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对生活世界的嵌入与日常情境的生成

2017-02-26 06:06
关键词:物品意义世界

黄 剑

物品对生活世界的嵌入与日常情境的生成

黄 剑

生活世界是一套特定人群所共享的知识与意义系统,它构成一种主观性的生活情境。在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人造物品已经深度嵌入生活世界,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不断改变人们的日常认知和体验,逐渐主导日常生活情境的生成。物品嵌入生活世界主要通过这样几个层面:对身体功能的补充与放大、融入物理环境中成为恒常性背景、建构一种生活规范、承载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意义。受此影响,生活世界的运行机制发生了转变,一是人与物的互动成为日常情境生成的重要动力,二是专业精英作为外部力量逐渐起主导作用,并且使生活世界趋同化。从结果来看,物品作为媒介在形式上确保了生活世界的延续,但是后者的核心价值却因此遭到了减损。

物品 嵌入 生活世界 日常情境

尽管按照现象学社会学的论述,生活世界最终体现为一种抽象的知识储存库或意义脉络,即一种主观性的知识和意义系统,但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物质性要件应当受到关注,因为这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正常运行的基础,而且也可以对知识与意义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对象打交道,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舒茨曾注意到物质产品在意义生成中的作用,他认为人们在接触到某个既存的物品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诠释,由此产生所谓的“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奥]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第182—184页,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进入物质产品异常丰富的现代社会之后,人们与物品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广泛,各类物品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严重依赖的对象,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自成体系,在生活环境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那么相应地,日常生活的知识与意义系统必然会更加深刻地受到物质因素的影响,生活世界的生成与运作也会发生变化。

一、生活世界:一种主观性情境

现象学社会学强调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性的意义世界,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常住者共同的生活情境,他们共享其中的各种类型化的知识和意义,过着一种高度熟悉和重复性的生活。生活世界的人们悬置了对这个世界的怀疑,采取一种理所当然的、非反思的自然态度,在既有的生活指南和意义解释框架中,人们很容易在生活世界中找到一种得心应手的实践感。生活世界概念体现出鲜明的主观性色彩,这是一个寓于其中的人充分理解和体验到的、熟悉的生活情境,是一个搁置了物质条件的、主观的世界,融身其中的人对他们所熟知的这种知识和意义系统高度依赖,可以在其中寻找到本体性安全、归属感和认同感。

胡塞尔在提出“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时就强调,生活世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唯一现实的世界,它总是被体验到和可以体验到的,我们自己按照我们的有身体的个人的存在方式,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中。在胡塞尔看来,社会世界具有奠基性、自明性、背景性、前反思性等特征。*[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64—66页,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海德格尔指出,我们是作为“常人”融身于世界、依寓于世界。*[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8页,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舒茨一直追寻社会世界的意义:“所有关于社会世界的科学论题都是针对一般的或特定的主观意义脉络去构建客观意义的脉络。”*[奥]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第317,108页,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所谓的“意义脉络”就是一系列充满意义的体验。舒茨认为,从个体行动到社会世界都是具有意义的,人们用一种内在的“经验基模”来诠释世界,使之“对他而言也是有秩序的”,②[奥]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第317,108页,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也是自然而然的。

二、物品对生活世界的嵌入成为日常情境生成的重要因素

在物质发达和生活技术化的今天,各类物品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人们的日常知识与意义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产品的影响。长此以往,各类物品的功能彼此耦合和补充,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体系,对人们的日常知识和意义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逐步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构建出人们所熟悉和依赖的日常生活情境。

(一)物品对身体功能的补充与放大

人首先是作为一种生物体与周围的环境关联在一起的,人的存在首先是肉体性的存在,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和实践都必须借助身体这个媒介,人与生活世界互动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借助身体的机能。人类借助身体的感知器官来认识世界,获得最基本的感知图式,并借助大脑、四肢等器官来改造世界。在思想史上,尼采、梅洛庞蒂、福柯、吉登斯、布迪厄等都曾强调身体的基础性地位,指出人类首先是以身体的方式存在,潜意识等非理性现象与理性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郑震:《身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视角》,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但肉体性的存在也决定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借助身体之外的工具来补充身体的各项功能。人造物品发明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性目的,其基本原理是对人类身体功能的替代、补充或放大,使人们的日常活动更加便捷、有效,克服更多的物理性障碍,因此与人形成了一种具身关系。当人们借助物品来认知和改造世界时,物品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并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重要媒介。

