作,这是否公平。结论是不定的:领取补贴的前提是参与劳务市场。
黑天鹅
不能因为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就说黑天鹅不存在。黑天鹅在澳大利亚很晚才被发现这一事实成了前金融经纪人纳齐姆·尼古拉斯·塔利布的比喻基础:一些事件虽然出现几率小,但却可以突然发生并造成极大的经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