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语感是学生对语文的一种独特的感受,它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全凭学生敏锐的感知力。语感是语文的灵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遗憾的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语感能力,他们不能完整流畅的朗读文本内容,也不能正确理解文本传达的情感体验。随着语文教学
的发展,如何提升学生语感能力便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在朗读中获取语感
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如今很多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生词和语法的讲解上面,而在我看来与其让学生多认识几个生词和几个语法不如让学生去朗读几篇诗词和散文。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过程,朗读要以教师的范读为参考,教师为学生的朗读做好榜样,在朗读中融入丰富的情感,将文本情感和韵律流畅地表达出来,从而为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奠定基础。朗读也需要学生一个人静静地朗读。
例如,在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时,学生便可以大声地朗诵课文,一遍一遍地朗诵,从百草园的动植物到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涵盖了鲁迅先生充满童趣的生活。学生朗诵的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入,也就能体会到更多的童趣。这样在对教材的朗诵中学生的语感也在一步步的提升。
二、在语境中获取语感
在语文阅读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句子蹩脚,读不懂也读不顺。”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学生的语感都非常的糟糕,甚至有些学生连一个完整的长句子都不能流畅地读出来,更不用说良好的语感能力了。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是学生缺乏对语文的语感了,学生不能将阅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导致学生阅读不畅。
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学生就会抱怨课文内容非常枯燥,读起来也非常的困难,其实学生的阅读根本没有走进文本语境中,正是因为学生没有走进语境,所以在学生的眼中,课文内容无非是一个个断开的片段和语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课文,文章的每一节内容都对应着一种天气,这样在不同的段落中,学生就会联想到不同的语境,也就会有不同的体会,语感能力自然就获得了提升。
三、在积累中诵读语感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身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学生的为人处世、语言表达、个性特征和语感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活造就了学生的不同,所以在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光靠一遍遍的阅读和查阅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为了语感能力的培养绞尽脑筋,整天抱着字典查阅,也未见起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良好语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和总结经验,从而为语感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学生在与别人交流中听到了“雪花”这个词,那么学生就应该在脑海中去想象与雪花有关的画面,以及与雪花有关的场景事件,而不是两个单调枯燥的汉字。当学生在听到“雪花”时能够在大脑中将与雪花有感的画面全部回顾一遍,那么学生的语文积累势必会上升一个档次。再比如在听到“妈妈”这个词时,学生的脑海中立刻就会浮现出妈妈的脸庞以及妈妈对自己无私的爱,甚至会联想到别人的妈妈和一些描写妈妈的作品。学生在听到一个名词后不再是彷徨和茫然,学生听到的是一个画面和一个场景,我相信当学生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一定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四、在练习中获取语感
语感的获取来自于每一次的练习和实践,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和锻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带着学生深入教材内容,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起思考。比如在学习《背影》一课中,父亲爬过栅栏给朱自清买橘子的场景描写是如此的逼真动人,其中用到的蹒跚、两脚、慢慢等词都是对父亲年迈的描写,在教学中较适合学生一起领悟、一起分析细节描写,由此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写作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良好语感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除了开展传统写作教学的训练之外,教师还应该倡导口头作文的实施。口头作文鼓励学生拿到一作文题目后能够直接用语言将写作的主要内容描述出来。一开始口头作文的实施必定是困难重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抄写、仿写入手,如在写“妈妈”作文中,仿写朱自清的《背影》描写,在仿写中提高口头作文的水平,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综上所述,语感的存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生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一点一点积累和感悟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方式。语感獲取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一起探索,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碾庄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