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些课文,文本内容历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导致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文本与学生脱节。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回溯”,跨越时空,基于实际;课堂“穿梭”,境为情设,情因境生。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跨时空对话的桥梁。
關键词:教学情境;高效构建对话;情因境生
何谓教学情境的创设?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情境中,激发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情感去认识、领会、掌握、感悟,进而去运用、去创造、去创新。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因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别时,如何让学生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情境创设,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构建了一座桥梁。如何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课前“回溯”,跨越时空,基于实际;课堂“穿梭”,境为情设,情因境生。
下面,撷取自己在两个班级进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剖析说明。
【案例】
《吃水不忘挖井人》里有这么一段:“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简单的一句话,却点出了挖井的原因,也从侧面表明了毛主席带领乡亲们挖井的功劳之大。但乡亲们挑水这件事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乡亲们挑水的艰难呢?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挑水的情境。
师: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学生在此处强调了很远,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师:同学们只是走就很累了,那我们的乡亲们肩上还挑着水呢?想一想乡亲们挑水的样子。
生:肯定很累,很辛苦。
其实到这,学生推己及人,已经能感受到乡亲们吃水的辛苦了,但为了让学生对乡亲们吃水难、挑水苦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又出示了几幅图片,就是这几幅图片,反映了我在课前备课时没有“回溯”到当时的生活中,创设的情境自相矛盾,不符合实际。
师:是啊,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乡亲们吃水的辛苦,瞧,每一天,乡亲们都挑着桶,走很远的路,(出示老人挑水图)扁担压弯了他们的肩膀,汗水模糊了他们的眼睛,晴天还好,要是雨天(出示下雨小路图),要是雪天(出示下雪图),要是烈日当头的夏天(出示大太阳),乡亲们会怎么样呢?
我的语言还没有描述完,下面就一阵骚动了,我还不明白为什么,等到我把图片出示完,许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我心里还暗自得意,这么多人举手,看样子都体会到了乡亲们挑水的辛苦,那么这个设计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可当我提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瞬间被学生的回答给惊呆了。
生:如果遇到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乡亲们就不用去挑水了,在家就可以接水,也不用那么辛苦。
瞧,学生说得多有道理,下雨下雪至少不缺水,可我却希望用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乡亲们挑水时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那么这个情境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将学生带离了既定的轨道。再纠缠在这上面已毫无意义,只得草草了事,进行下一个环节。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学情境的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这也让我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要做到以下两点:
(1)课前“回溯”:跨越时空,基于实际。《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同时,因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回溯”到文本创设的环境中,根据当时的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针对案例中创设的下雨下雪情境,我又特地查找了有关沙洲坝的资料,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甚至当地俗语说嫁女儿都不愿嫁到沙洲坝。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让学生想象“下雪”“下雨”这些场景,也不符合沙洲坝的实情。
(2)课堂“穿梭”:境为情设,情因境生。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情。要创设高效的情境,首先要基于当时所处的现实;此外,还要根据现实情况,选取适当的材料,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真正做到境为情设,情因境生。在案例中,借助视频资料,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乡亲们挑水的辛苦,同时,作为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情境创设,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情感。
无论是课前“回溯”,还是课堂“穿梭”,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间的跨时空对话搭建桥梁。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