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五味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02-27 16:07赵春江韩知言
河北中医 2017年3期
关键词:五脏素问气机

赵春江 杨 翔 韩知言 王 楠 蔡 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苏 南京 210002)

关于中药五味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赵春江 杨 翔1韩知言 王 楠 蔡 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苏 南京 210002)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五味理论做了一系列的整理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的配属关系、五味的宜禁、五味的体用、五味的气机升降及五味的内涵等,以系统地梳理五味理论的脉络。

中药五味

《神农本草经·序言》说:“药有酸咸甘苦辛,又有寒热温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有酸、苦、甘、辛、咸,是为五味;有寒、热、温、凉,是为四气。基于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理论,也可以称为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四气五味理论的论述,《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过多的记载,《内经》中有较多相关的篇章,然而有的章节前后呼应,有的表述却看似矛盾,因此厘清其中内涵尤有必要。我们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五味理论,并非四气不重要,实际上四气五味理论是统一的,四气寒、热、温、凉,合平性共为五性,与五味、五行、五脏一一对应,言五味四气自在其中,言四气五味自在其中。

1 五味五脏配属

《尚书·洪范》记载了有关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先入肝。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苦先入心。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甘先入脾。金曰从革,从革作辛,辛先入肺。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咸先入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五生”[1],实质上阐明了五方、五气、五行、五脏、五体、五官及五味之间的归属:“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王冰注曰:“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也;凡味之酸者,皆先生长于肝……凡物之味辛者,皆金气之所生也;凡味之辛者,皆先生长于肺……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也;凡味之苦者,皆先生长于心……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也;凡味之咸者,皆先生长于肾……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气之所生也;凡味之甘者,皆先生长于脾。”[2]《灵枢·五味》《素问·宣明五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多个章节均提到中药五味的相关内容,五味五脏归属问题较为大多数学者接受,即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2 五味的亢害承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1]酸、苦、甘、辛、咸,各入其所喜,亦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说:“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1]五味所入、五味所合与五味归属是统一的,但存在一个亢害承制的问题。五味入胃,各入所喜,适则承制,过则亢害。《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1]辛多入肺而散气,肺主气,故气虚肺疾者无多食辛;咸多入肾而克心火,心主血脉,故血病无多食咸;苦多入心而反胜水,肾主骨生髓,故骨病无多食苦;甘多入脾而令中满,脾主肌肉,故肉病无多食甘;酸多入肝而收敛太过,筋不能动,肝主筋,故筋病无多食酸。过犹不及,五味之过,或克己所主,或克己所胜,或侮己所不胜,皆因多服增气、本气过盛之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味过于酸,因酸入肝,故过则肝气盛,肝气盛则脾为木乘;味过于咸则肾水过胜,肾水过盛则侮土短肌,水胜客火,心气被抑;味甘入脾,味过于甘则脾土敦实,运化不利,土实乘水,故见色黑,肾气不平;味过于苦,味苦入心,苦味燥湿,燥则脾气不濡,胃气因厚;味辛入肺,味过于辛则金气盛,金气盛则乘肝木侮心火,肝主筋,心主神,木气被克,则筋脉沮弛,心气被侮则精神乃央。以上《内经》的描述,尽管部分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是建立在五味归属五脏的基础之上,五味之胜久则改变五脏之气,利弊全在亢害承制之间,过犹不及。中药即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得五脏之气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作用,但《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出一个“五欲”的观点,似乎和五脏所喜、五脏归属有所矛盾。

3 五脏所欲

五欲,从主体可以理解为五脏所欲,从客体可以理解为五味之欲。《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1]肝欲散急食辛,心欲软急食咸,脾欲缓急食甘,肺欲收急食酸,肾欲坚急食苦,如此相关的论点似乎和前文的五味所入有所矛盾,但其实可以从2个方面来分析。第1个就是五味的普遍功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做了一个规范:“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10个字可谓中药五味功用的总纲,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中说:“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3]当然这里所说的五味功用实际上并未涵盖所有的药物,只是针对大多数药物而言,至于五味的内涵究竟是具体的滋味还是功能的概括,业界没有统一的意见,后文将会有所阐述。第2个方面可以引入五脏的体用关系,从五行谈五味。

