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芬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盆底康复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500例产后盆底功能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观察对象均于产后42 d、产后3个月和产后6个月接受康复护理,记为A组、B组、和C组,比较三组观察对象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观察对象尿失禁发生率相对更低,且盆底肌力观察指标和盆底压力情况与B、C两组比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损伤患者尽早接受康复护理,有助于盆底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 康复护理; 产后; 盆底功能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4.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062-0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一种多种复杂因素所致的盆底功能薄弱,进而诱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粪失禁、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等,也是一种妇科临床常见疾病[1]。分娩和妊娠均为诱发盆底肌肉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程度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发生率在40%左右,且该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模式的逐步改变,以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产后盆底功能损伤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和训练技术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推广,主要包括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等,且其对于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有益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3]。本次医学研究就对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医学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盆底康复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500例产后盆底功能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20~34岁,平均(29.3±4.3)岁;双胎产妇8例,单胎产妇492例;一胎180例,二胎320例;剖宫产产妇80例,阴道助产产妇200例,阴道顺产产妇220例。产妇文化程度:大学以上80例,高中145例,初中及以下275例。全部观察对象产前均接受系统检查,且为足月妊娠,无临床并发症和合并症。全部观察对象均于产后
42 d为A组145例、产后3个月为B组187例和产后6个月为C组168例接受康复护理,且三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三组观察对象均于产后42 d、产后3个月和产后6个月时开始接受不同时间段康复护理,并标记为A、B和C三组,具体康复护理方法:三组观察对象均在专门助产士辅助下制定和实施一对一的康复治疗计划,包括生物反馈训练、低频电刺激和盆底肌训练等。其中,盆底肌训练方法为:患者保持缩紧肛门的动作,每次收缩持续时间在3 s以上,逐渐放松后,重复上述动作,盆底训练每次10~15 min或随时随地均可锻炼,连续训练6~8周为1个疗程。通过法国PHENIN盆底功能治疗仪进行训练,产妇保持平卧位,屈曲分开双腿,将电击棒置入阴道,对其腹肌和盆底肌收缩过程中的电活动情况进行测定,通过图像反映出产妇的肌电图情况,30 min/次,2次/周,共训练10~15次。同时,加强产妇的有效盆底康复宣教工作。
1.3 观察指标
(1)通过POP-Q评分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其中,6分以下为轻度,7~12分为中度,13分以上为重度。(2)通过法国PHENIN盆底功能治疗仪测压和阴道指检评分技术,对患者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点图和疲劳度进行检测,分别为盆底肌收缩的耐力和强度。(3)三组观察对象均接受2个疗程的康复护理,通过压力张力器检测患者的盆底压力,按照压力表的刻度将患者盆底压力划分为Ⅰ级(较差)、Ⅱ级(一般)、Ⅲ级(较好)、Ⅳ级(非常好)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尿失禁发生情况比较
A组观察对象康复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B、C两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观察对象尿失禁发生率略低于C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观察对象尿失禁严重程度相对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观察对象尿失禁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
A组观察对象康复护理后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等盆底肌力指标结果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观察对象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指数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观察对象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盆底压力分级
A组观察对象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相对较为理想,且明显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观察对象盆底压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妊娠与分娩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女性生理阶段,这一过程中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且其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发生了改变,进而削弱了盆底支持功能,导致其盆腔器官脱垂风险发生率较高。产后盆底肌训练指的是通过非手术方式实施的一种强化生理反馈功能的恢复性训练,具有无创、无痛等特征。尽管国际医学已经对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于预防脏器脱垂和改善产妇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取得了一致的认可,但是,在我国该项技术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4]。所以,产后康复护理开始实施的时间,对于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盆底肌肉收缩应针对产妇纤维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实施,康复原则为Ⅰ类纤维优先,Ⅱ类纤维随后。由此可知,产后越早开始康复护理,越有助于其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复,且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对Ⅰ类纤维产妇收缩的持续时间和训练的强度进行适当控制[5]。康复护理开展的越早,且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和预防效果越明显。常规盆底肌肉康复治疗通常开始于产后42 d,这一时间有助于产妇盆底肌肉和神经功能的唤醒,恢复其阴道最佳的敏感状态和大小,降低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6-8]。本次结果可以证实,A组观察对象尿失禁发生率相对更低,且盆底肌力观察指标和盆底压力情况与B、C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产妇分娩后早期接受系统有效的盆底肌肉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其盆底功能的恢复,所以,在日后产妇的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针对产妇康复护理效果和自身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强化围产期宣传教育,保证产妇了解产后尿失禁的预防方法和发生原因,同时,还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保证产妇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朱晓玲,陈琳.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1539-1540.
[2]李环,吴瑞芳,光晓燕,等.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99-3700.
[3]徐峰.探讨不同时期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6):220-222.
[4]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7(13):593-584.
[5]邓海英,刘芬,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24-25.
[6]祁锋,李环,张巍颖,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最佳时机研究现状[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2):46-49.
[7]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1.
[8]包军荣,谢素娟.女性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1-22.
(收稿日期: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