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

2017-02-28 08:36刘彩霞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循证护理应用效果

刘彩霞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抽选80例,将其分成不同护理组:对照组40例行吸氧、饮食等基础性护理,研究组40例则实施循证护理,统计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护理总满意率和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效果突出,可改善病症,提高自护能力,值得借鉴。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应用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3.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104-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它可以发生于老年人,但多数是从中年迁延发展而来。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大多是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展而来。报告显示,该病症患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且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致使其肺部血管明显性病变,影响肺部组织功能,增加肺血管阻力,危害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该病症的方法,故而,需加强护理干预,以提高自护能力,延长生存期限。为进一步的判定该病症护理效果,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者的资料整理如下,旨在判定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2012年7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抽选80例,将其分成不同护理组:对照组40例中,女、男分别12、28例,年龄33~60岁,平均(50.1±1.6)岁;疾病史1~6年,平均(3.4±0.7)年;研究组40例中,女、男分别13、27例,年龄34~61岁,平均(50.2±1.7)岁;疾病史1~7年,平均(3.5±0.8)年。8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伴有程度不同的咯痰、咳嗽等病症,肺部听诊显示呼吸音低;两组疾病史、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措施,如:行吸氧处理,确保呼吸道通畅;清洁患者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度;叮嘱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以提高机体营养;研究组患者行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确定循证问题 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和循证护理模式,确定循证护理问题,如:该病症患者年龄相对较大,病情复杂,治疗时间长;患者多伴有恐惧、抑郁等应激心理;饮食结构不合理,易引发便秘;缺乏对该病症知识的了解,未按时服用药物。

1.2.2 循证支持 针对所提出的循证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数据的调查,找寻合理的循证护理支持证据,确保相关操作的顺利实施。

1.2.3 循证护理

1.2.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等变化情况,查看其是否存在发绀、心悸等现象,按时监测血压、呼吸等指标。同时,还需观察患者面部、指甲等颜色变化情况,询问是否存在头晕、恶心等症状。若病情观察中发现患者出现失眠、嗜睡、昏迷等症状,需立即通知并帮助医师处理。

1.2.3.2 体位护理 针对急性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来说,需叮嘱其卧床休养,待病情得以稳定后,引导其进行适当身体锻炼[2]。一般来说,慢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平卧困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以坐位、半卧位为主,变化体位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减轻心脏负荷。

1.2.3.3 口腔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临床治疗中低流量吸氧的处理,可致使其气道相对干燥。因此,护理人员需叮嘱或帮助患者按时清洁口腔,以无菌生理盐水为主,每天2次。当然,该护理操作过程需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口腔组织。

1.2.3.4 呼吸道护理 由于该病症发生后可伴有程度不同的呼吸衰竭症状,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排痰。故而,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自行排痰,帮助其按时翻身,轻柔拍打背部,便于痰液排出;针对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需引导患者行咳嗽运动,即:深吸气,用力咳嗽,使痰液咳出;针对危重症患者来说,需借助吸痰设备帮助患者排痰[3]。

1.2.3.5 皮肤护理 长时间的卧床休养可诱发压疮,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受压皮肤、水肿皮肤的观察力度,预防压疮;并且,还需确保穿刺皮肤清洁度,预防感染;叮嘱患者穿戴宽松衣物,按时更换体位。

1.2.3.6 饮食护理 患者长时间的卧床休养,不但可形成压疮,还可减弱肠胃功能,降低机体营养。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以纤维丰富类食物为主,便于刺激肠胃,加快蠕动,促使排便;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4]。

1.2.3.7 心理护理 报告显示,临床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不但可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配合度,还可改善生活质量。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特点,致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故而,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根据心理特征制定疏导性方案,以缓解不良心理;耐心讲解该病症相关内容,提高知识掌握度;多和患者家属交流,鼓励其共同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检查、护理等操作中,并组织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监督患者按时训练,加快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疾病疗效 症状消退,心功能等级提高2级以上,肺啰音消退为疾病控制;症状减少,心功能等级提高1级以上,肺啰音基本消退为疾病缓解;症状、肺啰音未变化为无效。总缓解率=控制率+缓解率。

1.3.2 自护能力 评定患者的健康知识、合理用药、合理饮食、自理能力等评分,分数越高,自护能力越好。

1.3.3 护理满意程度 借助护理满意调查问卷进行判定,根据最终得分将其分成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种类型。总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4.0的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自护能力比较

研究组健康知识、合理用药、合理饮食、自理能力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研究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临床病症,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降低生活质量。并且,该病症的发生还可诱发各种危险性并发症,不但延长住院治疗时间,还可增加经济、心理负担,危害身心健康。故而,需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6-8]。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通过对有限医疗资源的利用,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可找寻有效的护理依据,为护理措施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将循证护理用于患者中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措施中相关措施的实施,可明显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缓解肺动脉高压、延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展过程。并且,可提高患者的相关疾病知识掌握度,促使其积极、主动、乐观的面对自身疾病,提高疾病防范意识;減轻心理负担,提高治疗配合度[9]。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效果突出,可改善病症,提高自护能力,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科屹.循证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26-127.

[2]桑艳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3):1665.

[3]李新珍,吴渭芳.人性化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32-2733.

[4]覃燕玲.人文关怀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276-277.

[5]童晓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2):131-132.

[6]郑侠.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5):2382-2383.

[7]张悦,邢淑慧,宁茂华,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159-160.

[8]徐祯,庞艳蓉,熊萍.人性化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护理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85-86.

[9]韩晓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500.

猜你喜欢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循证护理应用效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
硝普钠微量泵注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的临床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