人造物品的设计与生产越来越重视物品与身体的契合关系,因此在产品设计中产生了所谓的人机工程学,即借助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等知识去分析在使用器具时人与器具之间的互动关系,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求身体在与器具结合时达到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的目的。现代各类物品都很强调操作的简易、界面的友好,使得人们在操纵这些物品时对于信息指令的识别和运用更加容易,肢体在操作中的运用也更加舒适和简单。例如,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人车结合在其设计工作中是首要问题,汽车驾驶室的人机界面就包括了驾驶室显示器与人的视听器官之间的界面等、驾驶室操作器与人的运动器官的界面等。驾驶室内各种操作钮件的合理布置是车身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仪表盘的位置、信息传递应当符合人的视听器官的运作规律,按钮、方向盘、手柄等钮件的空间分布、形状大小等也应当在人手的触及界面以内,符合人体的操作姿态,让人的运动器官感到操作方便、准确。现代工业产品配置的不断升级,使得物品与身体的契合度越来越高。

(二)物品融入物理环境中成为恒常性背景

尽管生活世界的概念更注重其文化特质,但是其生成过程离不开物理环境。只有在某个具体的地域,某些特定的群体经过在日常生活中的长期互动,才能形成属于他们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对人们而言是一种非常熟悉的世界,但这种熟悉感的培育是建立在某个具体的、固定的物理环境之上的,因此不能凭空产生,需要借助具体的参照物形成稳定的感知和记忆。人们与所在的物理环境长期互动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物理环境作为一种恒常的背景能带给人们归属感与熟悉感;这种物理环境既包括自然物也包括人造物。在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的物理环境较多地融入在大自然中,其中人造物品所占的比例不多(大多是一些手工制造的器具),自然物与人造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人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在现代社会,人造物品则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物理环境的主要部分,城市化让人们远离自然环境,工业化则创造了由各类物品所构成的人工环境,这种环境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参照体和背景,人们生活在其中并形成日常的“实践感”和生活记忆。

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是可持续的,并且是日常生活物理环境的主体部分,因此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背景。人们在长期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与之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只有在物品的使用过程中才能运行日常生活,而物品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才能展现其性质和价值。这种长期依存的关系让物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在手之物,可以随时进入人们的意向性活动中“为我所用”。而且人与物品的这种关系可以建立在潜意识层面,物品作为一种恒常的背景性存在,无需时时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人与物品的互动往往是无意识的,在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下进行。这种关系表明,物品已经借助对身体功能的替代与放大进入到生活世界,并为人们创造了一种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物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视作自然而然的生活背景,除非出现了问题,否则物品并不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凸显。虽然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对物品“熟视无睹”,但是却与其建立了一种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以及一种习惯性的依赖,这种关系犹如自我与身体的关系那样,隐而不显却不可分割。

(三)物品建构一种生活规范

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获得日常行动的基本规则和指南,本土方法论指出,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组织社会活动,并使活动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些不成文的、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479—481页,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现代社会,物品对日常行动规则的嵌入非常明显,物品的属性成为日常规则形成的重要依据,甚至物品本身已经成为日常规则的一部分,并且借助示范效应建构了普遍化的生活方式。

一旦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和便捷的日常用具,传统的行为方式就会逐渐被取代。自从有了更为快捷的交通工具,几乎没有人完全通过徒步来完成日常活动;有了现代通讯工具,人们也不会把口口相传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现代人看来,如果缺少了一些最基本的家用电器或日常用具,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困难重重”“寸步难行”。可以试想一下:一旦停电,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完全被打乱,一些家用电器无法使用会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自然而然”的现象和行为就会变得“触目”起来,诸多日常生活中本来不存在的问题便会接踵而来。当某些用具在一定范围得到普及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普遍化的行为模式,大多数人将会效仿这种模式进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广实质上是在建构一种生活规范,通过一种无形的压力驱使人们去遵循它,人们面对这种规范时很难做到特立独行,否则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环境。

