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谦宇 吕波 李月 崔志忠 指导 王克勤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王克勤教授从少阳郁热论治广泛性焦虑症
车谦宇 吕波 李月 崔志忠 指导 王克勤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加,广泛性焦虑症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西药对本病的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程长,副作用也较多,但合理的中医药治疗可弥补这一短板。王老基于“少阳为枢”的理论,运用和解少阳、解郁除烦法治疗本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广泛性焦虑症又称“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是以持久、无法控制的紧张和焦虑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常见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不寐、易激惹、急躁、心烦、易怒、腹胀,以及肌肉紧张等植物神经症状。中医学虽没有焦虑症病名的记载,但从临床表现来看,本病应属于中医情志病范畴,与郁证、惊悸、不寐、惊证、灯笼病、奔豚气、脏躁、百合病等相关[1]。目前中医界对焦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一般以“心主神明”立论,多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肾不藏志”等方面论治。除此之外,对本病王老还基于“少阳为枢”的理论,从少阳枢机不利而化热为病机进行治疗。笔者有幸就读于王老研究生,随诊日久,对王老从少阳郁热入手,治疗广泛性焦虑症颇有体会,整理如下:
“少阳为枢”,是中医学“开阖枢”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语出《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2]。”枢者,开阖之枢纽也。“少阳为枢”,形象的比喻了少阳的生理功能,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含义。首先从经络方面看,少阳经为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少阳经循行于阳明、太阳经之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位其中则主半表半里,起着疏通表里内外、通达气血阴阳的枢纽作用。正如《类经》所说:“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乎此也。”
从脏腑方面看,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胆为奇恒之府,阳气初始,附之于肝而主疏泄,起着转输脏腑阴阳的枢纽作用,故《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吴鞠通也指出:“盖胆为少阳,主升阳气之先,输转一身之阳气,体本阳也。” 三焦为一身之大腑,主气化,决渎水道,主持诸气,游行相火,历经五脏六腑,因此作为脏腑之间联系的枢纽,有机地沟通了各脏腑间的密切协作。
再从气化方面看,少阳为一阳,主春升之气。李东垣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3]”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脏腑十二经的功能活动,清升浊降,表里出入,周身气机调达,必基于胆气生发,枢机转运。且胆寄相火,宣布三焦,流畅通达,充斥表里,温煦周身。所以“少阳为枢”,又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具有促进并调节内外上下气机运转的作用。
由此可见,少阳为枢以气机之枢为本质,主司气化,其内涵体现在对经脉、营卫、气血、津液、元气的运行敷布,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协调,目的是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若少阳枢机不利,则人体气机失调,或阳气生升不足,或气郁不伸,可见虚实寒热诸证。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是一个形神合一、阴阳协调的有机统一整体,这种协调和统一需要少阳的转枢调节。《内经》曰“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情志内伤是造成阴阳失调的重要原因,也是情志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情志不调、少阳枢机不利,表现在精神方面可出现抑郁、焦虑、不寐、狂躁等。少阳为枢,内寓相火,虽为一阳初生,但枢机不利,郁而不伸,极易从火而化,形成少阳郁热。少阳郁遏日久,火气壅盛则鼓张外显,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急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焦虑障碍所常见之病症。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所说:“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心热烦躁”,“少阳之胜,心下热……气游三焦,……呕逆烦躁”。少阳郁热所致焦虑障碍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少阳胆主春升一阳之气,若胆失条达,枢机闭塞,郁而不伸,一阳蕴久从火而化,终至胆腑郁热。临床表现为心烦易怒、惊惕不安、头痛失眠、嘈杂吞酸,常伴有耳呜、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等症状。胆火内郁,失其中正之性,则情绪易怒、惊惕不安;火热循经上扰,则头目昏眩;扰动心神,则心烦、失眠多梦;胆火犯胃则嘈杂吞酸;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胆火内盛,风火相煽,上犯清窍,则头痛头晕、耳鸣。
少阳三焦为水火气机升降之道路,若枢机不运,三焦水道不通,气机升降受阻,阳气郁而不伸,久郁化火而致少阳郁热。临床表现为心烦易怒、躁动不安、胸胁苦满、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滑等症。少阳郁热上扰心神,心神不安则心烦失眠;少阳经脉布胸胁,郁而不伸则胸胁苦满;水道不利,水蓄成痰,痰火互结,进一步扰动心神,则急躁易怒,精神紧张易激惹。
