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双茂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的临床诊治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02例消化道早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外科剖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102例患者全部采取常规内窥镜检查和NBI(内镜窄带成像)内镜检查,对上述两种临床诊断方法给予对比,并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窄带成像内镜形态影像、毛细血管影像及胃小凹分型影像三个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内窥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治当中采取消化内镜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较少,为患者早日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消化内镜技术; 消化道早癌; 诊断; 治疗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4.079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140-02
现如今,随着消化道病的医院门诊量不断增加,消化道早癌的发病率每年呈现递增趋势,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临床初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这种疾病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1],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率相对比较高,手术当中创伤较小,出血量较少,同时手术后病情恢复较快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相关优势,已经成为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治的首选方法。本文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02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02例消化道早癌患者,102例患者全部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疾病类型包括早期胃癌45例,早期食管癌34例,早期大肠癌23例。其相关症状包括反酸、腹胀及胃胀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研究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37~82岁,平均(52.5±7.2)岁;对照组男36例,女15例。年龄38~83岁,平均(53.1±8.3)岁。两组患者相关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当患者确定诊断后,给予白光检查,如果患者存在高度疑似病理改变,需要采取活体检查,并且在组织病理检查当中实施内镜技术,对NBI内镜下与常规内窥镜下患者病理改变的形态、毛细血管形式及胃小凹分型给予密切观察,同时给予详细记录[3]。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方法给予手术切除病理改变部位,将肿瘤周围5 cm以上给予切除,根据肿瘤部位切除全部或大部分,同时重新建立消化道。研究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采取静脉麻醉或者镇静,通过临床内镜进行诊断,对其病理改变组织范围给予确认,同时对病理改变组织给予染色处理,距离病灶附近以外2 mm部位将界限标记处理,采取1∶1×104肾上腺素盐水+适量的靛胭脂每点大约3 ml,基于黏膜下层进行注射,之后再给予透明帽法或者圈套电凝法,将凸起的病理改变组织全部切除。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窄带成像内镜与常规内窥镜诊断的影像质量评分给予对比:1分,模糊;2分,暗淡;3分,较清晰;4分,清晰。另外,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给予记录和对比[4]。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临床诊断方法的影像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窄带成像内镜形态影像、毛细血管影像及胃小凹分型影像三个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内窥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消化道早癌指的是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或者单一局限在黏膜层的消化道癌症,经常可见的消化道早癌包括结直肠癌早期、早期胃癌及早期食管癌,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相对比较高,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尽早确诊以及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治疗非常重要[5]。
现如今,随着内镜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有效识别这种疾病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明显提高。以往临床内镜大部分采取白光内镜对患者的病症给予诊断,然而这种诊断方法准确性相对比较低,随着内镜窄带成像及超声内镜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使这种疾病的临床检测率明显提升,新内镜的技术受到各大医院及医护人员的共同青睐。窄带成像属于一种全新的内镜技术,能够有效增强未染色黏膜的对比,利用特殊的“窄带过滤器”,留下光谱为临床诊断这种疾病的首选标准。另外,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6],放大色素内镜能够实现对肿瘤微小结构变化的清晰呈现,从而对胃黏膜当中的微小变化进行捕捉。除此之外,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窄带成像还具有放大的功能,能够清晰显示增强的黏膜形态及黏膜的微血管结构,然而血管新生是有效判断这种疾病形成的主要特征,所以,对血管性态的观察非常重要。本文试验结果显示,窄带成像内镜形态影像、毛细血管影像及胃小凹分型影像三个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内窥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相关报道结果相一致。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微创治疗,具有病理改变切除率相对较高,患者痛苦较小,住院时间较短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相关优势[7]。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对在1.0 cm以下的直肠类癌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安全有效,然而对于相对直径比较大的病理改变,能够出现深层次的黏膜下层浸润和远处淋巴结转移,所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应该给予综合分析[8]。本文试验结果显示,临床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臨床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相关报道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治当中采取消化内镜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较少,为患者早日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临床当中可以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浩,邹文斌,刘枫,等.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5):530-538.
[2]孙曦,王向东,卢忠生,等.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3):207-209.
[3] Aoki T,Nakajima T,Saito Y,et al.Assessment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linical pathway for col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B/OL].World Journal Gastroenterology,2012,18(28): 3721-3726.
[4]汤治权,陈本林.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0): 1849-1851.
[5]张修礼,杨云生.消化道早癌的内镜黏膜及黏膜下切除术[EB/OL].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2,5(1):8-10.
[6]张明黎,王业涛,宋继中,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102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1(4):406-409.
[7]娟娟,张刚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12(6):477-480.
[8]吴承荣,黄留业,崔俊,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4(1):5-8.
(收稿日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