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2017-03-01 05:47冯广京朱道林胡振琪张清勇
中国土地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土地研究

冯广京,朱道林,林 坚,胡振琪,丰 雷,张清勇,

陈美景1,王庆日1,张立新2,杜 挺2,张 珂2

(1.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5.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6.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冯广京1,朱道林2,林 坚3,胡振琪4,丰 雷5,张清勇6,

陈美景1,王庆日1,张立新2,杜 挺2,张 珂2

(1.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5.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6.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研究目的:总结2016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6年土地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进展,创新提出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和模型;(2)土地经济领域开始关注长时序波动规律等新要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以及土地流转中的政府作用,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均有所突破,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研究热点;(3)土地管理领域对不动产登记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关注持续升温并开始侧重工作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研究;(4)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探索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空间规划改革构想和建议;(5)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移动测量技术与设备和便携式管理系统的研发方面取得了进展,复垦土壤特征及多种新型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土地整治工程的开展。研究结论: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科学系统视角的土地科学专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包括土地科学问题研究总体框架构建研究,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评价、土地整治工程、土地信息工程等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典型区域土地系统多要素耦合作用与优化机理研究等。

土地科学;土地资源;综述;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工程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数据库,采用文献调研法,按期刊属地划分国内外研究,分析2016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科学问题研究的科技需求,展望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研究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共筛选出189篇国内外重要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管理世界》、《城市发展研究》、《农业工程学报》、《资源科学》以及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Cities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工程与技术等领域。

1 国内土地科学重点领域研究进展

1.1 两个重要趋势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出现了两个应当关注的趋势变化,部分土地科学研究延续并应用和发展了2014—2015年土地科学学科共同体自主开展的“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建设”公益性研究的成果,(1)开始逐渐意识并回归土地科学研究的科学研究本身,试图用科学机理的研究解析、支持并指导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实践[1-5];(2)开始逐渐意识并回归土地科学系统性研究的本源,试图将土地科学研究满足土地问题的目标向满足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化,开始逐渐由土地单一因素的研究向土地系统以及由土地系统构成的综合体的研究转化,以克服土地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行政化带来的条块化和碎片化分割的影响,实现土地科学由跟随性、解释性研究向前沿性、趋势性和引导性的研究转变[6-9]。

1.2 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1.2.1 主要进展 土地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得到部分研究人员的重视,创新提出了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和模型[1],并将这一理论和模型成功应用于国土空间系统的认知[2];应用“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10],研究建立了土地管理数据模型[3],解决了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土地管理数据共享集成问题。

1.2.2 存在问题 基础理论研究周期长、难度大、突破难,仍然是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土地科学研究界对土地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的重视不够,开展土地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少;(2)有关方面对土地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的支持和资助不足,开展土地基础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土地科技创新的逻辑,是基础理论的突破带动技术方法的创新。理论不突破,就难以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路径依赖,使得土地科技创新缺乏基础。

1.3 土地经济

1.3.1 主要进展 在土地市场方面,关于地价的研究,关注点逐渐由影响因素和地区差异,转变为长时序波动规律和市场预期对地价的影响;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深入研究;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本质、内涵、分类、重心和方向等得到了深入分析。在土地制度方面,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中安全感知、满意度、认知程度等主观因素得到重视,妇女土地权利也成为研究关注点;“三权分置”的内涵、本质等得到深入挖掘;被征地农民的感受和意愿得到重视;土地制度演化与变革研究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被用于理解土地制度变迁的逻辑和机理。

1.3.2 土地市场

(1)地价研究。有关城市土地价格的研究,关注点已由一般的影响因素和地区差异,转为长时序的波动规律以及市场预期对地价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各类用地的增长率波动都具有幂律特性[11],房地产商的房价预期对于其在土地市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12]。此外,通过构建模型来探讨农地价格的形成机制也成为热点问题[13-14]。

(2)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土地经营规模和市场波动性的研究再次受到关注。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构建现代化生产方式可使中国农业获得市场竞争力[15]。同时,对土地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拓展到跨国、跨区因素的探讨,学者探究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及空间技术外溢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16]。

(3)市场参与主体行为。政府和企业的策略互动仍然是寻求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土地财政以及税收、信贷和土地要素成本优惠干预了企业的投资决策[17-18]。预期和风险偏好逐步被引入来分析居民购房和农户土地流转,研究发现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与房地产财富效应呈显著负相关[19]。

(4)土地流转研究。侧重关注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社会组织[20]、宗族网络[21]、新农合[22]等个别化因素的讨论方面有所突破。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成为新的关注点[23-24]。另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如何与城市土地交易市场有序衔接一直是研究热点[25],但仍局限于框架式的可行性论证[26-27]。

(5)土地市场化改革。关于土地市场化改革进程的讨论越来越多,体现出学者们期望从历史脉络来探究改革出口的动机[28-29]。土地市场化改革不仅关注哪类农地优先纳入改革“入口”问题,还关注怎样实现农地退出“出口”问题,研究认为城镇化应该与农地退出同步,建立退出土地的市场化补偿机制[30-31]。

(6)土地财政与税收。土地财政产生的动因一直受学者关注。土地财政成因包括分税制与政绩评价体系[32]、工业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33]、农地产权及征收补偿制度[34]等。土地税收是否能够约束纳税人的经济行为,是学者关注的新议题。耕地占用税征收规模过小,不能有效约束城市扩张[35],房地产税和土地出让金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36],增值税与营业税会产生不同的财政激励效应[37]。

(7)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土地科学》、《土地科学动态》编辑部等单位先后开展并召开了以“如何认识土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土地市场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以土地整治促进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研究和研讨会。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涵[38]、分类[39]、重心和方向[5,40]等得到了分析。

1.3.3 土地制度

(1)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是核心问题,研究发现集体所有承包制严格优于以私有制和纯粹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形式[41]。安全感知[42]、满意度[43]、认知程度[44]等主观因素被引入到土地产权研究中。此外,妇女土地权利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关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45],并突破性别视角,提出立法取消家户,通过具体制度实现妇女独立[46]。

(2)土地征收制度。征地冲突与补偿问题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进展主要体现在方法上的突破与多样化趋势[47-48]。被征地农民的感受和意愿是征地问题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征地过程中农民的知情权与满意度负相关,而表达权和监督权则影响不显著[49]。关于如何解决“缩小征地范围”的问题,学者提出了综合考虑用地类型、用地主体、非盈利及规划管制等要求进行界定征地范围的新思路[50]。

