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继平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农牧局,昌都854000)
西藏昌都市青稞产业现状与对策措施
牛继平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农牧局,昌都854000)
青稞作为昌都市主要粮食作物,青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10年以来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优势与市场竞争,并提出“十三五”期间昌都市青稞产业发展规划及对策。
青稞产业;现状;对策;措施;昌都市
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nudum Hook. f.),又称为米大麦、元麦、淮麦和裸大麦等,是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产自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3500多年的历史。青稞不仅生长周期短,还耐旱、耐寒、耐霜,一般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种植,是唯一可在海拔2800~4100m的区域正常生长、成熟的饲草和粮食作物;其营养非常丰富,是藏族农牧民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青稞酒酿造业的基本原料之一,同时也是高原区域牧民饲养牲畜、防寒过冬的必备饲草料[1]。“十一五”以来,青稞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突出,因而在昌都市乃至整个西藏都非常重视青稞产业的发展。但在技术环节、良种选择上如何做好昌都市青稞生产仍然是“十三五”期间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青稞产业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为藏、川、滇、青4省区结合部,被誉为“藏东明珠”。昌都市是西藏自治区里仅次于那曲、阿里、日喀则的第四大地级行政区。昌都市辖卡若、察雅、洛隆、八宿、左贡、芒康、贡觉、江达、类乌齐、丁青、边坝11个县(区),共138个乡镇,1142个村民委员会。全市幅员面积10.87万km2,总人口数约76万,其中藏族占95%以上;总户数108449户,其中农业户74279户、牧业户24511户,农牧业总人口数58.05万。全市土地总面积1086.73万hm2,其中耕地4.9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7%;林地297.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4%;草地总面积562.2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7%;水域2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未利用地面积193.0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8%。该区属大陆性高原气候,以高原温带、寒温带和亚热带为主,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各县全年无霜期在38~240d之间,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139~2776h之间,年降水量在168~795.3mm之间,大部分集中在5-8月份。农作物主要栽培品种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荞麦、油菜、玉米等,非常适合青稞产业的发展。
1.2 近10年青稞生产现状昌都市2016年总耕地面积为49126hm2,常年总播种面积56113hm2(含:复种面积6987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233hm2,青稞播种面积占全市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81%。昌都市青稞种植面积近10年以来逐年增加,2016年青稞播种面积为36666hm2,已达到全市总耕地面积的74.63%,常年总播种面积的65.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1.06%,青稞在昌都市的比重越来越重是由其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决定的。
1.2.1青稞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种植青稞可有效缓解水土流失,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防抗灾能力,充分发挥青稞在高原上巨大的生态效益[2]。种植青稞还可以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一是满足全市农牧民群众对特殊主粮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原绿色产品越来越大的需求量,从而有效地保证对社会的供给。二是为昌都市旅游产业增添一道高原、绿色、生态的风景线。
1.2.2经济效益在麦类作物中稳居榜首由表1可以看出,青稞产量和经济效益始终比小麦高出很多,2007-2016年昌都市青稞产量比小麦平均高出408kg/hm2;青稞纯收入比小麦纯收入平均高出6981.8元/hm2。而且青稞抗灾能力明显强于小麦,如2012年全市部分县(区)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严重,青稞的经济效益仍然是正效益,而小麦却是负效益。
表1 2007-2016年青稞与小麦的效益比较
1.2.3青稞加工产业不断壮大2008年昌都市洛隆县“洛宗”糌粑加工厂成立,洛隆县不断探索糌粑生产新模式,坚持传统的水磨糌粑与现代的加工工艺相结合,主动迎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追求,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现代的生产加工方式,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总投资3500余万元的糌粑加工厂新厂房和集青稞加工、休闲体验观光为一体的水磨房园区已经竣工。糌粑加工厂年产将扩大至335万kg,辐射带动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洛隆县在积极培树“洛宗”糌粑品牌,扩大青稞精、深加工的基础上,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研发新产品,努力延伸产业链。近2年来,洛隆县糌粑加工厂发展迅速,生产过程进一步规范,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新研发了糌粑饼干、虫草糌粑、贝母糌粑、青稞挂面、精装白青稞糌粑礼盒、炒青稞等多种“洛宗”系列产品,由最初单一的白青稞糌粑生产逐渐发展壮大。可以说青稞在昌都市有食用、保健两大使用价值,这也是高原种植青稞生产效益的重要原因。
1.2.4昌都市青稞产量水平较高基地青稞产量高,每hm2比大田青稞产量平均高出2150.7kg,最低高出1761.4kg,并且稳中有升。大田青稞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即使是自然灾害严重的2012年,在对基地青稞和大田青稞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基地青稞单产仍然显著高于大田青稞(表2)。从调查结果可知,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基地生产在品种选用、耕作栽培和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上,技术措施都优于大田生产。总之,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昌都市青稞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生态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还是用在基地生产中,仍然有必要加以总结和推广,使之应用于普通大田生产之中。
表2 2008-2016年昌都市基地青稞与大田青稞生产对比
2.1 水资源利用率低藏东三江流域“土多水少”,耕地严重缺水,水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加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加大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扩大保灌面积,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
