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俗”走向“诗和远方”

2017-02-28 10:27梅洪建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世俗班规名师

梅洪建

“没有世俗烟火,不要轻谈诗和远方。”看过太多的“诗和远方”之后,我很认真地写下了这句话。

一谈教师成长,人们总会拿一些名师作为例子,或把名师的经历当作成長范本去研究。于是关乎成长的论调总说名师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例如自制力、淡泊心、勤阅读、多写作等,然后让你估算和名师的差距,让你朝着名师的标准去努力。只是,他们没有告诉你,名师是如何具备这些品质的。例如,你会发现很多名师工作非常有创造性。于是人家就告诉你,做事要有创造性。“要”,是条件。只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个“要”,人家根本不谈。何况,创造性是你想有就有的吗?正如你听一些名师的讲座,你可以被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感动得泪流不已,可他没有告诉你他是怎样做到的,或者说没有告诉你怎样才能具备和他一样的能力。所以,你会一直感叹名师的创造力之强、创造性之巧,而你,依然是你自己。

试分析一下,那些条件,例如创造性,它真的属于一个名师的内在品质吗?或者说,某名师是因为有了创造性才成为名师,还是因为他在实践中使自己的创造性不断得到了提升,才成为名师的?不言而喻。哪里是先有品质后有成功,事实明明与之相反。

所以,教师的正向成长,应该是从实践开始,让实践带来真正的成长,让新的成长带你走向教育的“诗和远方”。因为一个人的真正成长,根基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很小的时候就基本稳定,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是很难改变的,改变需要外在的经历。如果不是由外而内地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就会被过去所禁锢,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也无法改变。

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适合对自己进行定位,改变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儿。很多朋友问过我:“梅老师,你是如何发现那些命题,然后进行证明的?”这的确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如何”有时候就等于没有答案。我只能告诉问询的朋友:“可遇不可求。”或许很多东西都是如此,可遇不可求。但,“遇”的前提是你得有行动,坐在家里是不会遇到美好风景的。只去思想上“求”,而不付诸行动,想“遇”自然是难事儿。

诚然,会有不少朋友和我辩论:不是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吗?我们确实不能忽略理论的重要价值,但我要反问:为什么在一个教育专家“层出不穷”的时代里,我们的教育却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事实是我们的教育理论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常常记住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而忽略了“实践出真知”。在教育进入困境的今天,需要“真知”的出现,自然,“真知”需要来自实践。这是一个名师成长的必然路径,也是时代的发展需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师的正向成长呢?

首先是勇于实践。教师的真正成长,一定是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内在心理和思维的变化。所以,一个追求“诗和远方”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敢于实践的人。一些教师之所以踏步不前,缺乏的是实践精神。凡事总是期待着别人告诉他方法,甚至详细到每个步骤才肯去做,这样永远是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怎么可能品出新鲜的味道?勇于实践就是在别人或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中做探索,关键在于一个“勇”字。

例如,你会发现现行教育中,管理往往构成悖论,也就是: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管理,偏偏有学生不服从管理;于是教师强化班规,但班规越强化,学生犯规就越多;学生犯规越多,师生冲突就越多,而且不断强化的班规很大程度上也束缚着孩子们的发展。那么,你能勇敢地不要班规,给孩子们更广阔的自由天地吗?如果你去勇敢地实践了,你会不断发现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组成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你内在心理和思维的变化。如若没有实践的促使,你可能还会停留在原有的位置上。

其次是追寻。任何新的实践,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诚然,如果问题可以被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就不高。往往难以解决或者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新知识的增长点。很多人没有真正成长的原因,就是因为遇难而止,不知道“问题”才是宝贝。带着问题去追寻,往往可以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例如你发现了没有班规学生就可能会“闹腾”,此时,你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说:取消班规行不通!而应该思考:为什么给了孩子们自由,他们不好好珍惜,反而有些孩子会捣乱呢?如何才能让他们不捣乱?你会发现,这些追寻出来的问题,如果找到了答案,将会有非常大的收获。这些收获,不就是你的突破吗?自然,这是属于你的真正的成长。

诚然,这个追寻的过程, 你需要阅读、借鉴他人的东西。只是,此时的阅读和借鉴不再是低层次地学习别人的一招半式,而是用别人的观点或者经验印证自己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解。

再次是再实践。在不断的追寻之后,你一定会形成自己的判断,或者说自己对问题的追寻有了答案。但答案是否科学,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严谨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带着自己破解问题的答案,投入到新的实践中去,用以检验自己寻得的答案能否行得通。例如上面的问题,假设你找到的答案是:无事生非。你就要给学生事情做。此时你可以有多种选择。

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你可以把班级的常规事务分配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扮演一定的角色。

人人都是班干部,人人都做主人公:你可以设立各种班级职务,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舞台上尽职尽责。

事事都是集体事,人人都是集体人:让每个小组都做同样的事情,然后优化评比,激活全班……

经过实践的检验,“追寻”才可能有价值。在再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做法都可以顺利抵达目标。而能顺利抵达目标的自然就是你求证的最终答案,也就是你沉甸甸的收获。

我从2009年开始实践“无班规”带班策略,虽然在2011年获得成功,但仍然没有敢停止实践的步伐。之后摸索“小切口”带班模式,励志的“节奏”,以及目前实践的“四种心理需要对应法”等,都是对“无班规”带班策略的新探索和新实践。实践让我获得了成功,也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

最后是提炼。如果说“实践—追寻—再实践”是“世俗烟火”的话,它不是教育的终极。教育,是需要“诗和远方”的。成全美好,造就美好,才是教育的追求。走“世俗”路线,是探求新知的必然,走向“诗和远方”才是新知的归宿。任何一个教师,在经历了“实践—追寻—再实践”之后,一定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炼,形成从实践抵达理想的系统化的新认知。

新认知,就是你真正成长的明证。这个成长,无关“成长范本”所需要的品质,却可以形成你独特的品质。

如此,才是教师的正向成长。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世俗班规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My New Year Wishes
神奇的班规
班规“七问”
浅议"名师"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别去问值不值得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