少阳为一阳,内寓相火,故生理状态下少阳相火应为“少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又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所以少阳相火应是辅助心之君火的生理之火。但若少阳枢机不利,相火郁而不伸,则可由少火变为“壮火”而妄动犯君,正所谓《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少阳相火妄动,冒犯心君,扰乱神明,极易出现狂躁易怒、夜寐不安等精神症状,临床多伴有眩晕头痛、视物不明、耳鸣耳聋、五心烦热、舌红脉弦数等症状。相火妄动,火气壅盛,上冲清窍则眩晕头疼、视物不明、耳鸣耳聋;火热伤阴,水不济火则五心烦热、夜寐不安。
少阳郁热所致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虽以精神症状为主证,但其原发病位不在心神而在少阳,是由少阳郁热而致心神被扰,遵“治病必求其本”之经旨,故临床治疗应从少阳论治。张仲景《伤寒论》立“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为少阳病的论治立下了千古之准绳。少阳病非表非里,乃枢机不利而致表里内外不能通达,上下升降运转失常所致,故其治既不可解表,也不可攻里,而立畅达枢机的和解之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在对因少阳枢机不利而出现的精神症状方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皆具有解郁除烦的作用。
王老基于《伤寒论》少阳病的证治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治疗少阳郁热所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经验方——解郁除烦汤。“解”,和解之义,此为少阳病的治疗大法;“郁”,为少阳之郁,因少阳枢机不利所致,郁而化热乃成少阳郁热。这是此类焦虑障碍之病机重点所在,需用和解之法以解除之。少阳郁热得解,则烦躁易怒等诸症得除,故名之曰“解郁除烦汤”。
解郁除烦汤是在《伤寒论》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味而成,其方药组成如下:
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白芍15g,党参15g,郁金15g,茯苓15g,栀子15g,丹皮15g,甘草10g,生姜10g,石菖蒲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主方,有和解少阳之功,其应用相当广泛,“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故本方以之疏解少阳之郁。因少阳郁而不伸,肝胆气滞不舒,故加白芍伍柴胡以柔肝胆和少阳之枢,且佐制柴胡劫阴之弊。用党参配合柴胡升清气之品,清气升而有源,中焦气机得以枢转。加茯苓利水,以通调三焦水道;加郁金、石菖蒲、栀子、丹皮,防其少阳郁而不伸痰火内生。生龙骨、生牡蛎的加入,寓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重镇安神之效,对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焦虑障碍,尤为适合。综合全方,具有和解少阳、解郁除烦、镇惊安神之功效,运用于临床随症加减,治疗少阳郁热型广泛性焦虑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郭某,女,27岁,2016年08月14日初诊。
病人因“烦躁失眠半年余”前来就诊,现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易受惊吓,伴有胸胁满闷,心悸气短,疲倦乏力,晨起口苦,舌红苔白,脉沉弦。既往曾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服用阿立哌唑,富马酸喹硫平片治疗。现西医精神科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中医诊断:躁证,证属少阳郁热,热扰心神。治法应和解少阳,清心安神。方用自拟解郁除烦汤化裁:柴胡15g,白芍25g,黄芩15g,半夏15g,郁金15g,生龙骨40g,生牡蛎40g,丹参25g,胆星10g,茯神2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甘草10g,黄芪30g,五味子15g,生晒参15g。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8月21号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夜寐明显好转,其烦躁易怒的情绪有所改善,身体疲乏感减轻,舌略红苔白,脉沉弦。上方去茯神,生晒参,加黄连10g。七剂,水煎服。
8月28日三诊:睡眠好转,情绪平稳,舌略红苔白,脉沉弦。仍服上方七剂以巩固疗效。一周后患者叙述已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嘱其平日要调节心态和情绪,以防复发。
按语:该患虽以烦躁、失眠为主症就诊,但其失眠乃因烦躁焦虑而至,本证之重点在于此,故中医诊为躁证。患者曾患双向情感障碍,现因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故西医诊为广泛性焦虑症。《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本例诸症因“烦”而起,故遵仲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诊为少阳柴胡证。此因少阳枢机不利,阳气不伸,郁而化热,热扰心神而致。王老用自拟方解郁除烦汤加减,方以小柴胡汤为基础,以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以治其本;加夜交藤、合欢皮、茯神,以解郁养心安神以治其标;加胆星以清胆腑郁热,加郁金、丹参、黄连以清心之郁热、养心阴以达清心除烦养神之效;加入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寓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义,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又因病久伤及气阴而见脉沉、乏力,故用生晒参加五味子以益气养阴且有养心安神之效;加黄芪以助少阳之气生升,促进少阳枢机之恢复。另外,王老临床一直强调“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本病为心理失调情感障碍,更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
[1] 张镝,李志农,朱叶珊.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第9期).
[2] 山东中医药学院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1.
[3]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