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动手操作,激活数学课堂

2017-02-26 16:29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盒子长方体动手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张 婷

重视动手操作,激活数学课堂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张 婷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愈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观念上加强了对实践的关注,更在教材中增设了相关的活动与内容,由此,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其不断模仿、记忆,促进具象思维的抽象化过程,为计算能力的提升搭建桥梁。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进行分析,探究其意义与具体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能创设实践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单一的身体学习,促进其大脑的思维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心理,精心策划突出重点,适时发挥语言功能,辅助教学,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散、提升。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实践活动之于数学教学意义重大,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发展有很大促进,能有效推动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体验生活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数学,利用这一点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给其提供生活锻炼的能力,打破课堂的封闭性。在此过程中,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气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摆脱以往教学中空洞、乏味的尴尬局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积极探究,让其在熟悉、自由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发散,对数学有更高的认识。

2.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归根结底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为生活、生产服务。由此,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就能拓展教学,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乃至社会,将所学的内容有效拓展,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认知,主动发现,珍惜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观察、思考以及计算的能力,面对相关的生活问题能运用计算解决,充分实现学科价值。

3.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知欲,喜欢动手实践,如果一味讲授理论,让计算教学沦为“做题、讲题”的境地,不仅学生觉得枯燥,学习效果不理想,逐渐失去学习信心,教学也难以推进,课堂效率无法保障。对此,因材施教引入实践操作就能创造性地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灵感,给其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并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用心栽培,不断启发学生,他们就能掌握其中的奥秘,不断深入,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开启趣味的创造性学习。

二、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情境当中积极探究,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实现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同步提升,以此促进学科素养的优化,实现教学预期的目标。

1.精选操作方法,突出要点

操作的方法有很多种,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在选择时要因材施教,针对计算教学的内容实施,确保活动的有效性,避免信手拈来给课堂造成的混乱以及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一旦选择了合适的方法,就能为学生计算搭建合适的支架,促进其认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清楚知道面积的组成,对计算过程及结果有具体的认知,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大部分教师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将一个长方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之后就引导学生推导求面积。还有的老师会将长方体三组相对的面依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别求面积,最后将其相加。分析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妥之处,在教学中无论是讲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计算方法,都要依靠三维空间实现,引导学生清楚认知“长、宽、高”的区别,意识到前后、左右两组相对的面是分别借助“长 × 宽 ×2”和“长 × 高 ×2”求出的,而不是两组“长 × 宽×2”。具体实施时,就要制作相应的教具,能够逐次展开并马上复原的长方体,动态演示相对面,引导学生区别,在反复的展开与复合中加深其认知。时间宽松的话,可以和学生一起制作,让其充分体验实践过程,了解长方体的组成,并能够将认知与计算结合,避免低级概念错误的产生。

借助这样的操作,不仅满足了学生数学课动手实践的愿望,让课堂增添趣味,更富生活气息,还引导学生由部分到整体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求解方法,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要灵活把控时间与进度,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过度停留,要调节好“教与学”、“做与想”的关系,提供学生自主探究、操作的平台。

2.把控操作过程,促进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良好的数学教学能引导其从无序向有序过渡,从单一的具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促进思考的完整性、全面性,让计算更加快速、高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经历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精心设计操作过程,借助其中步骤带领学生探究,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注重操作程序的有序性,就实际教学来看,如果程序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学生依序思考,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效掌握计算技能。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方法,我就将“凑十法”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并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具体如下:

首先,我拿出8个小球,将其放在盒子里,再拿出3个小球将其放在盒子外面,提问学生:

师:现在要将8个小球和3个小球合起来,应该如何做?

生:可以直接将它们放在一起,然后数一数。

师:这是一个方法,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学生陷入思考之中,一时没有回答,这时我就展开追问,试图启发:

师:盒子里现在已经有8个球了,再加几个就变成10个成一盒了?

生:再加上2个。

根据学生所说,我就将盒子外的3个球中的2个放入盒子中,提问学生:这时怎样表示盒子里的球?

生:8+2=10。

师:很好,那么加上盒子外的球,总数如何表示?

生:10+1=11。

师:非常好,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做了吗?

生:会了。

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计算的能力,还引导其边做边想,不断深入,一步步理清思绪,可见操作步骤有序的重要性。计算教学中,既要关注效果,又要重视过程,只有合理有序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实现技能与方法的掌握。

3.发挥语言功能,训练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需要借助语言的外壳实现。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语言,将直观材料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揭示两者的关系,让思路更加清楚,加深认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期目标。

如在讲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我就边讲解边操作,让学生的思路与我的实践一起,深入问题核心,展开探索。首先,我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将其对折画上斜线,展开互动:

师:这样看来,阴影部分占正方形的多少?

生:1/2。

师:很好,那么将阴影部分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占正方形面积的多少?

学生没有马上回答,按照之前的方法,将阴影部分平均分成三份,随即得出答案。

生:1/6。

随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在第一环节的操作上提高难度,促进学生思考,深化其认知。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选择任意一种方法折出纸片的 2/3,涂上喜欢的颜色,然后折出涂色部分的 1/5,请问每份占长方形面积的多少?

生:2/15。

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观察折的结果,尝试着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即:并灵活运用到实际训练中。

总之,动手操作是促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深化理论教学,充分锻炼学生技能,让其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深远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盒子长方体动手
我也来动手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有趣的盒子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抓不变量巧解题
动手演示找错因
寻找神秘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