2.2 全市中低产田比例较大昌都市耕地面积中,低产田约2万hm2,占全市现有总耕地面积的40.73%;坡度大于25°的耕地面积1.67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34.01%。这些中低产田改造难度较大,要改造成高产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3 生态环境脆弱,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昌都市11个县(区)大部分是贫瘠土地,加之,良种良法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广泛,耕作粗放,播撒普遍,有机肥施入量少,耕地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大部分耕地由于缺水很难生产出高产青稞[3]。常年降雨严重不足,病虫草害、霜灾、雹灾、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较多。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先进,农业扩大再生产力不高。由于自然条件有限,再加上一直以来全市在农牧业的生产投入方面较少,导致青稞种植的基础条件不够先进,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又不足,缺乏有效的保障,“靠天吃饭”的问题长期存在[1]。
2.4 农牧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全市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总人数的95%以上,其中,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2%。同时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大量是青壮年,这部分人大多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年龄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以及部分妇女和青少年,劳动力素质呈下降趋势,严重制约了全市青稞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2.5 青稞加工技术落后糌粑、青稞饼干、青稞挂面、青稞酒等青稞传统食品主要通过分散的手工作坊生产,很难批量走向西藏自治区及区外市场,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目前,青稞加工总体现状是新产品档次不高、老产品不对路,有产能无原料,有原料没产能,而以加工促外销难度较大,导致比较效益低[4]。
3.1 合理进行土地流转,推行集约化经营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青稞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扶持集约化大户实行统一推广良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全面提高青稞生产水平,最大限度挖掘青稞增产潜力[5]。
3.2 建立和加强青稞良种繁殖基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全市以藏青2000、喜玛拉雅22号为主要品种,“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投资8000万元,在洛隆县建设青稞原种田15hm2、青稞一级种子田185hm2、青稞二级种子田2535hm2,生产加工青稞良种970万kg,为全市36666hm2青稞种植面积统一供种,全市青稞良种覆盖率98%以上,统供率达33%以上。为全市生产出优质、高产的青稞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重视青稞加工工艺全市“十三五”期间青稞产业主要布局在洛隆县和边坝县的河谷农区。精心打造“洛宗”糌粑系列产品品牌。建设以青稞产品为主的洛隆县“洛宗”青稞产业园,建设优质青稞种植基地2万hm2,年生产优质青稞2500万kg用于糌粑加工、青稞挂面、青稞饼干等产品,产品走中高端市场,主要向成都、重庆、天津等大城市连锁超市供应,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至全国各地。“洛宗”糌粑系列产品年创产值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5亿元,计划投资3000万元。
3.4 培育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协会)的扶持力度,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良好格局。政府要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当地企业加以扶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建立健全法制收购制度,保障收购渠道和收购信息,以防青稞外流,保证优质青稞供给企业,促进实现青稞产业化[6]。依据昌都市青稞发展实际,加工业要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特色产品加工、创建优质特色品牌,促进特色产业由原料生产型向加工增值型和品牌增值型转变,以提高特色产业整体效益为主要目标,创建昌都市优质特色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加快农产品的销售信息流通[7]。
3.5 发展订单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采取统一用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技术,签订销售合同,通过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对农牧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规范青稞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增加青稞总产量,从而实现栽培技术和栽培品种方面与质量标准一致,达到优质优价。要立足昌都市各县(区)域实际,面向国内外市场,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合同订单农业、网上农业等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外引内联等方法将全市各县内种植业的几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实、做强[8]。
3.6 狠抓青稞栽培管理技术,提高青稞质量和品质
青稞生产的发展,技术是关键,青稞种植后田间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稍加管理和完全不管理,产量差别很明显。做好青稞种植后的施肥、中耕除草、病虫草害防治等工作是获得高产的前提。
3.7 着眼长远,建立青稞产业预警机制昌都市是农业生产灾多灾频的地区之一,建立青稞生产预警机制系统,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生产情况进行合理调度;建立生产预警机制还有利于青稞的生产、科研及产业化发展[9]。
[1] 蔡明孝,俄日格力,韩建琪.青海省青稞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2016(3):8-9
[2] 谢学强,李云松,张世萍.道孚县青稞生产现状与技术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9):160-163
[3] 梁珠英.试论藏区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青海农林科学,2014(3):41-45
[4] 刘廷辉,杨开俊,谢世刚.甘孜州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16(9):329-330
[5] 马生兰.青海省门源县青稞产业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6(8):5-7
[6] 唐志秀.建塘镇春青稞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2):150-151
[7] 刘国荣.农业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财经农业经济,2015(12):15
[8] 李会隆.临泽县种植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2(7):13-15
[9] 马生祥.青海省青稞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20-4622
201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