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

2017-03-01 13:27冯羽
科技传播 2016年22期
关键词:阅读模式数字鸿沟工作模式

冯羽

摘 要 信息技术革命,是以微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它推动了我们生活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并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智能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模式。本文从传播学的4个维度(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着手,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其中包括促使了“慕课教育”和“自媒体”的诞生,推进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信息”的推送,助推了“工作模式”的转变和“阅读模式”的改变,引起了“数字鸿沟”的扩大和“传播秩序”的困境。笔者希望通过下文的探讨,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进而提高人们生活的品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革命;慕课教育;自媒体;工作模式;阅读模式;数字鸿沟;传播秩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28-0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各种新媒体的运用,人们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各种便利,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精神产品的多样化。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是从“蒸汽机”的时代到“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社会的文明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以下笔者将分析信息技术革命给传播学实践应用带来的影响。

1 从传播渠道看,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慕课教育”和“自媒体”的诞生

1.1 “慕课教育”的诞生

慕课教育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育,它能吸引几十万人同时上线学习讨论。这就引起教育界的一场革命,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只需要通过一根网线,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学到任何知识,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大利器。

慕课教育让每一个教师感到了压力或者说超出了教师教学的“舒适区”, 它的诞生导致了教师教学的危机感,全球那么多名师,在线学生为什么要听你的课?老师的角色也正在重新定位。正是由于“慕课教育”的推动,产生了课堂教育的翻转,又称之“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最有名的经典案例是:美国有一个名叫萨尔曼·可汗的数学教父,他颠覆了美国的数学教育。可汗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之一就是数学,数学是他的强项。他辅导侄女数学课程的时候,通过录制每次10分钟的课程解析,并免费分享给所有需要的朋友,他的课程生动有趣,概念清晰,这些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点击率接近5亿,共有4 800万人观看。在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上数学课时老师已经不再讲课,让学生观看可汗的视频,老师只负责答疑。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可汗有意识地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便网友有耐心理解、消化。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 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的教学已从网络走进世界各地的教室,甚至推动了课堂的翻转,教师提供各种优秀的教学视频资源供学生学习,鼓励了学生主動性、研究性的学习,而教师只需要负责各种答疑解惑。

1.2 “自媒体”的诞生

“自媒体”是指个人具备传播手段可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群体传送信息的媒体形态。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的局面得以实现。在互联网上,个人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和观点。

随着自媒体的红火,媒体不再是由电视、广播和报纸所垄断,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不用再借助于电视主播、电台主播、记者和编辑,也不用再为了发布一篇稿件而排队等待很久;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布各种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消息等,如我们觉得哪家美食特别诱人或者哪里特别好玩,就可以拍张照片上传到自媒体;如果身边发生了新闻事件,也可以撰写通讯,拍张现场照片,上传到自媒体。“自媒体”的包容性、平等性和参与性,促使人人都变成记者和主播,人人也都可以是社会监督员,由此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建设,推进了民主制度的完善。

2 从传播内容看,信息技术革命推动“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信息”的推送

2.1 “学术资源”的共享

信息化方便了学者们对于文献的查阅需要,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跑到图书馆,在书架之间穿梭,最后抱着一大堆书籍和文献,排队等着借阅。

各种文献查阅的资源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读秀学术、超星图书馆,以及国外的Wiley、Springer、IEE、Proquest等等。这些学术资源库里面包含公开出版的图书、期刊和论文,也包括各种会议的文集等。通过这些资源库,每一个人都可以很方便的在网上查阅到电子版文献的内容。这些学术资源库不仅有效地展示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研究成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和共享性。我们可以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的补充、完善、提高和创新,更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

2.2 “个性化信息”的推送

“个性化信息推送”指的是信息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实现海量信息的精准推送。个性化信息推送可以有针对性地定位用户并随时根据用户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推送的信息,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

在个性化推送中,我们在各种网站购物时发现,当你把一件商品放入购物车后,购物车旁会有相似的商品的按钮可以点击,当你点击这个按钮的时候,你就可以进行相似商品的比较;另外还有一些购物网站,当你把商品放入购物车的时候,当前网页的最底端会根据你选择的商品,推送你可能喜欢的一系列商品供你选择;有些超市则会根据你的购物习惯,来确定你的身份特质和消费水平,进而推送适合你的商品海报。

3 从传播主体看,信息技术革命助推“工作模式”的转变和“阅读模式”的改变

3.1 “工作模式”的转变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机器人被大幅度应用,这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简单劳动,人类可以通过控制机器人来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模式。

在汽车工厂车间内,你会在流水线上看到工业机器人正在组装汽车,而车间内的技术工人能够随时改变机器人的程序设置,以实现产品小批量、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当地震、火灾发生的时候,救援机器人可以进行救援抢险和生命探测,而救援专家则在后台根据现场环境,控制并监控机器人的每一步探测行为;当科学家需要探测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时,他们就发明了勘探机器人,用机器人的“眼睛”来观测事物,从而完成科研数据的统计。

