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孙家宽
盈盈月光抒梦华
文_孙家宽
冬夜,夜色沉淀下来了,整座城市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古都开封一条又一条街巷,一扇扇窗口渐渐被流水一样的月光斟满,月光牵引着我的思绪,在凝神捕捉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那轮在桥上的月亮。
月亮是什么时候的月亮?桥是什么时间的桥?好像是这桥上的月亮,从存在的那天起,就是为了留在记忆里的。大概觉得那个朝代留给人们的印象太过温婉,便有这么一座桥,跨越时空、通连今古,不仅见证了一座古都的千载沧桑,而且至今仍在诠释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这便是州桥,一座和大宋王朝、古都汴京无法割裂的桥,一座保存完好但既不可望又不可及的桥。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美名,今天市内还保存有相当大的水域。波光粼粼的龙亭湖、包公湖和铁塔湖,不但让今日的开封人引以为豪,也让大多数游客“吃惊”。其实,作为一个水城,开封已经存在了2750年。自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开鸿沟,开封就和“水”“河”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河就有桥。
隋炀帝开凿运河,疏通了汴渠,连接了黄河、淮河。汴州作为汴河的要冲,便成了“水陆一都会”。唐宣武军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城池周长10余公里,计有城门10座。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公元780年至783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据明成化《河南总志》记载:“唐建中年间,汴州节度使李勉建,以在州之南门故名。”此桥横跨在当时作为南北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通济渠上。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建都开封。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下诏扩建开封外城,修城门10座。北宋时期的东京城池,是在唐、五代时期的汴州城基础上,经多次修筑而发展起来的,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墙。外城城门14座,水门7座,气势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内城城门10座,城高池深,壁垒森严,是京师最繁华之地。皇城宫阙富丽堂皇,巍峨壮观,共辟有6门,其中宣德门是皇宫正门,高大雄伟,威严壮观,雕梁画栋,华丽异常。
北宋时期,通济渠改为汴河,由于东京开封城的南扩,汴河流经城内。从此,沟通汴河南北的州桥开始了它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查《东京梦华录》可知,州桥架设在从皇城宣德门至外城南薰门的御街大道与汴河交会处。汴河是当时南北漕运的大动脉,其畅通与否关系着大宋王朝的兴衰。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御街就是东京的“长安街”,而州桥就是“金水桥”了,其地位的重要可想而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自西京(洛阳)洛口分水入京城(开封),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
有多少帝王将相曾在此桥上耀武扬威?有多少才子佳人曾倚桥吟风弄月?又有多少引车卖浆之流借此桥之便谋生?随着沧桑巨变,这一切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
每当月明之夜,“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天阔地清,到处着银,登桥赏月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俯瞰河面,银月波泛,皎月沉底,“州桥明月”被誉为一景。不少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赏月观景,怀古吟咏,留下了精美的诗篇。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衰湍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宰相王安石踩着月光登上州桥,回首前尘,无限感慨。
“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据鞍衰意尽,倚坎艳歌留。”诗人梅尧臣踏雪访桥,耳中笙歌萦绕,眼前一派繁华,不禁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心旌驰荡。