(3)宅基地制度。宅基地退出主体决策行为及补偿机制建设是研究热点。宅基地退出主体决策行为研究,基于农村“三权”改革视角[51],关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52];学者从比较收益的视角,分析农民退出宅基地土地收益保护问题[53],提出建立差别化、多元化的宅基地补偿标准[54]。

(4)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重点探讨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学者普遍认同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流转增值收益分配体系[55],指出应通过立法指引、改革土地税制[56]等化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中的矛盾。

(5)土地制度与政府行为。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会不利于城市发展的观点有了新的证据。研究发现土地财政扩张,抑制城市向多样化发展[57];地方政府越多干预土地出让,带来的增长效应和土地利用效率却十分有限[58]。

(6)土地制度的演化与变革。学者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机理构建“黏性生成—黏性稀释”的分析框架,阐释了当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和机理,发掘了“低效制度的生成与持续”、“农地所有权的稳定性与弹性化”以及“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关键因素”三者间的内在关联[59]。

1.4 土地管理

1.4.1 主要进展 在不动产登记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土地确权的法律关系、不动产登记体制与模式,及登记成果应用成为研究重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从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和分析框架、如何改进和完善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如何将成果应用到环境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均有涉及。在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方面,仍延续往年的主题与视角,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相关权利关系的法律界定。除上述研究外,土地管理领域在土地管理立法及修订、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逻辑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

1.4.2 不动产登记与地籍管理

(1)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是完善中国物权的重要举措。不动产登记具体实施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登记模式进行区分,对不动产登记的各方责任形态进行探讨[60]。不动产登记成果整合与应用研究方面,学者重点探讨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后期信息化框架及平台建设等,以及与其他相关业务的关联性[61]。此外,登记后的不动产抵押、转让,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受到广泛关注[62]。

(2)地籍管理研究。土地确权及权属调整成为热点。一方面土地确权研究集中在农地确权与土地流转以及农村金融的关系上。学者发现农地确权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土地流转,还增强了农地的产权强度[63],指出土地确权有利于减弱农村金融对熟人社会的过度依赖,从而促进了农村金融交易环境的改善[64]。另一方面,对于权属调整,学者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所有权和使用权属调整面临的困境及出路[65],认为未来的土地确权工作,重点应放在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收益边界[66]。

(3)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体系、分析框架构建、成果应用是重点研究方向。学者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等进行了探讨[67],从自然资源核算类型、方法等方面构建了自然资源核算分析框架[68],并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衔接[69]。随着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体系和分析框架的提出,学者开始研究自然资源负债表应用于环境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方面[70]。

1.4.3 土地政策与法律

(1)“三权分置”法律关系界定。“三权分置”的内涵和立法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其中分置后“三权”之间的权利关系及相关制度构建成为研究重点[71]。学者指出“三权分置”下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用益物权”[72],而经营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和入股方式流转条件下属于债权性质,在转让和互换流转条件下属于物权性质[73]。“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的根本前提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明晰这三种权利的法律属性和功能[74],赋予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法律地位[75]。

(2)集体土地所有权立法及集体成员资格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侧重其法律地位及相关立法的研究。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立法中,应当明确将管理权能规定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76]。关于集体成员资格的界定及主体的法律地位确定,研究指出中国农村集体成员立法的特殊性可以用“人格体”与“受益体”区分理论来解释,应当通过立法来完善成员资格标准的认定,不宜采取单一的户籍标准,而应综合考虑[77]。

1.4.4 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

(1)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的政策效果研究得到关注,有学者对成都市耕地保护的绩效进行研究发现,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成效显著[78],论证了用途管制制度对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绿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79]。此外,有学者[80]初步提出,土地用途管制应从强调土地用途、规模、结构、分布的管制向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强度、效益的管控方面提升,以便更好地完善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2)耕地保护。探讨了经济增长、补偿机制等对耕地保护的作用,并重点关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研究发现加强耕地保护能有效维持耕地占用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强脱钩关系[81],学者基于多层次边界及不同尺度效应,尝试量化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82],并结合机会成本损失量,构建差别化、合理化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83],提出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

1.5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1.5.1 主要进展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用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从推动空间认知统一的角度,探索了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从土地税收和碳排放角度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论体系。在实践探索方面,围绕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问题、土地利用管控以及空间规划改革,探索了土地整治中的土地权属调整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开展土地生态风险、生态服务价值等评价,探讨了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空间规划改革构想和建议。

1.5.2 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配置。结合土地整治,尝试厘清土地整治过程中权属调整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与博弈关系,探索权属调整中多元主体利益均衡机制的构建方法[84];梳理土地综合整治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联系,探讨不同整治类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85]。

(2)土地生态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两方面。前者通过构建多风险来源、包含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定量评估生态风险,并比较其区域差异[86-87]。后者基于空间计量的方法,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为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具体政策建议[88]。还有学者尝试在土地生态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价值,针对山地等特殊地形地貌区域,划定刚性和弹性的土地生态红线[89]。

1.5.3 土地利用与规划

(1)国土空间分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强化空间治理的背景下,按照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突出城市、镇、乡村地域差异,关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等差异的逻辑,探索提出新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强调1套体系、2类管控、5类分工、4类空间和多种功能用途[90]。

(2)土地利用评价。主要围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利用碳效应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展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尺度不断拓展[91-92]、评价方法[93]不断创新;基于土地税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方法,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思路[94];基于SBM模型的碳排放效率分析法,研究以碳排放为参数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低碳优化策略[95];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依据[96];围绕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之间的协调关系,评价发现:现阶段城市化质量难以提升,其关键在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较低[97]。

(3)土地利用管控。创新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仍然是热点问题。在管控策略上,建议中国建设用地管理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从增量供给、门槛约束、存量挖潜、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差别化制定[98]。在指标分配上,应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修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案[99]。在低效用地问题上,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应更加关注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增加高新企业的数量[100];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101];此外,提升企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102]。

(4)规划协同与创新。构建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在规划理念上,应用土地科学时空锥理论,从推动空间认知统一的角度,建议空间规划改革应分层级侧重,“国家规划侧重保护,区域规划重协调,县市规划重管制”[2]。在规划协调上,小城镇“多规合一”应统一国土空间基础数据、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用地分类标准,合理确定规划期限,控制空间发展底线[103]。在体系构建上,建议构建以保护管控规划为基础、综合规划为引领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104]。在机制衔接上,建议成立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委员会[105],创建“一个平台、一门受理、一规初审、部门联动、限时办结”项目审批机制[106]。在技术方法上,构建空间规划信息管理与多部门协同共享的基础平台,解决统一的规划底图、分类标准等问题[107]。