4 从五行谈五味

根据五行的实质及五脏之体用进行分析,五味理论的相关论述似乎并不相左。天地者阴阳也,阴阳交媾,化育万物,乾坤气交,化生中土。对于人体而言,父精母血,先天之阴阳,至胎儿瓜熟蒂落,启动中土气机,是为后天之本,中土为枢,斡旋阴阳,肝木左升,肺金右降,离火上照,坎水下藏,五行之实质其实是阳气的5种不同状态,为更准确地理解阳气的变化,古人引入了五行学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是四季,我们先从四象谈起:春三月,其卦应震,一阳居于二阴之下,阳气始生,阴气劲强,木曰曲直喜调达,气之升者故以木名之;夏三月,其卦应离,两阳夹一阴,阴气渐衰,阳气长极,但物极必反,一阴乃坤之体,本乎地者亲下,阳极则一阴生,火性彰显,气之出者故以火名之;秋三月,其卦应兑,阳之体而阴之用,阳气收敛,阴气渐强,气之降者也,金之性沉降,故以金名之;冬三月,阴气强盛,阳气潜藏,其卦应坎,一阳潜于二阴之中,阳在内而阴在外,水性趋下,气之入者也,故以具沉潜之性之水名之;长夏居四季之末,为阴阳转化之枢纽,阴阳之际,非阴非阳,亦阴亦阳,所谓化物者也,土能化物,故以土名之。因此,简而言之,行就是状态,阳气运动的状态,五行就是阳气变化的5种状态,木生、火长、土化、金收、水藏,或曰木升、火出、金降、水入。肝木生于肾水,阴之体,酸性收敛,阴敛肝体则得养,但肝喜调达,阳之用,收敛过度,必生郁结,郁结宜散,故治之以辛,故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火生于肝木,阳中之阳,炎上作苦,火胜则焦苦,然火胜必燥,焦苦亦燥,两燥相害,必致阴亏,故必授之以咸,火性炎上,咸性沉降,水之特性,性归于水,水能克火,故炎上之病治之以咸,故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土生于心火,位居中州,四季之末,阴阳之际,甘药纠偏矫正,调和诸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故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金生于脾土,阳气敛降,阳中之阴,阳之体阴之用,辛味阳肺之体,且肺为娇脏,易受外邪,宜辛味宣散外邪,然肺主秋季,其气敛降,敛降必治之以酸,故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水生于肺金,金性沉降,水性潜藏,咸者五味之重者,以矿物药居多,其气潜藏,引阳入阴,故肾宜咸,但咸有余则水之过多,浮肿由生,故须授之以苦,故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五脏之体用实际上是阴阳中复有阴阳,五行中复有五行。

5 从升降出入谈五味体用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身之气机周流不息,则生生不断,在人为升降出入,在药物为升降浮沉。先天元气为本,后天脾胃为本,脾胃者气血生化之源,肝木左升,肺金右降,心火上行极而下,肾水下行极而上,脾胃位居中州斡旋,为阴阳之枢机。肝升与肺降是一组矛盾,心浮与肾沉也是一组矛盾,彼此的气机正好相反。其实,升降浮沉分则为二,合则为一,正是一物的2个方面,升者为阳,降者为阴,浮者为阳,沉者为阴,升为浮之始,浮为升之极,降为沉之源,沉为降之尽。肝之本味为酸,但其用在辛,肝之本味为肺之用味,心之用味为肾之体味,论肝木、肺金自在其中,论心火、肾水已在其中矣。因此,就不难理解《内经》中关于五味理论的不同提法,所谓药物的升降正是作用于五脏气机的升降而起到治疗的目的。但是仔细分析也有一些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进一步补充:“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辛甘发散,气机上升属于阳;酸苦咸涌泄,气机下降而为阴。理论上来说甘药调燮阴阳、位居中州,辛、酸、苦、咸应该形成一个闭合的圆,而且升降沉浮正好两两相对,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酸入肝,辛入肺,酸收辛散正好相对。苦入心,心者浮也,阳之极,浮极而降,苦味入心降火,此知古人不欺人也。然咸入肾,肾者沉也,阴之极,沉极而降,理应与升阳之味配属。但咸味涌泻,且多为矿物质,以潜藏为用,遍寻方书未曾见升阳之主能。所以从升降气机的角度来说,五味的理论尽善而不尽美。另外,一直以来学者们关于中药五味的内涵持不同的观点。