“州桥明月”是汴京八景之一,明月依旧在,州桥何处寻?沿中山路南行,过大纸坊街不到100米,路西一块石碑便突现眼前,上书“州桥遗址”四个大字。抬头四顾,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州桥又在哪里呢?州桥在4米多深的地下!但州桥是不会湮没的,承载着宋王朝全部辉煌的州桥甚至成了大宋王朝的象征,这多亏了文人的题咏。
作为开封最古老的桥,州桥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遥想千年以前,这里便是杨志卖刀的所在;一代文豪苏轼也曾在桥边的酒馆里把酒临风、构思过他那流传千古的词作吧?遥想当年,站在州桥向北看,宛如一条长龙从大内而来,向南看,又宛如一条长龙从州桥飞去。站在州桥上眺望,汴河两岸,如大河波涛,人潮涌动。
州桥与大宋王朝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大宋王朝辉煌之时,也正是州桥的辉煌时期;大宋王朝随风而逝,演绎了无数故事的州桥也逐渐衰败,最终被埋在了地下。据记载,北宋时期,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等5条河流穿城而过,城里道路非桥莫通,水中舟楫相接,颇似江南水乡景色。汴河是当时南北漕运的大动脉,河上有桥13座,以贯通皇城的州桥最为壮观。
在上一个千年,州桥见证了开封的辉煌时期。被誉为“中国地下赵州桥”的古州桥遗址,是北宋著名的州桥夜市、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桥明月”。
“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就是当时描绘的胜景。
东京的市井生活斑斓多彩,那时生活在汴京的人,比唐代长安人要开心得多,“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如此神圣庄严的地方,在宋代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卖场”,宋代诗人梅尧臣在这儿看到: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据鞍衰意尽,倚坎艳歌留……那时的“州桥夜市”犹如现在的鼓楼夜市一般,直至三更方才歇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州桥的夜市,并在卷二专列州桥夜市一节:“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干脯……直至三更。”州桥上曾建一“明月楼”供人凭眺游玩,也是文人吟诗挥毫之地。遥想当年,苏氏三杰、辛弃疾、一代词人柳永,清冽的宋词,写尽人间沧桑。皓月当空,如银如水,波光粼粼的湖水前,他们一定会把酒问月的。苏轼的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响了多少人们的美好心愿;李清照的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诉说了多杀锦书故事和阴晴圆缺;而南唐后主李煜在小城的西北隅孤灯写下了“不堪回首故国月明中”的哀叹……
公元1127年,北方强敌的金戈铁马,将北宋王朝的繁华一扫而空,金兵攻陷东京,风流皇帝宋徽宗和仓促即位的宋钦宗沦为阶下之囚。笨重的囚车载着两个皇帝,皇妃和宫女等3000人像羊群一样被金兵的皮鞭驱赶着,踏上了前往北国的血泪之旅。这座曾经承载过富足与繁荣的州桥,成了大宋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州桥也被迫躲在了历史的阴影中。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五月出使金国,途经故都汴京,目睹百姓在异族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写下了千古绝唱《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从此,州桥成了大宋王朝永远的痛。
金、元两代,东京的残破不可避免,但州桥未有大的变动。到了明代,开封作为朱元璋第五子的封地,曾大兴土木。出于漕运的需要,当时将宋代的棚梁式州桥改造为拱券式。堪称明代开封百科全书的《如梦录》记载:“州桥下即汴河,其桥角北过县角,南到小纸坊街口,又名天汉桥……桥高水深,船过皆不去桅”。此后的二百多年,州桥和古都开封一样,都还保留着应有的“体面”,殊不知大祸已在孕育之中。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兵临中原重镇开封城下,志在必得的义军将古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就在瓜熟蒂落、城池将破之际,滔滔黄河水却将古城淹没。到底是谁决堤灌城,历来说法不一。但今人大都认为是官军为求解围而冒险决堤,不过玉石俱焚的结局恐怕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千古名城尽成泽国,州桥从此被淤埋于地下,三百多年没能再见天日。
1984年9月13日,在淤埋于地下340多年之后,重见天日的州桥带着悲怆再次回归地下。桥面距地表约4.3米深,桥底约11米,乃砖石结构的拱桥。经论证,桥上部为明代所造,下部为宋代桥基。因为桥的两端上面都是大型建筑物,无法进一步发掘。为了将来,只能回填。
目前,地下的州桥保存基本完好,开发出来无疑将是一道奇观。但现在开发也许就意味着破坏,州桥一旦出土,极有可能风化、剥落,甚至断裂,作为开封最古老的桥,如果不能更好地保护它,还不如让它寂寞地躺在地下。
开封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