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慧雅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提高数学的素养,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即强调数学教学相对于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的有效性。所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标下具有全新的含义。
关键词: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有效性
刚刚进行新课标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面对新教材,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一位接受过新课标培训,对新课标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理解的数学教师常常抱怨,觉得课堂的时间不够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另一位没有接受培训,临时调来教授新教材的老师却说,教学内容比以往少很多,每节课时间充裕,轻松完成。
一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授。是不是后者的课堂有效性就更高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为例。第一位老师先由主题图情境导入:家里来了客人,小明帮忙摆筷子,接着让学生观察、交流、摆小棒、填好筷子的根数表格,然后,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列算式,小组合作编口诀,再观察讨论口诀的规律,找出有效的记忆方法,最后是游戏和练习。第二位老师知道本节课是要让学生掌握2的乘法口诀,所以,一上课先做几道关于2的加法算式题作为复习巩固,然后也以主题图入手,直接问一双筷子几根,两双筷子几根……指名说完后填表,接下来列算式,老师告诉学生,2的乘法口诀可以更好地计算这些算式,就直接出示口诀,花几分钟让学生反复诵读后开始做书上的练习,这节课的任务就“轻松”完成了。
粗略看来,第二位老师的课堂有效性更高一些,因为他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记住口诀。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就十分强调“有效的数学教学”,即课堂教学相对于具体目标的高效率性。以往的数学教学每一堂课都有着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这节课上一定要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课堂教学也就是围绕这样的目标组织起来的。然而,过分集中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就会忽视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包括思维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提高数学的素养,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即强调数学教学相对于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的有效性。所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标下具有全新的含义。
具体来说,有效性教学包括以下三重含义:
一、有效果
它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一节数学课在经过对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后,能在预定时间内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效果明显,那么这节数学课的有效性就高,就是较为成功的课。还以《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为例,第一位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为:(1)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4)激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她通过一系列学生的自主活动,基本上能实现这样的预定目标,而不只是学会口诀而已。看起来在时间上不够用,但学生得到的探索与锻炼却是多方面的、更深入的,所以,有效性显然不会比第二位教师低。
二、有效率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就是一节课40分钟,而“有效教学时间”就因人、因课而异了。教学设计、教师素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对“有效的教学时间”有着显著和直接的影响。
假如有一个有趣的情境设计,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快地被吸引,不由自主地融入情境,参与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那么这节课就能更早地进入“有效的教学时间”;假如教师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那么在学生做一些不着边际猜想时,教师就能以恰当的方式尽快给予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步入低效的窠臼;假如学生的各方面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的自主活动就能順利、快速地完成,“有效教学时间”自然增加;假如有制作精良的课件,那有声有色的“伙伴”,能让我们的时间、空间得到延伸,直观的视觉效果带给学生的体验将是“极有效的教学时间”……
三、有效益
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这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有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第二位教师急于求成,虽然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但是她只有急功近利的表面教学成效目标。她的教学活动收益仅仅是机械地记住口诀罢了。而前者,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下,学生的合作、发现、探索、验证、实践等各种体验都是教学活动价值的真正体现。
总之,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对于传统教学的很好继承,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我们应该用数学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新标准,真正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