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是在学习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知识与德育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材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德育,对孩子们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所以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本人对德育方面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分析与研究,将德育融入教学,接下来就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
一、概述
学生的道德教育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它融入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其实,它无处不在。老师的力量是伟大的,是孩子能够茁壮成长的重要途径,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和批评,尤其是孩子内心比较重视的人的鼓励和批评,老师的角色就是孩子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人,所以老师的关注会让孩子感觉到光荣,会让孩子备受鼓舞,所以道德的教育就是如此,可以通过教师的鼓励和批评来融入他们生活的点滴。一切从内心,从真实的感情,自然在心里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育融入德育
1.教材中文章的教育意义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有质量和美感文学作品,塑造豁达、伟大的爱,崇高的精神品格;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自然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展示音乐的文字,语言的建筑美,对古代和现代的诗歌和其他诗歌的声音美。这些文本反映了作品的内在美,以不同的方式,他们充满了简单的美。教材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所有的时间都不影响学生,使他们接受知识,也接受了真实、美好和美好的想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德育的优势,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准确识别道德点,加强道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含糊地、枯燥地说教。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走极端:不仅不能只传授语文知识,而且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备课,在教与学的情况下,在教学中进行管理,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效果。例如,学习《卢沟桥》的主旨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件的历史,叙述日本侵华的历史史实和我国军队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做出的英勇行为。通过学习《石灰吟》,学生能够了解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不同流合污、反抗邪恶势力。
2.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教育的程度,找准德育的角度,选择渗透规律,发挥语文学科德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是学生,只有当他们成为追求独立的学生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肩上的两个重要任务是“教学”和“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德育的识别、选择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生动自然地取得“春风化雨,温柔地接受”的效果。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學万学学做真人。”新课程标准将道德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还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和谐发展。
三、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任务是为了发展国家而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材的编写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反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长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卢沟桥的狮子》《落花生》等文本是思想教育的有力的生活教材。这些文本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爱国主义,热爱人民,热爱劳动。从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中,且将学生的特点、学校的重点、社会的需要以及国家的任务让学生了解,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青年学生。从我做起,从一开始,就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材料,确定道德教育的起点,坚持正面激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将自身的感受有情景地、有画面地进行渲染和抒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专业态度、责任感、人格、道德修养,特别是在课堂上会有每一个字和动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根据本文的描述可以清晰地看出,德育在小学生思想刚刚萌芽的时候是一种引导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适当地融入德育方面的思想以及精神,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我们祖国的花朵们。
参考文献:
[1]禹文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J].学周刊,2016(8):81.
[2]孙红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6).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