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娟 马 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3)
陶凯教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难治性咳嗽的经验探析※
马秀娟 马 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3)
肺间质纤维化(PF)是各种不同病因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PF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为活动性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部分患者伴有难治性咳嗽,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IPF的治疗主要采用吡啡尼酮,但其治疗有一定局限性和严重副作用,并且对于IPF难治性咳嗽缺乏针对性的治疗。陶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载,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治疗PF类疾病的有效方案,以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为指导,博采众方,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认可。现将陶凯教授对IPF难治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分析及临床治疗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咳嗽;肺纤维化;中医疗法;名医经验:陶凯
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亦称间质性肺疾病,属弥漫性肺实质疾病群,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1]。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PF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与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影像学和(或)组织学符合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临床表现多为活动性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部分患者伴有难治性咳嗽,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在缺乏肺移植等有效治疗手段下,IPF的5年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西医对于IPF的治疗主要依据2015年的美国胸科协会(ATS)、欧洲呼吸协会(ERS)、日本呼吸协会(JRS)、拉丁美洲胸科协会(ALAT)联合颁布的IPF治疗指南,采用吡啡尼酮进行治疗[3-4]。吡啡尼酮是一种新型抗纤维化药物,有小规模临床试验发现,虽然吡啡尼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呼吸道的功能和症状[5-6],但仍有部分较严重副作用,且至今对其疗效研究尚无大样本资料试验[7]。
陶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五级师承名老中医,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陶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载,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治疗PF类疾病的有效方案[8-9]。其以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为指导,博采众方,继承中医学精华,临床治疗以“简、廉、便、效”为特点,遣方用药价格低廉,治疗规范,疗效良好。在疑难病、慢性病的治疗中突出中医药治疗之长处,并有选择的结合西医诊治方法,形成其鲜明的治疗特色,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认可。现将陶凯教授对IPF难治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分析及临床治疗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在传统中医学文献中,并无与IPF难治性咳嗽直接对应的病名。现代中医学者多根据其临床表现气短、动则喘甚、咳嗽、咯痰、唇甲紫绀、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以及病程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肺胀、肺痿、肺痹等范畴。其中咳嗽、喘证是直接根据其临床表现而命名,肺胀是病变晚期病名,而肺痿与肺痹则是根据该病的发病机制而命名,历代多数医家以肺痿、肺痹论之[10]。肺痿病名首先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云:“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肺痹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为脏腑痹之一,《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这些正符合IPF患者脉数、咳吐白色泡沫黏痰、胸闷、憋喘等常见症状。咳嗽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中医咳嗽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综其原因,IPF发病时间长,缠绵难愈,致肺气阴两伤,阴虚肺热,津血不足,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发为咳嗽,正如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中指出:“痿者萎也,如草木之枯萎而不荣,为津灼而肺焦也。”
IPF的病因复杂多样,用单一病机难以阐释,且在不同的病理阶段,本病的病机也各不相同。肺为娇脏,乃五脏之华盖,IPF病机以痰、瘀、热、毒阻滞肺络最为常见,病势急,病程短,中医辨证多属实证;随病情进展,肺络闭,肺气损,出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即为慢性迁延期;IPF疾病晚期,因病情迁延,肺气愈虚损,损伤由气及血,由肺及肾,病机表现上以气血亏虚、络虚不荣为主,络脉痹阻同时存在,以虚为主,虚实夹杂[11-12]。