1.6 土地工程与技术

1.6.1 主要进展 在土地测量和土地信息技术方面,点云数据的获取方法与分类算法研究,给常规、传统的土地测量带来了新的突破,在轻便型土地测量设备与大数据架构下的便携式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在土地整治工程方面,土地整治战略、复垦土壤特征及多种新型土壤质地改良技术有新的进展,提高了区域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水平。

1.6.2 土地测量

(1)地形与地貌测量技术。轻便型移动测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多传感器集成高技术测量设备,可以快速获取全面完整的空间三维信息,给常规、传统的地形测量带来了新的突破[108];基于多尺度维度特征和SVM的高陡边坡点云数据分类算法的研究,对山丘区有复杂地貌的高陡边坡地形地貌测量具有重大研究意义[109]。此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依然是这一年的研究热点[110]。

(2)地籍测量技术。地籍测量技术有所突破,研究将北斗高精度定位、智能化操控平台、高精度传感器、专业化空间数据加密等技术应用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项目中[111]。车载激光扫描系统作为当代最先进的测量设备之一,将其应用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地籍测量中,可以提高三权发证的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112]。

(3)动态监测技术。提出融合多源、多时相卫星、航空遥感影像的星—空—地—井“四位一体”的矿区土地生态损伤监测方法[113]。基于ZY-3卫星数据,对土地退化人为影响因素开展遥感监测[114]。根据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理论,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秃尾河上游土地荒漠化信息,开展动态监测[115]。

1.6.3 土地信息技术

(1)土地信息采集技术。2016年土地信息采集技术主要围绕遥感提取方法、采集信息的精度研究展开。利用结构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种植园自动提取方法,可以实现依靠单一或者少数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种植园自动提取[116]。基于空间变异理论,设计了一种利用陆地资源卫星的NDVI月值数据集来,构建遥感分类数据集的土地覆被分类提取方案[117]。基于不同数据源,探索对比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得到高精度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118]。

(2)土地信息处理技术。多分辨率协同遥感地块利用分类方法研究,保证了土地信息的时空分辨率,为生态调查与保护提供了最新最全的数据支持[119];为了解决遥感大数据的有效使用问题,学者提出了一种大数据架构的遥感资源存储管理方法[120];综合分析现有的土地数据模型和土地行业标准规范,总结归纳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内涵和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土地权籍理论下的人地权关系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为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土地管理数据共享集成提供基础[3]。

(3)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与系统开发。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方面,TerraBuilder三维地形建模软件,集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DEM、土地调查成果矢量数据等多种数据,构建了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三维应用系统[121];基于安卓智能终端的便携式土地资源协同采集系统的架构设计,实现了位置获取、地图显示、采样规划、信息采集、数据展示、报表生成、数据同步等系统核心功能[122];此外,学者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提出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框架(理论—技术—平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4]。

1.6.4 土地整治工程

(1)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平衡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改善农村环境、增加生态功能价值等是目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为此相关学者提出了明确区域差异、进行科学分区、维持景观美学、凸显文化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发展策略[123];以及通过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和框限区域空间发展的“反规划”理念[124]。这两种理念的提出为推动中国土地整治向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转变提供了理论参考。

(2)土地整治潜力与效益评价。2016年国内对土地整治潜力及土地整治规划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重点评价。通过引入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制约条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约束下的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开展定量评价,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行潜力分区[125]。利用遥感、气象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26],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土地整治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127]。

(3)矿区土地复垦。2016年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重点是塌陷区覆土材料的优选、重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及土地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等。针对矿区充填复垦,优选出表土、心土和黄河泥沙组配为1∶1∶2的覆土材料作为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的覆土材料[128];煤矸石—粉煤灰混合物按1∶1的比例充填时,在保水性与透气性方面与土壤最相似,可作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过程中最理想的表土替代物[129];基于CT扫描技术发现,相对于原貌土,复垦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最小,土地复垦对增加土壤孔隙量和孔隙度有一定作用,但过程缓慢[130]。

(4)农用地整治。目前,中国农用地整治主要聚焦于对产能影响、农用地整治实施协调性。从农用地整治对产能影响的特征表现入手,采用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P-SVM模型,实现对不同时段农用地整治项目产能评估[131]。以土地整治实施的强度、潜力和难度等3项核心要素为分析指标,结合地理空间统计分析,综合评判不同时段中国农用地整治的实施协调状态,为土地整治的宏观决策与绩效评价提供参考[132]。

(5)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空间布局及优化调整一直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的研究重点。相关学者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的评价,构建基于智能体[133]、核密度[134]的农村居民点优化配置模型,确定不同城镇发展类型,实现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6)退化土地改良技术。退化土地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围绕盐碱地、污染土地、土壤侵蚀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研制了暗管排碱治理盐碱地的专用设备——后悬挂随动式打孔通气机,解决盐碱土改良措施工程量大,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改善了土壤环境[135]。利用纳米零价铜双金属、复合淋洗法等技术提取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136-137],对治理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借鉴意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梯田工程、坡式林地水平阶工程后土壤侵蚀模数降低[138]。

2 国外土地科学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土地经济

国外土地经济领域研究涉及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两方面:一是在土地市场方面,用途管制对市场造成外生扰动的研究进一步细化[139];地价波动影响因素研究趋于“外生化”,集中于预期[140]、货币政策[141]、地理位置等[142];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土地交易行为与迁移行为[143]以及土地市场化改革和农民脱农行为之间的关系[144];土地市场化进程研究侧重贫苦国家农村土地市场化演进的特征和改革[145]以及转型经济体土地市场化变革演进规律[146]。二是在土地制度方面,深入探究妇女土地产权平等问题[147];关注土地产权稳定性对经济发展[148]、生产投资等的影响[149];发展中国家征地活动负面影响的研究进一步细化[150-151],同时发展中国家土地冲突的研究视角趋于多样化[152-153],此外,土地制度改革研究侧重分析发展中国家土地制度改革所产生的经济生态效应[154-155]。

2.2 土地管理

国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涉及土地管理与管制、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权属与登记三个方面:一是在土地管理与管制研究方面,通过分析区域土地管理问题,强调注重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方式[156];探究传统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在土地争端解决中的积极作用[157];关注不同土地管制策略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58]。二是在土地政策与法律方面,侧重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法律政策的作用效力[159];并关注土地法律政策在提高土地价值[160]、构建农村人地关系[161]方面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探究了土地政策法律的影响因素[162]。三是在土地权属与登记研究方面,侧重于土地所有权的保障问题[163],关注土地所有权对城市发展[164]、土地市场活动[165]的影响;在土地登记研究方面,关注土地登记的运作条件[166]及相应的保障措施[167]。

