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敏
错别字,顾名思义包括两种:错字和别字。错字,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字,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像字,但不是正确的字。别字,是由于字形相近,或者字音相同或相近产生了辨别运用的错误。
一、错别字溯源
1. 影视阅读的戕害,文字阅读的缺失
文字的阅读要细腻,必须去关注汉字甚至辨析它们细微的差别。阅读文字时的那份宁静,是对孩子细腻的观察触角的滋养,是细微观察力、表现力得以提升的营养要素。文字缓缓滤过心田,留给孩子的不仅是文字内容的意义,也有对文字细微之处的发现与捕捉。过早、过多的影视阅读,必然造成观察的粗略,能力的欠缺。为此,我特地了解了他们的童年,大多是很小的时候家长就把他们托管给了电视。在这群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性格也很内向,在家长眼中很乖。
2. 课标落实不严,良好的识字习惯欠缺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识字写字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可是,在我的教学记忆中,中学生对于字典的热情是很冷淡的。他们对于不认识的汉字是怎样做的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型。看到不认识的,猜猜并混过去,似乎不影响接下来的学习,这种短浅的目光根源是不懂得学习汉字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想准确获得汉字的音、形、义,也是学习惰性的一种体现。在我所教的学校,读一篇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能主动查字典的真是少之又少。
3. 汉字本身的复杂化
客观上讲,汉字有汉字的特点。许多汉字读音相同或相似,如一些同音字。许多汉字外形也很接近,如:巳、已、己;戍、戌、戊;由、田、申、甲等,只是一些笔画的微弱区别,但是音与义截然不同。
再加上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有本义,具体运用的时候还有引申义、比喻义,对于初学的孩子而言比较难以选择。如:同事的孩子默写“尾声”,他学过“生”、“身”、“声”,孩子在这几个字的选择上就很困惑,为什么是这个“尾声”呢?尾声原指乐曲与乐章的最后或结束乐段,现在泛指某项活动快要结束的阶段。
二、错别字根治
1.强化阅读,端正态度
当今社会,影视阅读已是不可回避,然而它一定是不能取代文字的阅读的。对于文字的阅读,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培养一种细腻的观察力,这不仅有益于汉字的学习,也有益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他们内心的成长。
老师、家长、学生都要重新认识查字典对于学习汉字的意义,从小就将其落到实处。对于汉字要求甚解,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明白汉字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聚沙成塔。
2.把握优势,激发热情
汉字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文字,许多汉字外形就表义,其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我们如能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懂得它的由来,就不会写错。如:月字旁又叫“肉月旁”,其本意就不是“月”,而是“肉”。在古文字中,它们本就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所以月字旁的字,有一部分就与肉相关,如:肌、肤、肠、胃等。再如:脍炙人口中的“脍”指切细的肉,“炙”就更有趣了,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可想而知是烤肉。明白了这些“脍炙人口”就不可能写成“脍灸人口”。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汉字都是有来由的,不是随随便便产生的,一方面更加敬佩古人,另一方面懂得写汉字也要有严谨的作风,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研究汉字的热情。
3.抓住特点,比较理解
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也是形声字。这些字大多声旁一样,形旁不同。如:燥、躁、澡。干燥与火有关,有火了,就要干燥了;急得跺脚,急躁,与足有关,足字旁;洗澡离不开水,自然三点水。这些字,如果用错了,意思会相差很远。如:“恻隐”与“侧隐”,同音字,但是“恻隐”是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侧隐”则指隐居。
4.理解诗意,把握文意
在古诗文的默写中,为了避免错别字,理解古诗文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因为有日,所以很多同学写成“海日升残夜”,这就是没有理解诗意造成的。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自然理趣,同时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具有了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理解了这些,“生”是绝对不可能错的。
5.仔细观察,强化差别
有一些字,实在长得太像了。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差别,进行记忆。如:戍、戌、戊、戎。这些字除了观察它们的区别,还要准确记住它们的读音。我的小学老师曾教會我们一个顺口溜,“戍shù点戌xū横戊wù中空,戎róng字一笔插墙中”。我至今记得,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
关于错别字的溯源与根治本文没有穷尽,但是汉字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作为本民族骄傲的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带着热爱甚至感激的情怀,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面对。对错别字零容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二中教育集团(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