6 五味的内涵

有关五味的内涵主要存在2种观点:一是滋味说,即口尝之滋味;一是功能说,药物功能的概括。“味”的字义,《说文解字》释之曰“滋味”。刘恕《通鉴外记》云:“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以疗民疾。”基于味之本义及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滋味说是一种观点,中药之五味为亲试口尝所得,所尝之味即是药物之味,即有相应的作用。但有人将文献最早记载的药“味”与口尝得到的“味”进行比较,不一致者达68%[4];和泉正一郎等[5]经口尝药“味”后,得出的结果是所测试的50种中药与文献记载的符合率为76%。李爱荣[6]认为药物的性味是在长期实践中推论、验证、总结出来的,如根据临床实践中对治疗不同程度的热证的药物归为寒凉性;治疗不同程度寒证的药物,认为是温热性。对药物味的记载,则是由最初的口尝记载发展为按医疗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来加以归纳而定,因此不能从药物的味道或药物的真实滋味来理解。中医之药典如汗牛充栋,中医之药味常莫衷一是,《神农本草经》之药味药性与后世之书不乏矛盾,有学者将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1978年版中医学院教材《中药学》中的中药性味进行对比统计,互相不一致的内容达32%[7];而《证类本草》与《本草纲目》在“气味”集注下均有40%的药物性味与各家经验表述不一致[8]。可见,单纯的滋味说不能够完全地诠释药味,单纯的功能说也不能充分自圆其说,《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 892种,200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编撰《中药大辞典》收载药物6 008味,其中有多少是功能与滋味统一的中药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期待更为妥切的归纳方法。

小 结 中药五味首见于《内经》,其相关的条文基本奠定了中药五味理论基础,中药五味理论是一个完整而封闭的系统,我们从文献出发,对五味的脏腑配属、五味的宜禁、五味的气机升降、五味的内涵做了一些思考,发现五味系统并非尽善尽美。从气机升降而言,五味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另外,有关药物的内涵究竟以滋味说为主还是以药效说为主至今仍无定论,值得我们借用统计学方法及专业知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五味理论统一于五行学说,其基本作用是通过药物的特性干预五脏的气血,从而达到祛疾疗病、保健强身的目的。四气理论与五味理论名异而理同,后世归经理论也是医家们对中药理论的思考与探索,中药理论还有很多问题期待发掘,尤其需要一个指导临床具备实战意义的理论规范,如此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更多的业内人士贡献智慧。

[1] 傅景华,陈心智点校.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5,8,16,38,40,154,155.

[2] 薛福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2-46.

[3] 汪昂.本草备要[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4] 耿俊英.中药五味的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2):22.

[5] 和泉正一郎,江部洋一郎,江部康二,等.关于中药的药味—古典药书与现代认识的比较[J].黑龙江中医药,1984,(3):45.

[6] 李爱荣.浅谈中药药性气味理论[J].医学信息,2015,28(17):298.

[7] 刘永希.中药性味要整理统一[J].新中医,1982,(12):50.

[8] 胡华一.试论中药性味不统一问题——兼提出中药学应创立新的边缘学科地理药物学[J].新疆中医药,1987,(3):47.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3.034

赵春江(1983—),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

R28

A

1002-2619(2017)03-0452-04

2016-11-15)

△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苏 南京 210002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科,江苏 南京 210002

猜你喜欢
五脏素问气机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失眠与五脏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便携电子打气机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