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东 吴俊 赵改萍 雷威 孙东莹 胡玉藏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医学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价值
侯晓东 吴俊 赵改萍 雷威 孙东莹 胡玉藏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医学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疑似周围神经疾病患者,均行高频超声诊断,统计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疾病诊断准确率为91.89%(34/37),灵敏度为93.55%(29/31),特异度为83.33%(5/6),误诊率为16.67%(1/6),漏诊率为6.45%(2/31),阳性预测值为96.67%(29/30),阴性预测值为71.43%(5/7)。结论 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疾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误诊、漏诊率低。
高频超声;周围神经疾病;诊断价值
周围神经疾病是指除脊髓、脑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神经发生的病变,其早期症状多表现为区域性麻木、进行性肌无力等,并无特异性,极易被忽视,往往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治疗难度。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为目前临床鉴别诊断周围神经疾病常用方法,虽有一定检出率,但在病变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存在一定误诊、漏诊率[1]。有学者指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周围神经及其小分支的走行、分布、直径,对周围神经病变检出率较高[2]。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疑似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男22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6.60±6.41)岁,病程5周~1 a,平均病程(27.43±7.41)周,其中尺神经损伤10例,桡神经损伤8例,正中神经损伤7例,尺神经肘管卡压7例,腓总神经损伤5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审核通过。
1.2 诊断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PowerVision 6000),611 MHz探头频率,依据神经解剖走行实施连续扫描,横向、纵向、多切面扫描病变部位,对神经鞘膜完整性、神经连续性、病变部位内部回声性质、形态、边界、大小、内部血流及其与邻近肌肉、肌腱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并以健侧作为对照。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定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7例疑似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经临床结果证实31例阳性,6例阴性。经高频超声检查发现阳性30例,阴性7例,诊断准确率为91.89%、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83.33%、误诊率为16.67%、漏诊率为6.45%、阳性预测值为96.67%、阴性预测值为71.43%。
近年来周围神经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及早诊断并予以科学、有效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既往临床多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X线检查、临床症状分析等对周围神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但该病早期症状并无特异性,仅仅依据临床症状表现难以对其做出准确评估,存在一定误诊、漏诊率。X线检查无法直接显示神经走行、形态及其邻近软组织,存在一定局限性。神经电生理检查为临床诊断外周神经病变的“金标准”,检出率较高,但其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无法实施反复检查,且难以反映神经形态、神经周围结构等神经病变信息,不利于治疗[3]。
刘天友等[4]研究证实,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疾病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应用价值较高,对外周神经创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高达73.3%,对外周神经卡压诊断符合率更是高至100%。高频超声是一种新型、无创超声检查方法,具有分屏拼图处理功能,反射、散射、衰减为其主要成像原理,通过将超声射入机体,经不同声阻抗及衰减特性各异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反射、衰减,并根据所接收的不同强弱的回声,将人体断面超声图像清晰显示于屏幕上,从而为判断疾病提供依据,用于鉴别诊断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以下优势。①组织分辨率高,采用高频线阵可将周围神经走行、分布、粗细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内部束膜结构清晰显示出来,对外周神经病变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且可对神经损伤程度、疾病病因进行准确评估,为临床医生实施早期干预及相关术式选择提供参考;②对周围神经横截面面积测量结果较为可靠,可准确判断遗传性神经病、神经卡压及获得性神经病等横截面积改变的病变;③可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进行动态、实时、准确的观察;④适用范围广,高频超声是一种无创操作,适用于儿童及老人等各个阶段的人群,且可实施反复扫查;⑤术后可实施动态、反复观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⑥该诊断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扫查迅速、直观、无辐射。本研究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9%、93.55%、83.33%、16.67%、6.45%、96.67%、71.43%,提示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疾病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此外,在采用高频超声检查时应注意与肌腱、筋膜、血管等的鉴别区分,实施神经检查时应自正常区移至病变区,自纵切面逐渐将探头移至横断面,获取横断面图像,且操作者应熟悉神经系统走行及其毗邻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疾病中具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诊断准确率高,灵敏度、特异度高,误诊、漏诊率低,可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依据。
[1] 刘晓明,刘双明,武丽卿.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病变及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2):1766-1768.
[2] 郝纪锟,郑敏娟,陈定章,等.高频超声在下肢周围神经损伤及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7):519-521.
[3] 李洪飞,唐杰,王月香.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10):1061-1064.
[4] 刘天友,贺克平,邵文正,等.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疾病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9):629-631.
开封市科技发展技术项目(1403140)。
R 445.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049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