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园是扬州市唯一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每年寄宿幼儿人数均占全园总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寄宿幼儿有200多人。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有效利用寄宿儿童在园时间,为他们营造丰富而生动的社会生活氛围,让他们与日托幼儿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世明幼儿园每一个教职工思考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园所有寄宿幼儿。
(二)研究时间
2012年6月—2016年6月。
(三)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参观讨论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始点,也是课程实施的归宿。根据幼儿阶段发展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在原有社会课程基础上,结合寄宿幼儿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建构、完善寄宿制幼儿园社会生活课程内容。
2.通过课题研究,为幼儿营造丰富、温暖、平等、积极的集体生活氛围,促进寄宿幼儿在我们创设或提供的良好社会场景环境中学会遵守规则、合作交往、自主自信、尊重他人。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我园教师开发、研究、实施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驟
第一阶段(准备设计):2012.9-2013.8。确定科研课题及方案。
第二阶段(启动实施):2013.9-2014.8。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制定课题总目标,认知、共育、节日、实践、游戏分类目标及各年龄阶段目标。根据这五个方面设计、选择各年龄段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生活活动。
第三阶段(调整提高):2014.9-2015.8。调整、充实社会生活教育内容,进行第二轮实践研究。
全面总结阶段:2015.9-2016.8。总结实验工作,撰写相关论文及报告。
(六)设计、选择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和原则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内容得以贯彻,课程内容也应充分反映课程目标,我们在研读《纲要》、《指南》里社会领域中儿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目标与教育建议,分析寄宿儿童在社会环境方面的缺失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寄宿幼儿创设一整套园本社会生活课程作为原有社会领域课程的补充,有重点、有系列地促进寄宿儿童社会性发展。
1.我们所设计、选择的社会生活课程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1)外出参观,拓宽寄宿儿童社会生活环境。寄宿儿童每天都生活在幼儿园,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相对较少,我们利用学校校车的有利条件,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在各年龄段每学期都创设了丰富的参观活动。
(2)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协助课程实施。寄宿幼儿的家长大多工作繁忙,他们给予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我们各年级组每学期初就制定了每月一次的家长日活动计划,供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与,并通过家长讲座、家长活动等形式提前与家长预约,热情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丰富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摒除“寄宿就是全交给学校”的错误思想。
(3)节日庆典,园内营造丰富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于寄宿儿童来说,大部分节日是在园内度过的,而这些节日恰恰是儿童感受社会氛围、了解社会文化的良好契机,我们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端午包粽子”“团团圆圆庆元宵”等传统佳节庆典活动,一系列节日庆典活动让孩子们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感受到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为其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4)生活实践,亲力亲为弥补家庭氛围缺失。以儿童生活自理活动为基础,创设了系列自理活动,营造家庭般的氛围鼓励孩子们积极自理,此外,还特别创设了“宝贝厨房”,每周孩子们都可以走进“家庭厨房”,学习做菜,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让幼儿在我们所提供创设的家庭场景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了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5)社会游戏,模拟社会生活真实场景。儿童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中发展起来的,为了让寄宿儿童具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空间,我们将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迁移到幼儿园中,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年级组社会游戏长廊,并于2015年成功创设了混龄社会生活游戏长廊,儿童可以将日常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元素自由呈现在游戏中,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实际水平,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
2.在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时,我们还注意以下几点:
(1)具有补充性:如寄宿儿童普遍在“人际交往”中的子目标“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这两个方面比较缺失,我们在补充的社会生活课程中,就创设了“生活自理我能行”“我身边人的工作”“乘坐公交车”等系列活动,增加寄宿儿童来自多方面的社会经验,让儿童的社会性品质在原有的社会活动与补充社会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获得发展。
(2)具有系列性:幼儿社会经验的获得、社会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在考虑每一个年龄段的补充内容时会考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系列性,使内容既有铺垫又有深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园本活动的适宜性切入,逐步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社会性品质得以健康发展。