2.3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重点在于:一是土地资源方面,注重土地资源价值的评估与保护,将专家意见纳入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中[168],强调从制度层面关注土地保护[169],将可持续性考虑与利益相关者一并纳入受污染土地风险的评估决策过程中[170];关注土地生态问题与治理途径,强调生态安全模型(ESP)作为一种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的重要性[171],并注重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172]。二是土地利用研究方面,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173-174]、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75-176]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技术工具进展[177];三是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将生态系统服务工具纳入土地利用规划[178],关注规划评估的现实与规划的一致性,探究规划一致性评估方法的改进空间[179],并提出基于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土地利用规划方式和规划实施评价模型[180]。

2.4 土地工程与技术

国外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研究涉及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和土地整治工程三方面:一是在土地测量研究方面,利用遥感影像分析海岸线和沿海地区的土地复垦与土地利用变化来确定其影响[181];通过遥感和GIS技术监测采煤退化土地复垦成效的评估能力,同时采用遥感技术评估植被健康与区域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182]。二是在土地信息技术方面,利用WebGIS平台,开发欧洲大陆土地利用展示系统[183];建立多维土地信息系统,解决现有的土地信息系统的局限性[184]。三是在土地整治工程方面,采用单孢接种法大量繁殖丛枝菌根菌,为处在恶劣生态环境的植被提供养分[185];通过添加生物强化有机土壤改良剂改善钠质土,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性能,降低土壤pH值[186-187];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通过增加土壤原生菌的含量,加强土壤砷的固化作用[188];不同种类植物富集、吸附土壤重金属能力不同[189]。

3 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问题对比

围绕土地科学重点问题研究,国内外存在很多相近之处,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等方面有所不同,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思路方法存在一定差异(表1)。

(1)土地经济领域。国内外在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方面有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土地市场方面,国内外学者均研究了预期对地价波动的影响,但国外对地价的研究开始趋于“外生化”,国外细化了用途管制对土地市场的影响;土地市场化改革上,国内限于框架式的可行性论证,国外则侧重于土地市场化变革演进的规律。在土地制度方面,国外对妇女土地权利平等问题探讨较深入、全面,国内则限于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土地产权制度上,国内将安全感知、满意度、认知程度等主观因素引入研究中,国外则更关注产权制度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征地制度和冲突问题上,国内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方法的突破,并从政府及制度方面探究土地冲突的原因,国外则注重研究主题的细化和视角多样化;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国内学者将非正式制度因素纳入制度变迁的逻辑和机理研究,国外则更关注对土地制度改革效果的评估。

(2)土地管理领域。国内外研究在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权属与登记、土地管理与管制方面有共同关注主题,但内容差异较大:在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方面,国外注重土地法律政策的作用效力及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并关注影响法律政策的相关因素;国内则偏重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法律保障及相关法律关系的梳理。在土地权属与登记研究方面,国外侧重土地所有权的保障以及土地登记运作条件等问题研究;国内则主要关注不动产登记成果整合与应用,注重土地确权及权属调整。在土地管理与管制方面,国外关注土地管理方式与机构的设置,并探讨土地管制策略产生的影响;国内则侧重分析土地管制政策效果并结合国情与实践需要,探究土地管制理念的转变。

(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国内外研究共同关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与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但研究重点及细分内容有所不同。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国外重点关注保护政策与经济机制;国内则重点关注土地资源配置。在土地生态方面,国外注重理论与生态变化机制研究;国内则关注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在土地利用方面,国外探讨微观因子(如火灾、气候、洪涝灾害等)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国内则关注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建设用地扩张机制及集约利用状况,强调政策对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在土地规划方面,国内外均倡导规划协同的理念,但国外关注规划评估的现实与规划的一致性,重视土地利用规划与各类资源规划的整合,国内则强调国土空间认知统一的理论探索和国土空间分类体系的创新,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

(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国内外共同关注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但在具体内容和相关方法存在差异。在土地测量方面,国外侧重于利用土地测量技术分析土地复垦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复垦成效;国内则更关注在地籍确权、退化土地监测等问题中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土地信息技术方面,国外重点在大规模、多维度的土地管理系统的研发;国内则侧重于土地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技术的革新及基于移动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在土地整治工程方面,国外注重生物菌在土壤质地改良及污染土地修复中的应用,国内则重点关注矿区土地复垦中重构土壤结构的相关研究、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中的居民点优化配置及退化土地改良技术。

表1 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内容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science in China and abroad

4 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展望

4.1 总体展望

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将基本延续并逐渐强化2016年的两个基本趋势(见本文1.1),(1)土地科学研究将逐步回归并强化土地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和理论引导性的科学属性,依循科学研究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土地科学的研究范式,以土地科学理论引导性的研究支持并推动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2)土地科学研究将基于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逐步强化以土地科学视角开展土地系统综合体的系统性研究,强化土地系统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研究,从而带动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开展土地系统的广度和深度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推动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

4.2 需求引导

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在逐渐回归前沿性、引导性科学研究的同时,将以科学研究的引导性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需求。

(1)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2017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依然较重。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在这种背景下,为确保经济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迈向中高端水平,2017年依然需要土地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保障作用,保障任务依然艰巨。

(2)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并提出“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

(3)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强调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管护。“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守耕地红线不放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实行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探索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政策;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层剥离再利用,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强耕地建设及调查和评价,相关体制机制研究日益重要。

(4)破解深层次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领域各项改革。“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强调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2017年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收官之年,全国人大对33个试点的相关法律授权也将于年底结束。《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指出:“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了“三权”分置原则。与此同时,《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提出“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土地、房屋等财产征收征用法律制度”,“研究住宅建设用地等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续期的法律安排”。此外,国土部提出“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上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既引导土地科学研究开展相关支撑性研究,也需要土地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引导和推动。

4.3 《中国土地科学》组稿方向与重点关注问题

4.3.1 组稿方向 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支持、鼓励基于土地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土资源改革发展实践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改革实践:(1)围绕支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土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2)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研究;(3)围绕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土地资源综合管护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4)围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5)围绕完善人、地、权关系,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6)围绕“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推进土地工程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7)围绕土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土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研究。

4.3.2 重点关注问题 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在追踪并推介土地科学理论和技术前沿研究、社会经济重大实践需求研究的同时,还将重点关注并推动土地科学系统视角的土地科学专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1)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科学问题研究总体框架构建的研究;(2)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调查专用理论及技术体系的研究;(3)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规划专用理论及技术体系的研究;(4)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评价专用理论及技术体系的研究;(5)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整治工程专用理论及技术体系的研究;(6)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信息工程专用理论及技术体系的研究;(7)典型区域土地系统多要素耦合作用与优化机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冯广京. 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3 - 31.

