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宴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还要关注人共不学习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最根本的情感培养、价值追求、道德修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爱国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筑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第一重大课题。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萌发期,是个人道德观的辨认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包含的哲理、情感、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好题材许多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因素,其中不乏抒发豪情壮志,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课文《沁园春·雪》以非凡的气势展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抒发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壮志豪情;曹操的《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岳阳楼记》以作“記”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时多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和书中人物他们的爱国心,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有机统一,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一种文学素养的培养。中学语文课程应肩负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一面两体的事物。没有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便不会与周围事物产生情感性联系。中学阶段是人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正处在与自然、与人、与社会、与民族、与人类语言建立起心灵联系的阶段,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浅谈方法如下:
1.结合课文讲解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利用语文课丰富的人文资源来教书育人,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精神领域的健康成长,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执教《散步》一课时,我围绕课文“感悟亲情,尊老爱幼”的重点,通过视频,音乐,朗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家的美好,融洽与和谐,在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亲情,同学们都畅所欲言,有的说到“每天晚上妈妈给自己盖被子”,还有的说到“每天早晨妈妈给我装书包”还有的说到“每周回家妈妈都煮好吃的,给我补补身子”。同学门的故事说得很感人。这堂课让学生感悟到了亲情,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2.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读书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以读为本,以悟为本,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思想启迪。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育人,所以“读书不但要解其言、知其情,还要明其理。”
3.通过作文习作、欣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写作训练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4.通过优秀作文赏析使学生得到情感教育。
通过优秀作文的欣赏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他人好的写作方法技巧的学习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欣赏,达到读者和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对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正确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习作要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应,是作者日常生活、学习感悟、日积月累的情感的沉淀物。因此,利用作文训练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之一,优秀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影响着读者的道德观念、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养成,同时习作者的道德情感及个性一也影响着其对作品的不同看法,及在习作中体现出的各不相同的情感。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的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道德情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逐步地根据他们道德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水平以及知识的积累、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等条件,找准教育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方式技巧,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习惯行为,以促进其道德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无论是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民族.日家竞争力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切实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