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艺
摘 要: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家园合作,形成家园合力,共同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创设良好的家园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规则意识;幼儿;家园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幼儿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间应是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幼儿园教师要引导家长由被动的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转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合作共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及时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得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统一目标和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一、家长和教师树立共同的规则认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孩子的一生,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教养态度、方式将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幼儿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访、家访、谈话、建立微信群等方法,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主动与教师配合,一起巩固、强化教育效果。同时,引导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不溺爱、放纵孩子,能够做到家园一致。教师和家长应当通力合作,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将每周工作计划及每月工作重点告知家长,定期与家长反映幼儿的行为习惯,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为孩子制定特定的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家長和教师共同监督保证孩子行为的正确性,增强孩子在社会实践中的规则意识,帮助孩子学习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引导幼儿明白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应用这些规则,社会才能稳定、和谐的发展。
二、幼儿园开展相对应的亲子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除家庭外最早接触的环境,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应用离不开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半开放日活动、全开放日活动等,促进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各项规则,如开展开放日活动,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了解熟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规则,家长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孩子模仿,内化规则意识;又如,开展亲子游戏,家长与幼儿通过参加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完成游戏,从而体会到亲子游戏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将规则意识升华为规则的执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教师要带领家长与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存在,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走进社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社会教育应该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要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教师应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到社区环境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和理解规则。如,过马路时,家长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幼儿理解、遵守交通规则,只有按照交通规则,我们才能平安的出行,马路上的车辆才会有秩序、顺利地通过;又如,进入超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吸引着幼儿的目光,购物者有序地排队付款,安静的谈话,导购员阿姨亲切的问好等等,又如,在医院里,病人安静等待、按顺序排队看病、取药,住院部静悄悄的,大家走路轻轻的,医生、护士的微笑,大家有礼貌的问好等等。这些无形的规则,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规则认知。
四、创设、模拟微型社会,角色扮演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微型的社会,如银行、医院、超市、美容院、表演区等区域游戏,不仅给幼儿创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而且幼儿还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幼儿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内化为执行力,如在医院里,扮演医生的幼儿会给病人听诊、量体温、打针、包药、还会提醒病人注意卫生,勤洗手等,在超市里,扮演导购员的幼儿会微笑地对进去购物的孩子说“欢迎光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购物完毕还会说“欢迎下次光临。”游戏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合作交往、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幼儿认识到规则时,如果没有进一步地掌握、强化、巩固练习,那将会前功尽弃,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规则,给他们生活、学习、游戏等带来诸多益处和愉悦,就应该让他们经常接触规则。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协同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必由之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担负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任务。教师和家长应该理解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支持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金英.浅议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大观周刊,2011(41).
[2]谭宇.幼儿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