[2] 张衍毓,陈美景. 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11 - 21.

[3] 马万钟,詹长根,朱小杰. 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6):3 - 13.

[4] 张衍毓,郭旭东,陈美景. 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框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7):4 - 13.

[5] 冯广京. 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和方向[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4 - 12.

[6] 严金明,夏方舟,马梅. 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3 - 10.

[7] 陈建军,周维正. 空间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策略、竞争机制和中国的城市层级体系——来自中国186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3):4 - 11.

[8] 王克强,马克星,刘红梅. 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运作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5):3 - 12.

[9] 冯宇,毕如田,王瑾. 流域矿业开采引发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及优化配置[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32 - 40.

[10] 冯广京. 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研究——兼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20 - 33.

[11] 彭代彦,彭旭辉. 中国城市地价波动的幂律特性[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61 - 67.

[12] 张浩,李仲飞. 房价预期、土地价格与房地产商行为[J] . 管理评论,2016,28(4):52 - 61.

[13] 杨卫忠. 农户风险偏好下的土地经营权拍卖报价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5):46 - 52.

[14] 宋戈,林彤.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6):44 - 51.

[15] 蔡昉,王美艳. 从穷人经济到规模经济[J] . 经济研究,2016,51(5):14 - 26.

[16] 韩峰,赖明勇. 市场邻近,技术外溢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J] . 世界经济,2016,39(1):123 - 151.

[17] 韩文龙,黄城,谢璐. 诱导性投资、被迫式竞争与产能过剩[J] . 社会科学研究,2016,37(4):25 - 33.

[18] 赵爱栋,蓝菁,马贤磊,等. 土地价格市场化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投入与技术选择的影响[J] . 财经研究,2016,42(8):85 - 96.

[19] 王聪,周利. 房地产财富效应与投资者的风险态度[J]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4):39 - 47.

[20] 陈浩,王佳. 社会资本能促进土地流转吗?[J]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1):21 - 29.

[21] 伍骏骞,齐秀琳,范丹,等. 宗族网络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J] . 农业技术经济,2016,35(7):29 - 38.

[22] 张锦华,刘进,许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土地流转与农地滞留[J] . 管理世界,2016,32(1):99 - 109.

[23] 黄忠怀,邱佳敏. 政府干预土地集中流转[J] . 中国农村观察,2016,37(2):34 - 44.

[24] 马贤磊,仇童伟,钱忠好. 农地流转中的政府作用[J] . 经济学家,2016,28(11):83 - 89.

[25] 钱忠好,冀县卿. 中国农地流转现状及其政策改进[J] . 管理世界,2016,32(2):71 - 81.

[26] 陈晓芳. 用途管制下的土地指标交易法律构造[J] . 北京大学学报,2016,62(3):141 - 148.

[27] 夏淑芳,陈美球. 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中市场与政府的协同[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5):29 - 35.

[28] 黄珂,张安录. 城乡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整合机制[J] . 改革,2016,29(2):69 - 79.

[29] 赵爱栋,马贤磊,曲福田. 市场化改革能提高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吗?[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118 - 126.

[30] 汪晓春,李江风,王振伟,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19 - 24.

[31] 肖鹏,吕之望. 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制约与创新[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6,16(4):43 - 48.

[32] 张传勇,巩腾.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规模估算及动机检验——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 . 财经论丛,2016,32(4):28 - 35.

[33] 邹秀清. 中国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测度及成因分析——基于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 经济地理,2016,36(1):18 - 26.

[34] 王玉波. 土地财政研究述评、启示及展望[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44 - 51.

[35] 陈宇琼,钟太洋. 中国地方政府土地租税收入变化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41 - 50.

[36] 贾雁岭,童锦治,黄克珑. 房地产税、土地出让金对城市扩张的影响[J] . 城市问题,2016,35(2):41 - 48.

[37] 谢贞发,席鹏辉,黄思明. 中国式税收分成激励的产业效应[J] . 财贸经济,2016,37(6):18 - 34.

[38] 黄燕芬,李怡达,夏方舟. 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基本内涵、关键问题与核心对策[J] .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9):14 - 17.

[39] 王克强,郑旭,张冰松,等. 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3 - 9.

[40] 卢为民.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土地制度创新路径[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6):66 - 73.

[41] 周炎,陈昆亭,雷新途.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承包制的发展优势研究[J] . 世界经济文汇,2016,(3):111 - 120.

[42] 仇童伟,李宁,邹宝玲,等.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视角下农户土地产权认知的形成[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9):53 - 61.

[43] 于丽红,兰庆高,武翔宇.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农户满意度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79 - 87.

[44] 吴郁玲,侯娇,冯忠垒,等. 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确权效应的认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28 - 34.[45] 耿卓. 家户视角下的妇女土地权利保护[J] . 法学,2016,61(1):115 - 124.

[46] 张笑寒.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36(1):122 - 127.

[47] 陈维肖,李春妍,彭宏杰,等. 基于土地发展权的征地补偿价格研究[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3):119 - 122.

[48] 崔宝玉,谢煜,徐英婷. 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2):111 - 118.

[49] 刘向南,吕图,严思齐. 征地过程中程序性权利保障与农民满意度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5):21 - 28.

[50] 朱道林,谢保鹏. 公共利益范围界定及征地目录制定思路[J] . 中国土地,2016,35(10):13 - 14.

[51] 范建双,虞晓芬. 浙江农村“三权”改革背景下农户宅基地空间置换意愿的影响因素[J] . 经济地理,2016,36(1):135 - 142.

[52] 夏敏,林庶民,郭贯成.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江苏省7个市为例[J] . 资源科学,2016,38(4):728 - 737.

[53] 王兆林,杨庆媛,王娜. 重庆宅基地退出中农民土地收益保护研究——基于比较收益的视角[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8):47 - 55.

[54] 邢姝媛.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建立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15 - 119.

[55] 王敏,诸培新,张志林.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增值收益共享机制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51 - 58.

[56] 曹笑辉.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及其立法选择[J] . 理论探索,2016,32(2):116 - 122.

[57] 邵朝对,苏丹妮,邓宏图. 房价,土地财政与城市集聚特征[J] . 管理世界,2016,32(2):19 - 31.