陶凯教授认为,IPF难治性咳嗽乃肺失宣肃,敛降失司,肺气上逆,冲击声门,难以自制,发而为咳,并伴或不伴有咯痰肺系疾病的一种症状,与此同时它又可作为独立的一种中医疾病而存在。在临床上根据IPF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病机转化为由气及血、由肺及肾,并有气血两虚的特点,故陶凯教授认为IPF难治性咳嗽为慢性咳嗽,应属内伤咳嗽范畴。IPF难治性咳嗽的病变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乃为娇脏,易受内外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失清肃,则肺气上逆,冲击声门发为咳嗽;肺阴耗伤,阴虚火旺,炼液成痰,致痰热壅肺,故咯黄痰。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津液,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津液运化无主,气不化津,则聚湿成痰,上扰于肺,发为咳痰,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清·何梦瑶《医碥·杂症·咳嗽》中提出:“脾胃先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乘肺而咳。”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指出:“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且《素问·咳论》亦言:“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并有五脏六腑之咳“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是故IPF难治性咳嗽迁延难愈,日久伤肾,肺虚不主气,肾虚不纳气,肺肾俱伤,气阴两虚,故咳甚则喘,胸闷气短[13]。
IPF病因繁多,有医者根据外感、内伤等病因的不同,主张将其分型为气虚风寒犯肺型、阴虚燥热伤肺型、气阴两虚痰喘型、气阴两虚瘀喘型、阳虚水犯型及阴阳两虚型[14]。陶凯教授则在IPF难治性咳嗽属内伤咳嗽的理论基础上,又综合各医家对IPF的辨证分析,将IPF难治性咳嗽分为3型:肺阴虚痰热壅肺证、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及肺肾俱伤气阴两虚证[15]。
3.1 肺阴虚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吐黄痰或黄脓痰,甚或咳血,痰量较多,痰黏难咯,可闻及喉中痰鸣,口干欲饮,但饮后不觉口干缓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在临床上,此证与西医上肺部炎症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咳嗽相仿。
治则:以活血化瘀,止咳平喘,清热化痰为总则,加以益胃生津。
方药:自拟止咳化痰汤。药物组成:蜜麻黄9 g,厚朴6 g,清半夏9 g,黄芩12 g,前胡9 g,炒苦杏仁9 g,炒桃仁9 g,紫苏叶9 g,瓜蒌18 g,丹参12 g,浙贝母12 g,川贝母6 g,芦根15 g,桔梗12 g,连翘12 g,金银花24 g,甘草6 g。方中清半夏辛温,归肺经,既可燥湿化痰,又可降逆,与厚朴、前胡同用可奏下气止咳平喘之效。邪气久居,伤及正气,正虚卫外不固,故患者易自汗,久病易致瘀,瘀可导致疾病加重,故方中加入丹参、炒桃仁以活血化瘀。因痰瘀阻肺,肺气不宣,方中蜜麻黄、川贝母、浙贝母、桔梗宣肺化痰。痰阻气道故憋闷喘息,方中瓜蒌、紫苏叶行气宽中解表。苦杏仁止咳平喘。痰可郁而化火,故方中芦根、连翘、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同时黄芩又能清上焦之肺热。甘草调和诸药。
3.2 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吐痰涎,痰白质黏或泡沫样,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四肢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或腹胀便溏,时有反酸、烧心,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滑。这与西医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相似。
治则:以健脾益肺,和胃降逆,化痰止咳为总则,加以敛肺降逆,疏肝理气。
方药:自拟健脾消痰饮。药物组成:清半夏12 g,茯苓12 g,厚朴6 g,酒黄芩9 g,浙贝母9 g,连翘9 g,紫苏叶6 g,丹参12 g,党参9 g,枳壳9 g,柴胡9 g,焦栀子9 g,苍术9 g,白豆蔻9 g,蒲公英18 g,干姜6 g。方中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清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此二药为君,合而调理后天之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通其升降之气机,以扶正抑邪。紫苏叶、浙贝母敛肺止咳解表,为治疗久咳要药。枳壳入气分,清肺理气降逆。黄芩、连翘、蒲公英善泻肺火。柴胡疏肝解郁,调达肝气。干姜、厚朴、苍术、白豆蔻化湿止呕,善行上焦之气。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丹参、焦栀子入血分,凉血活血。
3.3 肺肾俱伤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痰难咳出,口燥咽干,饮水后稍有缓解,气短乏力,劳动后憋喘明显,纳差,舌淡苔薄或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为总则,加以宣肺祛痰。
方药:自拟生脉止咳方。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12 g,牡丹皮12 g,清半夏9 g,前胡9 g,桔梗9 g,川贝母6 g,浙贝母12 g,五味子6 g,茯苓12 g,陈皮9 g,枳壳9 g,黄芩12 g,金银花18 g,蜜紫菀12 g,款冬花12 g,麦冬12 g,甘草6g。方中黄芪、党参补气健脾,与活血之牡丹皮同用,血活则气自生,加强益气健脾之功。清半夏辛温,归肺经,既可燥湿化痰,又可降逆,与前胡同用可奏下气止咳平喘之效。痰阻气道故憋闷喘息,桔梗、川贝母、浙贝母宣肺祛痰。方中加入酸敛之五味子,加强敛肺止咳、纳气平喘之功。茯苓、陈皮健脾益气,燥湿化痰。黄芩、金银花清热解毒,黄芩又能清上焦之肺热。蜜紫菀、款冬花、麦冬润肺止咳。枳壳入气分,清肺理气降逆。甘草调和诸药。
