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问”法 “问”出精彩

2017-02-28 22:01岳宝胜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题思维能力课文

摘 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因为艺术性的提问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引人入胜;艺术性的提问既可以化难为易、化大为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质疑;巧问;兴趣;价值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这些都告诉我们:学习贵在生疑。疑难问题小,进步小;疑难问题大,进步大;没有疑难问题,就没有进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质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年级学生而言,引导他们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这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树叶都是绿色的吗》一课时,我由课题入手,让学生边读课题边产生疑问,读课题产生“树叶还有别的颜色吗?”的“疑”,后有关乎课文内容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的“问”,再产生“树叶是什么形状的?”的新“疑”。小学生读书过程中必须善于生疑、于无疑处生疑,启发诱导学生抓住课题生“疑”质“问”。利用课题训练低段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手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一、巧创“问”境,“问”出探究兴趣

众所周知,中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差,如果教学策略不适合于他们的学习心理特征,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穷追不舍,有一种不解决谜团不能止其“渴”的感受。因此,当学生从解读课题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被激发之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为学生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更大胆地设想更多的问题。问题来自于学生,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他们往往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

二、巧施“问”法,“问”出研究“价值”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也会有学生问出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能使学生从课题质疑中明白哪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课文的题目很多都是文章的“文眼”,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从题目中可以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往往短短几个字里隐匿着若干足以引发读者急欲探究的“为什么”。从文章的主线出发引申出来的问题就会紧紧连着教学目标,而不会出现“天马行空的问题”和“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有价值的疑问。可以把有价值的质疑有层次地写在黑板上,产生一种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在课堂中讨论的。而对于那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筛选或当场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决。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使思维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与兴趣充分挖掘出来。

三、分层“问”法,化难为易

如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先提出问题:狄仁杰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然后再问:它“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紛答“保护权善才”“杀王立本”“救无辜百姓”等;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就一步一步解决了。

四、巧施“问”法,培养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我们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通过学生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既能开拓知识面,又能拓宽知识的利用价值。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岳宝胜,男,回族,大专,二级。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课题思维能力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培养思维能力
背课文的小偷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培养思维能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