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录,赵国臣,李 哲,李玉环,徐海玉,郑 毅※
(1.吉林农业大学教研基地管理处,长春130118;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公主岭136105)
吉林省芦笋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王兴录1,赵国臣2,李 哲2,李玉环2,徐海玉2,郑 毅2※
(1.吉林农业大学教研基地管理处,长春130118;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公主岭136105)
芦笋是一种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的蔬菜,但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芦笋生产产量和质量,本文通过论述吉林省芦笋栽培过程中常见的、危害较严重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其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芦笋;病虫害;防治技术;吉林省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又名石刁柏,亦称龙须菜,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栽植后可采收10~15年,植株高大,生长繁茂[1-4]。芦笋是一种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的蔬菜品种和保健食品,其可食的嫩茎质地细腻、纤维柔软、风味鲜美,有特殊的芳香,并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之功效,在国际市场上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5-6]。近年来,随着芦笋市场需求的增长,吉林省芦笋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在生产中芦笋病虫害的发生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和质量。为此,本文主要介绍吉林省芦笋生产中常见病虫害的情况。
1.1 芦笋茎枯病
芦笋茎枯病是由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天冬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引发的茎部病害,是芦笋生产上常发生的茎部病害之一,在我国芦笋种植地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保护地和露地均有为害,且近年来该病害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是造成芦笋减产的典型病害[7-8]。
1.1.1 发病症状 病菌可侵染嫩茎、茎秆、侧枝及拟叶。发病期,在距地面30 cm处的主茎上,出现浸润性(水渍状)褐色小斑,而后变成淡青至灰褐色,同时扩大成棱形,也可多数病斑相连成条状。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问稍凹陷呈灰褐色,上面密生针尖状黑色小点。如空气干燥,病斑边缘清晰,不再扩大成为慢性型病斑。若遇阴雨高湿天气,病斑可迅速扩大蔓延,致使上部的枝茎枯死。若在小枝梗和拟叶上发病,则先呈褪色小斑点,而后边缘变成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并着生小黑点。由于病斑迅速扩大包围小枝,使植株易折断或倒伏,茎内部灰白色、粗糙,以致整个植株枯死。
1.1.2 发病条件 该病由真菌致病。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和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温度是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重要条件。菌丝5~45℃均可生长,15℃以下或35℃以上生长良好,以24℃左右最适。雨水、浓雾、露水或枝叶茂盛造成高湿,都能使成熟分生孢子释放传播,形成再侵染。平均气温低于10℃,茎枯病不发生,15℃时病菌侵染后7~10 d即显症,26.5~28℃病害潜育期5~7 d。旬平均气温19.8~28.6℃为病害盛发期,降雨频次与病害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多雨有风的条件下传染迅速,雨水溅沾也可传染。空气传染是大面积发病的主要原因,田间蔓延的方向和发病速度常受风的影响。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氮肥过多等,均易加重该病发生。
1.1.3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选用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选用F1代杂交种)。(1)适时摘心防倒伏:芦笋植株高达2 m以上,任其生长,严重影响通风透光,且易倒伏,田间湿度大病害重。当植株达1.2 m左右时应适时摘心,有利于集中营养,促地下根茎生长。有条件可拉铁丝,确保植株不倒伏。(2)清理田园:及时清除带病植株,才能防止病害的传播[9]。清理田园降低浸染源,是防治茎枯病的有效方法之一。4月份全面清理田间茎秆,清扫病残枝叶并集中烧毁处理。7月上旬采笋结束后,结合回土平垄,要彻底清理残茬和地上母茎,鳞芽盘要喷药杀菌消毒。秋发阶段,要定期摘除田间病残枝叶,可大大减轻病害的发生。(3)留母茎采笋,延长采笋期:定植后第二年的新芦笋田块,只宜采收绿芦笋。一般4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长出的幼茎,采光头笋。以后再出的嫩茎留3~5根母茎。这种留母茎采笋不仅可增加笋农的收益,而且可避开7月份高温高湿天气造成的发病高峰,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成本。(4)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促进芦笋茎叶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5)抓住有利时机,合理药剂防治:当所留母茎出土5~7 d内,株高为20 cm左右时,采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等药剂涂茎。采笋结束后,结合清理残茬,要顺着垄喷药,以保护根盘,消灭根盘及表土层内的病菌。采笋期所留母茎及秋发阶段,在及时清理病残枝叶的基础上,据天气、病情适时喷药防治,并交替用药,提高喷药质量。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退菌特等,每7~10 d喷药1次,连喷2~3次。宜在母茎新枝展开前开始防治,用啶氧菌酯喷施效果也较好。
实践证明,采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芦笋褐斑病
芦笋褐斑病的病原为芦笋尾孢霉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菌丝侵染和产生新孢子再侵染。常见侵染茎和枝梗。发病初在病部出现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褐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紫红色),在湿度大的情况下,病斑进一步扩展,此时病健界线不明显,病斑颜色加深或赤褐色。潮湿条件下病斑中央产生一层稀疏的淡灰色霉层。病害严重时常引起植株提早枯黄死亡。叶柄和侧枝上病斑较小,红褐色。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翻耙土地,及时清除病枯茎秆和田间杂草,减少菌源,合理浇水、追肥;(3)药剂防治,用40%芦笋青200~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防治,隔1~2 d喷1次,连喷3~4次。也可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在高温高湿条件,特别是在伏天降雨之前(7月上、中旬),用86.2%铜大师500~800倍或47%加瑞农500~800倍或77%可杀得500~700倍进行交替防治[2]。