李某,男,59岁。2016-10-20初诊。患者4个月前因受寒后出现咳嗽、胸闷,偶有反酸、烧心,于山东省某综合医院查胸部CT示:肺间质纤维化。遂予抗感染、镇咳化痰、抗炎、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故转来就诊。证见:咳嗽剧烈,胸闷气急,活动后加重,咯痰,色白质黏,量多难咯,平卧或饱食后偶见恶心、反酸、烧心,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痛,声音嘶哑,纳少,眠可,小便调,大便稀,日行2~3次,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诊断:内伤咳嗽,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方予健脾消痰饮合下气汤(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原方组成:茯苓9 g,半夏9 g,杏仁9 g,甘草6 g,白芍药6 g,陈皮6 g,五味子6 g,川贝母6 g)加减。处方:清半夏12 g,茯苓12 g,甘草6 g,川贝母9 g,五味子9 g,酒黄芩9 g,枳壳9 g,陈皮6 g,炒苦杏仁9 g,柴胡9 g,丹参12 g,焦栀子9 g,厚朴6 g,苍术9 g,白豆蔻9 g,党参9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2016-10-30二诊。患者咳嗽、反酸症状减轻,仍胸闷,咽干,咯痰,色白质黏,量多易咳,咽部异物感略减,咽痛减轻,食欲增,眠可,小便可,大便稍成形,日行1~2次,舌淡,苔白腻,脉滑数。药病相应,遂守法治疗,上方改清半夏9 g、党参12 g、川贝母6 g、五味子6 g。煎服同前,共14剂。
2016-11-09三诊。患者咳嗽、胸闷症状均大幅减轻,咯痰量及次数明显减少,仍色白质黏,饱食后有轻微反酸、嗳气,无咽部异物感,无咽痛,眠可,小便可,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药病相应,遂守法治疗,上方去川贝母、五味子,加牡丹皮6 g。煎服同前,共14剂。痊愈。
按:陶凯教授主张IPF难治性咳嗽应遵循“慢病慢治”这一原则,对于IPF难治性咳嗽伴咯痰量多、色白质黏、反酸、烧心等症者,认为此病以肺的虚火咳嗽为标,但其本乃脾胃阴虚,治疗上给予健脾益肺,止咳化痰,和胃降逆,常在自拟健脾消痰饮合下气汤的基础上化裁组方。本例是IPF难治性咳嗽咯的典型病例,患者久病体虚,单纯用大量镇咳药治标不治本,中医辨证认为咳嗽伴反酸日久,标实本虚,证属肺胃气阴不足之虚火咳嗽,所以治疗上予健脾益肺,和胃降逆,敛肺止咳,而咳嗽症状好转后,本虚依旧,胃阴不足,肺失清肃,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为法,待病情稳定,巩固期治疗更应顾护肺胃气阴,益肺胃之气阴,培土生金。方中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清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炙甘草补益脾气,理气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此三药合用而调理后天之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通其升降之气机,以扶正抑邪,正盛则邪自去。五味子、川贝母敛肺止咳,润肺养阴。陈皮、枳壳、炒苦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降逆。黄芩入肺经,善泻肺火。柴胡疏肝解郁,调达肝气。厚朴、苍术、白豆蔻化湿止呕,善行上焦之气。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丹参、焦栀子入血分,凉血活血。此16味药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后因咳嗽减轻故减去敛肺止咳之川贝母、五味子,而加入血分之牡丹皮,以增全方活血行气之功,调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复其左升右降之常,病可自愈也。
[1] 朱元珏.慢性肺间质病[J].现代呼吸病学,1996,8(1):714-724.
[2] 牟晓燕,林殿杰,辛洪涛.肺间质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03,26(12):928-931.
[3] 宋宁,段林.2015 ATS/ERS/JRS/ALAT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指南解读[J].临床荟萃,2015,30(9):1073-1080.
[4] Raghu G,Rochwerg B,Zhang Y,et al.An Official ATS/ERS/JRS/ALA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An Update of the 2011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5,192(2):e3-e19.
[5] Athar M,Back JH,Tang X,et al.Resveratrol:a review of preclinical studies for human cancer prevention[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7,224(3):274-283.
[6] 张曼林,汤兵祥.吡啡尼酮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3):196-198.
[7] 孙渊,蔡后荣.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我们拥有多少证据?[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5):456-457.
[8] 陶凯,周晓园.肺通口服液治疗间质性肺病20例[J].北京中医,1997,16(2):13-15.
[9] 陶凯,周晓园.肺通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间质性肺疾病30例近期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1,42(11):662-664.
[10] 许朝霞,丁明桥,陈瑞.概述肺纤维化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9):882-884.
[11] 张天蒿,马君,韩镭.赵子贤辨治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8,33(3):102-103.
[12] 丁明桥,许朝霞,李晓红.肺间质纤维化中医分期辨证论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1):41-42.
[13] 郭明霞,徐梅.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266-267.
[14] 岳会杰.辨证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J].河南中医,2005,25(4):34-35.
[15] 马君.常见呼吸疾病临证解惑:陶凯教授40年经验总结[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47-151.
R256.11;R289.61
A
1002-2619(2017)11-1616-04
※ 项目来源:陶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
△ 通讯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山东 济南 250011
马秀娟(199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系病。
2017-09-16)
石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