简单劳动、危险劳动和探险劳动,我们都可以交给机器人来做,人类只需要控制、监督机器人,随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更改机器人的工作程序,信息技术革命有效地助推了传播主体在工作模式上的转变。

3.2 “阅读模式”的改变

信息化社会,我们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极大的丰富,各种读书学习软件也应运而生,相应人们的阅读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加喜欢看图,更加喜欢浏览简短的消息,而深入性、探究式阅读相对减少,质疑性、批判性的思考也相对减少,有媒体称之为“读图时代”的到来,也有媒体称之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面对着“阅读模式”的改变,我们要学会去伪存真,要学会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我们要懂得驾驭和质疑各种知识技能,提高我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

4 从传播效果看,信息技术革命引起“数字鸿沟”的扩大和“传播秩序”的困境

4.1 “数字鸿沟”的扩大

“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一篇美国国家通信管理局发表的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A(Access)指的就是硬件设备条件,经济地位优越的人在这方面就有突出的优势;B(Basic skills)指的是使用互联网来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C(Content)指的是互联网的内容,凡是媒体都有价值倾向,这些价值和内容更有利于哪些群体受益;D(Desire)指的是使用互联网的受众的目的和动机,不同的上网意愿,包括是主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还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也会引起使用互联网的受众的分化。

事实上,“数字鸿沟”问题是传统的“知沟”问题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延伸。所谓“知沟”,是1970年美国学者Tichenor等人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提出的,他们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美国政府曾经推出一部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希望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研究结果发现,节目播出后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这部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系列片,实际结果却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因此,不管是“知沟”,还是“数字鸿沟”,引起阶层分化主要是由于受众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的对于信息的阅读、理解、查询、收集、选择、质疑、加工制作的能力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信息量极大丰富的时代,并不能有助于缩小社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不能扩大社会的平等。

4.2 “传播秩序”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各种智能的多媒体设备带给我们感官上更多的愉悦,人们陶醉于虚拟世界,个人的真实身份和虚拟身份可以割裂开来,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在网络世界,既有“阳春白雪”和科学精神,同时也充斥着“下里巴人”,甚至不乏鬼神膜拜,在这个与现实分离的空间中,任何个体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尽情地狂欢。网络赋予人们的虚拟身份使得人们在网上发帖的时候“畅所欲言”,对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与感受可以全然不顾。优质的传播内容可以让媒介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利器,是发现真理、促进民主的良好方式,但诸如揭丑、诽谤、煽动、挑衅、仇恨、威胁等传播内容又不断出现。

现在很多媒介为了追求眼球效应,扩大傳播影响力,会在网络上围观各种娱乐明星的绯闻、各种行政官员的私生活、校园暴力和执法暴力等,让经常接触网络的公众心理产生了一种对社会认可度低的影响,尤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很多青少年对于“木子美”、“兽兽”在网上发布个人性体验文字和裸体照片觉得无所谓,而各种科学信息和优秀人物精神的传播却很少能够在网络空间中被媒介和公众关注。

虚拟世界身份的双重性导致人们侧重追求个体化、娱乐化,而娱乐的核心便是尽快狂欢、尽情游戏,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包含了各种可能的文化形式,甚至很多世俗的、色情的、私密的内容,这就使得“传播秩序”陷入困境。如何建立好伦理道德的心理防线和美丑善恶的概念,防范其负面作用的发生,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

5 结论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同地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容易,真正实现了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

从传播渠道看,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慕课教育”到“自媒体”的诞生,极大改变了教育的模式和信息的传递方式,人们仅仅只要通过一根网线就可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再也不用坐等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人人都可以是传播的主体。

从传播内容看,信息技术革命推进“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信息”的推送,促进了研究成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和共享性,让海量信息精准推送给每一个用户。

从传播主体看,信息技术革命助推“工作模式”的转变和“阅读模式”的改变,人类不再需要从事简单劳动,只需要控制、监督机器人,随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更改机器人的工作程序;而在阅读模式进入“读图或碎片化阅读时代”下,我们要学会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学会自主思考和去伪存真。

从传播效果看,信息技术革命引起“数字鸿沟”的扩大和“传播秩序”的困境,导致了社会阶层不平等风险的扩大,同时由于信息化容易导致公众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和“奇观效应”,因此有必要在新时代不断弘扬道德伦理和善恶美丑。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利用我们的智慧来趋利避害,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让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充分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邵培仁,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童兵.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4]东方网——现代快报.美国男子制作免费数学教学视频走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6/16/ c_121542608.htm,2011-06-16/2016-04-23.

猜你喜欢
阅读模式数字鸿沟工作模式
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研究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调适阅读心理,培养阅读技巧的策略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深化情感体验,建构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