[58] 王嫒,杨广亮. 为经济增长而干预[J] . 管理世界,2016,32(5):18 - 31.

[59] 王敬尧,魏来. 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 . 中国社会科学,2016,37(2):73 - 92.

[60] 李鹿野. 比较法视域下中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之建构[J] . 学习与实践,2016,33(1):53 - 61.

[61] 尹鹏程,付丽莉,蔡先娈,等. 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建设探讨[J] . 测绘科学,2016,41(3):1 - 7.

[62] 袁鹏. 不动产抵押物转让规则新诠[J] . 法学评论,2016,32(3):131 - 144.

[63] 程令国,张晔,刘志彪. 农地确权促进了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吗?[J] . 管理世界,2016,32(1):88 - 98.

[64] 李中. 农村土地确权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J] . 经济地理,2016,36(7):160 - 166.

[65] 韩立达,王艳西.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权属调整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21 - 27.

[66] 马敬桂,樊帆,韦鸿. 农村土地确权情况调查[J] . 经济纵横,2016,32(4):66 - 69.

[67] 李金华. 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方法[J] . 财经问题研究,2016,38(7):3 - 12.

[68] 孔含笑,沈镭,钟帅. 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进展与争议问题[J] .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3):363 - 376.

[69] 季曦. 刘洋轩. 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框架初探[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100 - 108.

[70] 刘明辉,孙冀萍.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素研究[J] .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2(4):12 - 21.

[71] 陈朝兵.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功能作用、权能划分与制度构建[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4):135 - 141.

[72] 朱继胜. 论“三权分置”下的土地承包权[J] . 河北法学,2016,34(3):37 - 47.

[73] 张毅,张红,毕宝德. 农地的“三权分置”及改革问题:政策轨迹、文本分析与产权重构[J] . 中国软科学,2016,31(3):13 - 23.

[74] 孙宪忠. 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解决的法律认识问题[J] . 行政管理改革,2016,18(2):21 - 25.

[75] 祝天智,王亚星.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农地三权分置研究[J] . 当代经济管理,2016,38(5):25 - 29.

[76] 韩松. 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J] . 中国法学,2016,33(2):121 - 142.

[77] 童航. 农地增值收益分配与乡村治理——基于山东省X村的实证研究[J] . 现代经济探讨,2016,35(1):74 - 78.

[78] 朱兰兰,蔡银莺,刘小庆. 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基于成都和武汉的比较[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4):143 - 148.

[79] 高谊,江灏,元妮娜. 城市绿地用途管制问题与制度建设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33 -137,148.

[80] 单卫东. 土地管理转型:从用途管制到用态管控[N] .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 - 11 - 03.

[81] 孔星河,梅昀,柯新利. 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倒U型曲线检验:武汉市的实证[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3):46 - 54.

[82] 周小平,李晓燕,柴铎. 耕地保护补偿区域间分配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以福州市为例[J] . 经济地理,2016,36(5):152 -158.

[83] 牛海鹏,肖东洋,郜智方. 多层次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及尺度效应[J] . 资源科学,2016,38(8):1491 -1502.

[84] 吴诗嫚,李祎琛,卢新海,等. 利益均衡下农地整治权属关系调整的研究进展[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7):88 - 96.

[85] 赵明月,王仰麟,胡智超,等.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37 - 1248.

[86] 虞燕娜,朱江,吴绍华,等. 多风险源驱动下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8):1264 - 1274.

[87] 张凤太,王腊春,苏维词. 基于物元分析-DPSIR概念模型的重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10):3126 -3134.

[88] 李涛,甘德欣,杨知建,等.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洞庭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J] . 应用生态学报,2016,(12):1 - 15.

[89] 丁雨賝,冯长春,王利伟. 山地区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证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例[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7):851 - 859.

[90] 林坚,柳巧云,李婧怡. 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51 - 60.

[91] 岳秋丽,刘传林. 基于PSR模型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3):176 - 179.

[92] 裴杰,王力,喻根,等. 基于多源数据的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297 - 301.

[93] 杜旭,宋戈,李瑞雪,等. 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139 - 144.

[94] 孟成,卢新海,彭明军,等. 基于土地税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7):56 - 63.

[95] 张苗,甘臣林,陈银蓉. 基于SBM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3):37 - 45.

[96] 汪洋,代立,周颖. 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模糊逻辑评价与诊断——以武汉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61 - 69.

[97] 王珞珈,董晓峰,刘星光.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耦合协调性的时空特征——以甘肃省12个中心城市为例[J] .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0):3335 - 3343.

[98] 孔伟,郭杰,欧名豪,等. 中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分区管控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13 - 20.

[99] 郭杰,包倩,欧名豪. 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的中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6):71 - 80.

[100] 郭贯成,丁晨曦,王雨蓉. 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8):81 -89.

[101] 罗能生,彭郁.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地方政府竞争影响[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5):62 - 70.

[102] 张雄,张安录,邓超. 基于用地企业视角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8):90 - 97.

[103] 辛修昌,邵磊,顾朝林,等. 从“做什么”到“不做什么”:基于“多规融合”的县域空间管制体系构建[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3):15 - 21.

[104] 祁帆,张晓玲,李志刚. 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路研究[J] . 中国土地,2016,35(3):20 - 22.

[105] 刘彦随,王介勇.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5):529 - 536.

[106] 冯长春,张一凡,王利伟,等. 小城镇“三规合一”的协调路径研究[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5):16 - 23.

[107] 黄勇,周世锋,王琳,等. “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方法探索[J] . 规划师,2016,32(3):82 - 88.

[108] 卢秀山,谢欣鹏,刘如飞. 轻便型移动测量系统在乡村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 . 测绘科学,2016,41(10):149 - 152.

[109] 岳冲,刘昌军,王晓芳. 基于多尺度维度特征和SVM的高陡边坡点云数据分类算法研究[J]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6,60(7):882 - 888.

[110] 杨茂伟.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地质灾害地形测绘中的应用[J] . 测绘通报,2016,62(5):145 - 146.

[111] 胡龙华,王向忠,崔贵彦. 北斗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项目中的应用[J] . 测绘通报,2016,62(4):85 - 87.

[112] 陈丕,刘宝. 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在三权发证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 北京测绘,2016,30(4):53 - 57.

[113] 胡振琪,陈超. 风沙区井工煤炭开采对土地生态的影响及修复[J] . 矿业科学学报,2016,1(2):120 - 130.