1.3 茎枯病与褐斑病的区别
芦笋茎枯病,病斑前期为水渍状,逐渐变为褐色小斑,再失水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病斑颜色比较浅;芦笋褐斑病,病斑前期为褐色,逐渐变为棕褐色或红褐色,病斑颜色比较深。因此,在防治前首先要弄清病害的种类,然后对症施药。
2.1 地下害虫
芦笋生长期间主要地下害虫有蛴螬、蝼蛄等。(1)蛴螬的为害特点:咬食芦笋的嫩茎及根系,使幼苗倒地死亡(其咬食的断口整齐,可与蝼蛄咬断症状相区别)。不仅影响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咬断的伤口易侵入病菌,诱发病害。蛴螬的活动与土壤温度、湿度有关,地温达5℃时升至表土层活动,13℃~18℃时活动最盛,28℃以上则往深土层中移动躲避高温。土壤湿润尤其是小雨连绵天气危害加重。(2)蝼蛄的为害特点:以若虫和成虫取食幼苗、地下肉质根、鳞芽及嫩茎等。成虫和若虫都在土壤表层穿行,形成许多隧道,除直接取食危害外,还因其在地下开掘隧道使芦笋幼苗的根系与土壤分离,造成根系不能吸收水分养分而枯死。在育苗床上,蝼蛄穿行活动,对幼苗的为害比直接食害还严重,往往造成出苗不整或缺苗,较大的幼苗也会因苗土分离,使芦笋苗失水而枯死。
保护地栽培的芦笋,由于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受害更加严重。防治方法:(1)预测预报,调查和掌握地下害虫成虫的发生盛期,采取措施,及时防治。(2)农业防治,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精耕细作,及时镇压土壤,清除田间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区,秋冬翻地可把越冬幼虫翻到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或机械杀伤。(3)药剂防治,可在田间撒25%敌百虫粉加5倍细土做成的毒土;或用90%敌百虫的30倍液拌在豆饼上,撤在田间做毒饵;施肥时喷80%敌敌畏乳剂的800倍液等方法防治。
2.2 十四点负泥虫
十四点负泥虫属鞘翅目、负泥虫属,别名芦笋叶甲、细颈叶甲。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寄主有芦笋、水稻、小麦、文竹等。
为害特点:成、幼虫啃食芦笋嫩茎、拟叶及茎秆表皮,造成芦笋嫩茎戟形,严重时可将植株吃成光杆,严重时使茎秆干枯而死。危害芦笋嫩茎、嫩叶。吉林省每年4月下旬、7月下旬至9月中旬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1)在越冬代成虫出土盛期喷施0.6%苦参烟碱1 000倍液,防治1~2次即可。(2)用48%毒死蜱乳油防治,毒死蜱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具有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3)用杀虫剂吡虫啉进行早期防治,一般使用5%乳油1 000~1 200倍液,10~15 d 喷1次,连喷1~2次。
总之,要预防或减少芦笋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就要加强芦笋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多选育出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芦笋新品种,同时结合农业措施和药剂防治。
[1]陈光宇.芦笋无公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64-68.
[2]陈泉生.绿芦笋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规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79-180.
[3]柴文臣,张 微.我国北方芦笋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J].中国瓜菜,2015,28(4):68-70.
[4]史慧英,程少敏,葛 华.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6)):61-62.
[5]李 超.蔬菜之王—绿芦笋[J].中国检验检疫,2007(3):62.
[6]李兴宝.芦笋常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3):115-117.
[7]刘克钧,张凤如.芦笋茎枯病病原菌的订正[J].真菌学报,1991,10(4):329-330.
[8]何祖法.芦笋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0 (11):35-38.
[9]李 强.北方芦笋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60-161.
责任编辑:建德锋
Majo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Techniques of Asparagus in Jilin Province
WANG Xinglu1,ZHAO Guochen2,LI Zhe2,LI Yuhuan2,XU Haiyu2,ZHENG Yi2
(1.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anagement Off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se,Changchun 130118;2.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Economic Botany,Gongzhuling 136105)
Asparagus is a kind of vegetable varieties with high nutrient and medicinal value,but in the production,the occurrence of pests and diseases seriously affected its production and qua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the common or more seriou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sparagus in Jilin Province,meanwhile,discusses its control method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cultivation.
asparagus;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control technique;Jilin province
S436.44
A
2016-12-13
王兴录(1965-),男,吉林省长春市人,高级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工作。
※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