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普遍存在,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是一种不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现状,这既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的课题,也是家长和社会需要纠正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教育策略;思考
一、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是学生进入小学教育前的基础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阶段有其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鲜明特征,这一时期,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适应周围环境,注意培养孩子兴趣,启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才是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但现阶段,很多地方幼儿园存在过重的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教学内容上看,幼儿园将小学学习的内容在幼儿园讲授。这种将小学低年级教材引入幼儿园教育的办法,在短期内能够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小学知识,比如说认识数学、会简单的加减运算、认识拼音、会写一部分汉字,好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让孩子们提前掌握一部分知识,家长也会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可这种提前“拔苗助长”的方式,让很多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不能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反而增加了他们对今后学习的恐惧心理,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完不成作业,或者根本就听不懂课堂内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对进一步的学习抱有畏难心理,不愿意进入校园学习。
2. 从教学模式上看,开设小学课程,把孩子们束缚在书桌上,他们失去了很多游戏的时间,失去了作为孩子的“自由”。幼儿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味觉、触觉去感知这个世界,通过游戏去“读懂”周围环境的,但小学化的方式主要用传授知识的方式,让孩子们端正的坐在课堂里,一动不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这样的灌输式教育,“固化”了孩子的天性,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活泼的天真。幼儿教育小学化过程中,把小学生的学习标准如听、读、背、算等技能性目标要求幼儿园的孩子们,考查孩子们的简单运算能力、拼音汉字的默写、检查孩子们背诵古诗文,更有甚者,还要让孩子们背诵英语,这些都属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现在却应用到幼儿身上,使孩子们不堪其苦。
3. 从教学管理上看,幼儿教育当中,过多地关注孩子们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忽视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特点。这一做法超越了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属于超前教育。把应试教育当中的“唯成绩论”的考核标准应用到幼儿教育当中来,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也搞乱了教育的秩序,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
二、 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因素
1. 家长的态度影响。很多家长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就越能够成才,也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但应该更早的学习文化知识,打造超人一等的“神童”,而且还要去上各种培训班,把孩子培养成“全才”。这样的群化现象是家长支持幼儿教育走向小学化的重要力量。
2.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近些年来,因为入园的幼儿数量增长很快,公办幼儿园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办园力量不断出现,这些都导致有许多进入幼儿教育的教师门槛变得很低。这些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幼儿教育素养,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他们也没有职业责任感,对待孩子以及家长没有爱心和耐心。有明显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甚至产生工作倦怠情绪。把小学教育模式引入到幼儿教育当中来,可以让很多老师比较“省心”,不用过多的费心管理孩子,孩子不学习就是不听话,便于自己推卸责任。
3.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压力。我国的应试教育传统由来已久,古代的“神童”都是以诗文而知名,这就把文化知识的考核作为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这种情况下,成绩就是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应试之风就从中小学开始蔓延到幼儿园,这样孩子就能够比别人领先一步,很多孩子却因此过早的背负有悖于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孩子过早的接触,过长时间的生活在其中,必然会感到厌烦,而无心向学。
三、 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育策略
1. 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起到的作用甚至比学校还要重要,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要让家长意识到:孩子过早的成为“神童”,其实是以牺牲孩子将来的潜能为代价的,是不可挽救的错误教育方式。并不是孩子们多背几首古诗、早会计算几道数学题就能够成才。在幼儿教育期间,让孩子培养出自身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出对这个世界的良好认知能力,让他们感到认识这个世界是快乐的,这些都要远远重要于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
2. 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幼儿年龄比较小,他们正在逐渐摸索着认识这个世界,幼儿教师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领路人”,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异常重要,要加强对幼儿师资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加科学的安排教学活动,减少小学化知识的传授,探索有益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乐在其中,寓教于游戏当中,不要使教师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同时,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来,这样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可以有效地减少小学化倾向。
3. 较好地处理幼小衔接问题。很多小学化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害怕孩子到小学后,跟不上学习节奏,落在别人的后面,所以在幼儿阶段讲授小学知识。可以在幼儿教育当中分阶段采用办法,如在小班和中班阶段使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方法,大班時适度采用小学化教学,让孩子适应小学教学内容,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超前透支式的教育,家庭、社会和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改变旧思想、旧方法,使用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让祖国的“花朵”健康绽放。
作者简介:陈芙蓉,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