(3)具有文化色彩:社会文化对孩子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因而引导加深幼儿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就成了我园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要原则。我们依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针对寄宿儿童社会环境相对单调的特点,选择具有地区特点、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儿童易于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并注重活动实施过程中,为儿童创设亲社会的机会与实践。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寄宿的孩子走进真实的社会环境,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了解家乡的特点,并主动观察比较、交往合作。
(4)注重亲力亲为:利用寄宿儿童在园时间长的特点,挖掘幼儿园生活中的素材,鼓励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无论是幼儿园内的“宝贝厨房操作实践”,还是走出园门的外出参观活动,抑或是提供真实场景、混龄开展的“游戏节”活动,都更加注重为儿童创设亲力亲为的机会,可以说,在真实而富有教育契机的社会场景中,儿童对于社会的感知是真实的。
三、研究策略和方法
(一)研读目标,关注差异,科学补充
我们把研读《指南》中关于社会领域的儿童发展目标作为重点的先导部分,分析寄宿儿童因为社会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原因造成的发展差异,再根据差异设计、选择适宜内容,例如,在主题“身边人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寄宿幼儿由于与父母日常接触少,普遍对于各行各业人的职业方面的经验缺失,而《指南》目标中指出:儿童应该知道父母的职业,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于是便创设了社会生活活动“我爸爸妈妈的工作”,孩子们自主完成调查表,并交流分享。
(二)渗透日常,梳理内容,及时归纳
社会活动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社会知识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日常生活中教师抓住机会展开教育是最有效的举措。例如,每年扬州都会举行4.18旅游节,每年的宣传口号都不一样,因此,我们每年带领幼儿外出参观的重点都不一样,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在报纸、电视中,孩子们会共同搜集出当前的社会热点,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关注度也会主动提升起来。
(三)边研边思,调整做法,形成课程体系
由于身边的寄宿幼儿园较少,所以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总结,调整做法,此外,我们也利用个案观察记录、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社会生活课程活动反思记录表等笔案记录促进教师深入反思每个阶段的做法,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园本社会生活课程体系。
四、研究结果
(一)有力地促进寄宿儿童社会品质的发展
1.儿童更加自尊、自信、自主
园本社会生活活动更加注重亲身实践,鼓励孩子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不轻易求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们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能够独立整理自己的箱包,独立制作简单早餐;他们能够在参观时主动设计线路、询问道路、记录发现;他们能够在节日前自己制作问候卡,向父母表达爱意;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主。
2.强化了儿童的社会归属感
虽然寄宿儿童每周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幼儿园,但我们所营造的社会生活氛围非常丰富,使得孩子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感知、观察能力并未削弱,他们会主动与同伴交流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重大活动,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非常细致、热情非常强烈。在大班“走进小学”主题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小学课堂,贴近小学生活,以绘画的方式表达了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好奇;在中班“我的家乡——扬州”主题中,孩子们走进双东故乡,了解古今扬州的不同,感受家乡古城扬州的独特魅力,体味作为扬州人的幸福感,所有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令寄宿的孩子走进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为他们未来成为一名社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素质
1.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发展
我们定期举行课题研讨活动,学习、研讨各年龄段社会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并分析寄宿儿童在某方面存在的缺失以及对于寄宿形式来说,我们开展课程的优势。在不断的分析与研讨下,老师对寄宿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更加关注,建构课程的能力得到增强。在和孩子们参观归来以后,老师和孩子们会共同创设走廊社会性游戏,教师会有意识观察寄宿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行为,为他们记录下无数个宝贵的发展个案,在其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他们对于社会时事热点的关注热情更加强烈,他们会主动拓宽思路,根据时事热点扩充课程内容,促进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2.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我园的“寄宿儿童社会生活课程”
在课题的研讨下,我们的研究成果逐步呈现,形成了适合我园寄宿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作为现有社会活动的补充。每学期初,教研组长将原有课程内容分发给年级组长,年级组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选出今年适宜的社会生活课程,同时根據当年的社会时事热点以及班级儿童实际发展状况生成新的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方案作为社会领域课程的补充与支撑。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园社会生活课程得以初步建构,在课程中,孩子们感知身边大事,提升社会意识;在课程中,孩子们亲身实践,亲力亲为;在课程中,孩子们走出园门,走进社会;在课程中,孩子们享受节日,感受亲情,同时,教师也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中观察、分析、研讨、调整,感受到建构属于自己课程的成就与快乐,我们还将把课程继续研讨实施下去,希望寄宿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大社会。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