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莆田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莆田 351100)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新探
林静
(莆田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莆田 351100)
专题式教学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开展思政课改革探索的重要尝试。本文通过对专题式教学内涵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解析,从课程特点、教师能力、学生素质三个层次来梳理应用型高校开展专题式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由此,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互动教学模式、多元考核方式及教师教学评价四个维度的设计,来探索思政课开展专题式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定、教学考核安排及教学质量要求四个方面的运行机理情况,从而获得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改革镜鉴。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改革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目的。对于如何切实、有效的培养出一批真正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则成为高校转型的要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5年底教育部发文的《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思政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主渠道,明确要求各级各地市高校积极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积极开展思政课改革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专题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以打破传统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从教材内容和学科要点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时政热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提炼,设置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来确定教学方案的一种教学设计,是属于较为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专题式教学与日常普通教学手段相比明显具有更为鲜明的特点,不仅在教学设计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学生双向积极性的提高,而且教学内容的整合大大增强,对学生的启发性教育和理论前沿引导更加深入,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大有裨益。
1.2 应用型人才对专题式教学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与传统重点老牌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同,其所具备的人才特质应与社会需求特点紧密相对应,满足应用型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这一主要功能,重点突出“应用”这一基本中心,是一种介于传统研究学科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型人才”,是一批基础知识牢、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在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中应居于首位,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和培养起着统领和制约的作用[2]。
通过思政课专题式教学,不仅能够让大学生们真正学会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念、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实践难题,还要教会应用型人才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与信念,确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有助于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和技术的创新、攻克现实生活中应用问题等各项难关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在日益激烈的变革社会中能极具社会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2.1 思政课课程特点阻滞专题式教学的推进
思政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归属于“公共基础课”,简称“公共课”。综合思政课的五门课程内容,其知识范围涉及多门学科门类和学科专业,是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铺垫,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国际形势与我国国情、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重要指引。可以说思政课是对国家综合意志的体现,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从思政课课程的知识应用特点来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课程,教育指向是构建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的中心。从课程的学习过程特点来说,是一个知、行、情、意、信的完整过程,比其他的课程学习更为复杂,更偏重课程的实效性[3]。
综上所析,对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的提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思政课内容需要与最新的国家政策形势、与国情发展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时及时对接更新;并且,思政课涉及的知识学科门类广泛且更偏重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教育,其授课难度有所共识,对此类课程的意识形态知识特点进行浓缩,再通过专题式教学表达具有较高难度。因此,思政课要推进专题式教学不管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2.2 教师队伍能力不均限制专题式教学的实施
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前因。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对顺利推进专题式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应用型高校积极开展专题式教学方式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尝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同,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提炼,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为深厚的知识应用能力。
作者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我国许多学者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开展调研,多数结果都表达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难题,如李永贤《关于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指出,当前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学校重视不足、专兼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培训发展力度不够及相关配套机构机制弱化等问题[4]。杨丽杰对内蒙地区的四所本科院校进行走访调研,指出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教师科研活动及教学能力发展,个人素质与能力没有获得更好的提升[5]。以上这些问题也可以说是当前院校普遍面临的代表性问题。因此,要想在应用型高校开展专题式教学改革,需要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再教育、再培训,鼓励自身加强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能力。
2.3 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影响专题式教学的效果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会成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2009年起,“90后”大学生群体已开始成为高校学生主体,这一代出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变革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殊的时代成长背景使得“90后”大学生极具时代个性,不仅思想早熟、个性鲜明、思想观念复杂且行为表现务实功利,是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群体。斯坦利·霍尔曾经指出,青春期是充满风暴和压力、充满情感混乱和骚动的人生阶段,具有明显的个体精神焦虑和社会失序特征。针对这群以“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主体,正迈入身心发展成熟、社会性滋长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双向成熟发展,催生了他们的成人感,更进一步催发了他们的反叛意识[6]。特别是面对全球化及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社会充斥的多元道德观念及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博弈。在此冲击下所造成的道德信念模糊成为影响大学生深入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要阻碍。结合“90后”学生群体特点,开展思政课教学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对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规范行为都极具意义。