[114] 姚维岭,余江宽,路云阁. 基于ZY-3卫星数据的神东煤矿区土地退化人为影响因素调查与评价[J]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3):355 - 360.

[115] 冯淳,张云峰,焦超卫,等. 秃尾河上游流域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研究[J] . 遥感信息,2016,31(1):110 - 114.

[116] 闫利,江维薇. 一种利用结构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种植园自动提取方法[J] . 测绘学报,2016,60(9):1065 - 1072.

[117] 李晓东,姜琦刚.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吉林西部土地覆被分类提取[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9):173 - 178.

[118] 宋军伟,张友静,李新川. 基于GF-1与Landsat-8影像的土地覆盖分类比较[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2):255 - 263.

[119] 夏列钢,王卫红,杨海平. 多分辨率协同遥感地块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21(5):649 - 654.

[120] 胡晓东,张新,屈靖生. 大数据架构的遥感资源存储管理方法[J]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21(5):681 - 689.

[121] 李凤亮,郭瑞隆. 基于Skyline的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三维应用系统研发[J] . 地理空间信息,2016,14(1):92 - 93.

[122] 董群,陈国良,胡云锋,等. 便携式土地信息协同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 . 测绘通报,2016,62(9):89 - 95.

[123] 张文瑞.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实证研究[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4):224 - 227.

[124] 李灿,张池,孙传谆,等. 全域土地整治的“反规划”思路探讨[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72 - 76.

[125] 胡学东,王占岐,童秋英,等. 基于生态和社会经济约束的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5):804 - 812.

[126] 何玲,贾启建,李超,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3):275 -284.

[127] 李心慧,王旋,朱嘉伟.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禹州市为例[J] . 中国农学通报,2016,(5):67 -74.

[128] 邵芳,胡振琪,王培俊,等. 基于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覆土材料的优选[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S2):352 - 358.

[129] 宋杨睿,王金满,李新凤,等. 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重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模拟研究[J] .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2):143 -148.

[130] 王金满,郭凌俐,白中科. 基于CT分析露天煤矿复垦年限对土壤有效孔隙数量和孔隙度的影响[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229 - 236.

[131] 庞文品,秦樊鑫,吕亚超,等. 贵州兴仁煤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及风险评估[J] . 应用生态学报,2016,(5):1468 -1478.

[132] 项晓敏,金晓斌,杜心栋,等. 基于“强度—潜力—难度”综合测度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协调性分析[J] . 地理研究,2016,35(2):285 - 298.

[133] 彭金金,孔雪松,刘耀林,等.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配置[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5):52 - 58.

[134] 黄聪,赵小敏,郭熙,等.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11):165 - 174.

[135] 张翼夫,李洪文,胡红,等. 盐碱地后悬挂随动式打孔通气机的设计与试验[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8):42 - 49.

[136] 马少云,祝方,商执峰. 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对铬污染土壤中Cr(Ⅵ)的还原动力学[J] . 环境科学,2016,(5):1953 - 1959.

[137] 陈寻峰,李小明,陈灿,等. 砷污染土壤复合淋洗修复技术研究[J] . 环境科学,2016,37(3):1147 - 1155.

[138] 邢伟,胡续礼,张荣华,等. 淮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土壤侵蚀防控效果[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2):137 - 146.[139] Burnett P. Land Use Regulation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 Land Economics,2016,92(2):237 - 256.

[140] Kaas L, Pintus P A, Ray S. Land collateral and labor market dynamics in France[J]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6,84:202 -219.

[141] Liu T, Huang M. Land Supply and Money Growth in China[J]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16,42:327 - 339.

[142] Naismith R. The land market and Anglo-Saxon society[J] . Historical Research,2016,89(243):19 - 42.

[143] Che Y. Off-Farm Employments and Land Rental Behavior[J] .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6,8(1):37 - 55.

[144] Reyes-Bueno F, Sánchez J T, Samaniego J G,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land fraction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d market deregulation in Ecuador[J] . Land Use Policy,2016,52(3):144 - 151.

[145] Holden S T, Ghebru H. Land rental market legal restrictions in Northern Ethiopia[J] . Land Use Policy,2016,55(4):212 - 222.

[146] Liu T, Wang R Y. Urban land marketization in China[J] . Land Use Policy,2016,57(6):265 - 277.

[147] Samanta D. Tenure Security and Women Right Over Land[J] . Journal of Land and Rural Studies,2016,4(2):242 - 253.

[148] Yoo D, Steckel R H.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16,12(3):623 - 650.

[149] Lawry S, Samii C, Hall R, et al. The impact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interventions on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2016,10(1):1 - 21.

[150] Nguyen T H T, Tran V T, Bui Q T, et al.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vers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6,54(5):583 - 592.

[151] Bao H, Peng Y. Effect of land expropriation on land-lost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action[J] .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3(5):342 -349.

[152] Kaya A, Erol N K. Conflicts over 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s[J] . Land Use Policy,2016,58(7):83 - 94.

[153] Pritchard M F. Contesting land rights in a post-conflict environ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6,54(7):264 - 275.

[154] Albertus M, Diaz-Cayeros A, Magaloni B, et al. Authoritarian survival and poverty traps[J] . World Development,2016,77(5):154 -170.

[155] Jürgenson E. Land reform, land fragmentation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land consolidation in Estonia[J] . Land Use Policy,2016,57(3):34 - 43.

[156] Volkan B, Cemal B. The problems and resolution approaches to land management in the coastal and maritime zones of Turkey[J] .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6,119(1):30 - 37.

[157] Samuel B B, Baslyd B N. The role of Customary Land Secretariats in promoting good local land governance in Ghana[J] . Land Use Policy,2016,50(1):528 - 536.

[158] Gavin S. The real estate turn in policy and planning: Land monet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ri-urbanization in Asia[J] . Cities,2016,53 (1):141 - 149.

[159] Stein T H, Hosaena G. Land rental market legal restrictions in Northern Ethiopia[J] . Land Use Policy,2016,55(4):212 - 221.

[160] Gonzalo M, Gabriel C. Reflections on the Consolidated Text of the Spanish Land Use Act of 2008: Increased power of the arbitrary, fostering of corruption, and increased upward pressure on land values[J] . Land Use Policy,2016,54(3):432 - 438.

[161] Estair V W. Law’s rurality: Land use law and the shaping of people-place relations in rural Ontario[J] .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6,53(2):1 - 15.

[162] Ahmet Y, Mustafa K, Muhammet D,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new inheritance policies and laws that reduce agricultural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negative impacts in Turkey[J] . Land Use Policy,2016,56(5):1 - 7.

