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韵味无穷

2017-03-01 02:56韦红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双音词枭雄韵味

韦红梅

摘 要: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更能增添文章的神韵。不少讲求考究的作者,常采用双声叠意来加强表达效果。

这些双声叠意现象。从形式上看似乎与现代汉语是的双音词相同,其实两者差异很大。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词是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而文言文中采用双声叠意的形式来加强效果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

关键词:双声 叠意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更能增添文章的神韵。不少讲求考究的作者,常采用双声叠意来加强表达效果。

这些双声叠意现象。从形式上看似乎与现代汉语是的双音词相同,其实两者差异很大。现代漢语里的双音词是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而文言文中采用双声叠意的形式来加强效果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

且从高中教材里选些例子来谈谈吧。

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察今》)

2.“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贤也。”(《赤壁之战》)

3.“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4.“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赤壁之战》)

5.“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6.“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7.“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赤壁之战》)

8.“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9.“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赤壁之战》)

10.“赢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

11.“天下有公害,莫或止之。”(《原君》)

12.“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13.“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14.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

15.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第一句中的“可”与“得”都表示“能”的意思。例如“万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天下国家可均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孟子见梁惠王》),“若此者,内断之心,非留侯所得与”(《王夫之从读通鉴论·汉高帝传》)。这数句中所有的“可”与“得”均表示“能够”、“可以”的意思,但大多是单用,仅“可得闻与”一句采用双声叠意手法。

第二句的“据”与“有”都是“占据”“占有”的意思,其实两个字合起来就表示了意思,但一“据”一“有”呼应配合,读起来就琅琅上口寓有节奏,韵味无穷。

第三句中的“枭”与“雄”都是“威武”“豪雄”之意。如《淮南子·原道训》:“为天下枭”、高诱注:“枭、雄也。”由此观之,二字同意。

第四句中的“离”与“违”,皆指“不协调,怀二心”之意。

第五句中的“殷”与“勤”皆指“殷切,勤恳”之意。

第六句中的“英”与“豪”均指“杰出的,有才能,有威望”的人物。

第七句中的“遁”与“逃”皆指“逃走”。

第八句中的“疲”与“蔽”均指“疲劳”,“困乏”。

第九句中的“廓”与“开”均指“展开”“开拓”之意。

第十句中的“蹈”与“藉”都有“踩上”或“践踏”之意。

第十三句中的“得”与“闻”均有“获得”或“得到”之意。

第十四句中的“仓”与“廪”均指“粮仓”。

第十五句中的“裨”与“益”原来都有“增加”、“补益”之意,这些均指“好处”。如《国语·郑语》:“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韦昭注:“裨,益也。”引申为“补益”,如常语“无补于事”。

以上十三例中,均属于同义叠用,而十一、十二例中的叠意都属于反义叠用。“莫”与“或”均为无指代词,前者为“无人”之意。如《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后者都是“有人”之意,如《诗·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不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两个反义词叠用,在表义上部偏指一端。这也是为了读起来上口,强调了所要突出的某一方面。广二句中的“少”与“长”同样也是偏指一端,强调了“长”的意思,张良回答刘邦的话也仅是“长于臣”;“少”则是音节上的需要虚晃一枪。

作为特殊修辞手法的双声叠意现象,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以上数例,仅沧海之一滴。但许多古文评注家却忽略了这一点,把它当作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词来处理。这样,就使文句大失神彩。如“枭雄”二字部分教材采用《古代散文选》里的注释,注为“豪杰”;同样“离违”注为“背离”,“莫或”注为“没有什么人”。当然,每句中两个字的意思都没有错释,但在读法上,注解方法上却使人无法领会原句的韵味,无法体会这种双声叠意的妙处,也恐有违原文作者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不便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利于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只能使学生象学外语一样,将古语译成今而不能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及其使用技巧。这样,就违背了古文教学的目的,失去了学习古文的意义。

以上仅是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是发明,而是发现。

猜你喜欢
双音词枭雄韵味
华清宫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关于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
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的形成方式与词义演变例释
《玉堂闲话》古今异义双音词分析
乱世枭雄 治国巨擘——基于多元史观解读《一代雄狮拿破仑》
满盘皆枭雄,各领风骚三五年!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