3.1 以学生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设计
核心能力在人的能力体系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也成为应用型高校凸显办学核心实力的关键。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核心能力把握则应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三种核心能力开展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思政课专题内容设计在遵循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前提下,还应积极体现出思政课对应用型人才三大核心能力培养的功能性特点。一方面,从专题理论设计上要从基本现实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理论模块设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做到以问题引导理论,以理论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从专题案例设计上则要把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有效融合,来提升课堂吸引力,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做到对理论感兴趣,对论点有想法,从而融会贯通把所学、所想应用到日常具体问题中,实现个人实践与应用能力的综合发展。
3.2 以互动教学手段为途径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设定
专题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就是要打破传统、简单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不仅仅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更要将互动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思政课专题模式设定时,要综合考虑现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及教材重点难点等多方面内容,为学生设定积极轻松、平等宽松且趣味性强的专题互动内容,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点,引导学生在课堂积极参与融入,以多元、开放、融合的态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多元互动的思想碰撞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采取互动式教学手段,对提升教学实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互动教学手段不仅为师生双向对话畅通了渠道,也让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获得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3.3 以多元考核方式为保障的专题式教学考核安排
在当前普遍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考核方式多数仍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僵化、单一的考核方式极大地弱化了学生主体能动性,更扼杀了新时期“90后”学生群体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忽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开展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的探索要点之一就是要力图打破传统考核办法,注重考核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淡化考试的显性和考试模式的刚性,注重知识、技能及潜能的全方位立体考核,增强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受专题式授课特点影响,只有把专题式教学考核通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发展能力等多维度的考核安排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把对学生的考核重心从单一的知识考核转向“知识+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把思政课系统的考试与大学生日常管理要求相联系,从而建立综合多元的大学生素质评价系统,创新考核机制。
3.4 以教师教学评价为标准的专题式教学质量要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守门员,也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教师作为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和直接责任人,毫无疑问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合理应用成为把关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重要基础。由于专题式教学的授课灵活度大,以及受多元考核方式设定的影响,对教学质量的考量没有唯一性。有的学者则从生态学角度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与多个相关主体生态系统缺乏有效的互动[7]。因此,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评价活动十分必要,从思政课教学主体本位出发,主动开放边界,积极构建平等对话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积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联动建立起教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结合,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考核安排及教学自评等多方面自评结果来优化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从而实现专题式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需要以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为前提。对课程特点、教师能力及学生水平三个层次的梳理可以作为攻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准确把握思政课课程特点、积极关注与再开发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准确把握新生代“90后”学生的群体特点是成为更好开展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前提。由此,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互动教学模式、多元考核方式及教师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设计,来探索思政课开展专题式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定、教学考核安排及教学质量要求四个方面的运行机理情况,从而获得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改革镜鉴。
[1]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2):64-67.
[2]侯保龙.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6):92-94.
[3]邓卓明,卢景昆.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68-70.
[4]李永贤.关于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4)∶68-70.
[5]杨丽杰.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四所本科院校为例[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亢 莹.改进教育主渠道,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改革与开放,2011(02):33.
[7]张 微.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性研究:主体、困境及优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02):75-79.
责任编辑:吴艳玲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onograph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Jing
(Puti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utian 351100)
Monograph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ttempt to carry out the exploring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analiyised the monograph teaching connot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requirements,by the three levels on course characteristics,teachers'ability and students'quality to comb the challenges when the reform begins and faces. Thus,through the design of four dimensions on the core ability of students,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 and the design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evaluation,to explore the the running mechanism of the course monograph teaching reform during in teaching content design,teaching mode,teaching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in order to gain the course learnt monograph teaching reform.
the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monograph teaching;reform
G641
A
2016-10-20
莆田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201521)
林 静(1984-),女,福建省莆田市人,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