[163] Rebecca A R, Jeffrey S, Chris M, et al. Forest tenure and conflict in Indonesia: Contested rights in Rempek Village, Lombok[J] . Land Use Policy,2016,57(6):241 - 249.

[164] Gabriel E. Rethinking public land ownership and urban development: A Canadian perspective[J] . Cities,2016,55(4):122 - 126.

[165] Krishna H K, Ashok M, Samarendu M. Impact of land ownership on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rice farmers: 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J] . Land Use Policy,2016,50(1):371 - 378.

[166] Michael B, Lani R.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registration suitability theory in state-subsidised housing in two South African towns[J] .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3):48 - 54.

[167] Kwaku O M, Elias D K, Joseph K K. Legal implications of allocation papers in land transactions in Ghana—A case study of the Kumasi traditional area[J] . Land Use Policy,2016,50(2):148 - 155.

[168] James E. S, Ingrid B, Rebecca B. A spatially distributed risk screening tool to assess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impacts on water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s[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3(9):12 - 26.

[169] Hayley S. C, Julia Baum, Graeme S. Cumming, Money and motives: a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 on private land conservation[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6,197(5):108 - 115.

[170] Kabari S, Frédéric C, George P. Working towards an integrated land contamination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Nigeri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71(12):916 - 925.

[171] Yongxian S, Xiuzhi C, Jishan L, et al. Modeling the optim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guiding the urban constructed land expansions[J] .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6,19(9):35 - 46.

[172] Ricardo F. M. Teixeira, Danielle Maia de Souza, Michael P. Curran, et al. Towards consensus on land us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in LCA: UNEP/SETAC Life Cycle Initiative preliminar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expert contributions[J]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1):4283 - 4287.

[173] Paul D. Wagner, Bjrn Waske. Importance of spatially distributed hydrologic variables for land use change modeling[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3(9):245 - 254.

[174] Zoi S, Fotios X, Nikos K. The role of fire as a long-term landscape modifier: Evidence from long-term fire observations (1922-2000)in Greece[J] . Applied Geography,2016,74(9):47 - 55.

[175] P. E. Zope, T. I. Eldho, V. Jothiprakash. Impa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on flooding: A case study of OshiwaraRiver Basin in Mumbai, India[J] . CATENA,2016,145(10):142 - 154.

[176] Jérme L, Christophe C, Nicolas E, et al. Impact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 on rockfall propagation: Insights from the Grenoble conurbation[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47(3):345 - 355.

[177] Jasper van Vt, Arnold K. B, Daniel G. B, et al. A review of current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practices in land-change modeling[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2(8):174 - 182.

[178] Sierra C. Woodruff, Todd K. BenD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planning: Comparative paradigms and guidelines for high quality plans[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52(8):90 - 100.

[179] Kiran P, Himlal B, Rodney J. Local actions for the common good: Ca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generate improved societal outcomes from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6,56(12):327 - 332.

[180] Wendy S. A. Saunders, Margaret Kilvington. Innovative land use planning for natural hazard risk reduction: A consequence-driven approach from New Zealand[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6,18(9):244 - 255.

[181] M I Rosli, M A Ahmad, M Kaamin, et al. Shoreline Delineation and Land Reclamation Change Detection Using Landsat Image[J]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136(8),conference 1.

[182] SK Karan, SR Samadder, SK Maiti. Assessment of the capability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for monitoring reclamation success in coal mine degraded land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182:272 - 283

[183] Brovelli M. A, Fahl F. C, Minghini M, et al. Land User and Land Cover Maps of Europe: a Webgis Platform[J] . ISPRS-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2016,41(7):913 - 917.

[184] Ioannidis. C, Potsiou. C, Soile. S, et al. Technical Aspects for the Cre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and Information System[J] .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2016,41(2):115 - 122.

[185] Gopal S, Ramasamy K, Kiyoon K, et al. Propagation techniqu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solated from coastal reclamation land[J]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16,74(5):39 - 44.

[186] Manjul G, Pankaj K S, SHIKHA, et al. Use of a Bioaugmented Organic Soil Amend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Gypsum for Withania somnifera Growth on Sodic Soil[J] . Pedosphere,2016,26(3):299 - 309.

[187] Pankaj K. S, Manjul. G, Shikha, N. S, et al. Amelioration of Sodic Soil for Wheat Cultivation Using Bioaugmented Organic Soil Amendment[J] . Land Degrad. Develop,2016,27(4):1245 - 1254.

[188] Myoung-S K, Hyun S P, Jong U L. Influence of indigenous bacteria stimulation on arsenic immobilization in field study[J] . Catena,2016,148(1):46 - 51.

[189] S. Fernández, C. Poschenrieder, C. Marcenò, et al. Phytoremediation capability of native plant species living on Pb-Zn and Hg-As mining wastes in the Cantabrian range, north of Spain[J] .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6,174(3):10 - 20.

(本文责编:陈美景)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s Research in 2016 and Prospects for 2017

FENG Guang-jing1, ZHU Dao-lin2, LIN Jian3, HU Zhen-qi4, FENG Lei5, ZHANG Qing-yong6,
CHEN Mei-jing1, WANG Qing-ri1, ZHANG Li-xin2, DU Ting2, ZHANG Ke2

(1.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3.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5.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6.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science in 2016 as well as the prospective of land scienc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of China Land Sciences in 2017. Method employed is literature retriev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new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basic theory of land sciences in 2016 i.e.,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cone theory and model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 2)In the field of land economy,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new elements e.g., the long-term fluctuations regularity on land prices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land transfer. The breakthroughs were made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The land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3)In the field of land management, the focuses on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management continued to enhance, and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4)In the field of land resource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scholars explored the land spa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with regard to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ep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spatial planning reform. 5)In the field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was made in portable measurement equipment and portable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search on reclaimed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a variety of new soil improvement techniques has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concl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science system, China Land Sciences in 2017 will focus on the speci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land scienc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general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land science,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systems of land survey, land planning, land evalu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he multi-factor coupling effects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 of typical regional land system.

land science; land resource; review; land economy; land management; land use planning; land engineering

F301.2

A

1001-8158(2017)01-0003-18

10.11994/zgtdkx.20170115.232542

2016-12-26;

2017-01-10

国土资源事业费项目“土地学科进展与土地科学前沿问题研究”(TD161602-01);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学术质量提升项目(2015KJQK003-1)。

冯广京(1957-),男,山西阳泉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科学基础理论。E-mail: fenggj@139.com

猜你喜欢
土地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