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比喻成座架:“座架的作用就在于:人被座落在此,被一股力量安排着、要求着,这股力量是在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的而又是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德]海德格尔作,熊伟译:《“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见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第1307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作为现代技术的物质载体,物品也像座架那样安顿并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是日常活动重要的工具,也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行动指南,人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问题时总是会求助某些日常物品。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装置,成为现代生活物理环境的主体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现代生活风格。

(四)物品承载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意义

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性的意义世界,在同一个生活情境中的人们共享其中的知识和意义,形成对世界较为系统的认知与体验。对于人们共享的日常知识系统,舒茨称之为“手头的知识库”,他说:“我们由此将‘手头的知识库’这一概念界定为此时此地业已构成的经验体的库存。”*Alfred Schutz.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Translated by George Walsh and Frederick Lehnert.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67:78.生活在其中的人通过“主体间”的分享及代代相传掌握了这种常识系统,影响着人们对于日常世界的认识,也可以用它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知识在传统社会主要以地方习俗、规范、民间文化等形式呈现,而在现代社会主要以专家知识的形式呈现。日常用具的普遍化使用,对于日常知识的制造、储存、传播、运用等各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自从有了工具,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日常用具是对人类肢体和器官功能的扩大,人类的体力、视力、听力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得以提升,对于生活环境的感知也发生变化。有了发达的交通工具,人们的活动范围得到大幅度扩展,对于物理空间和距离的认识也不一样。在传统社会,去另一个乡镇参加宴会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因此要把这种事情当作一次远行而筹备很久;而在现代社会,去另一个乡镇则成为一件“说走就走”的小事情。物品已经成为人们感知与诠释世界的重要媒介,现代人从日常世界中获取的信息和感受大部分是经由技术产品而来的。对于周围世界的声像感知原本是借助人的视力和听力自然形成的,有了现代声像处理技术及其产品之后,周围世界的景象和声音可以被创造和修饰,还可以任意地被复制和传播,因此人们最直观的日常世界面貌发生了改变。

日常生活的工具化也影响了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成与呈现,物品嵌入意义系统的力度和深度日渐加强。对现代日常物品,除了不断挖掘其实用功能之外,也特别讲究其文化内涵,物品的象征价值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当代消费社会的背景下,附加在日常用具身上的象征性意义甚至超越了其使用价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意义的重要来源。如上所述,人们在与人造物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建立的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关系,还会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形成一种依赖感(甚至是依恋)。这种长期形成的依赖感会衍生出各种情感化的隐喻,例如,不少人都会对自己长期使用的车或者其他个人物品形成一种情感化的依恋,通过人格化的想象视之为 “生活的好伙伴”。在生活共同体及其集体文化衰落的现代社会,大众在消费文化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而被商品化的日常用具则充当着消费文化的载体。不同物品的风格显示了使用者对于生活格调追求的差异,人们所占有的物品的数量和档次显示了不同的生活品味,他们往往在购买和占有物品的行为中去丰富生活的意义并从中寻求自我认同。很多物品除了能发挥物理功能,还能带来生活情趣,或者制造各种日常的话题。

现代产品设计中特别强调物品的感性价值,因此产生了“感性工学”。情感化设计是指深刻分析人的情感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意义,力求将情感因素很好地融入到设计中,其产品可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体验。在现代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借助形状、色彩、材质、环境等要素来设计产品,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不仅享受实用价值,同时也丰富精神享受,从而使其日常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三、生活世界运行机制的转变

随着物品对生活世界的深度嵌入,物品成为生活世界生成与运行的重要媒介,生活世界的生成与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人与物的互动成为日常情境生成的重要动力

在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伦关系的处理占据了重要地位,即便是对于人与物的关系处理也会牵涉到很多人性因素和伦理因素,甚至是信仰因素。知识与观念的产生、传播和运用,以及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大多是在地方社会的熟人关系中进行的。而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人伦关系让位于人与物的关系,物品体系的完善让人们摆脱了彼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依赖,很多问题的处理都可以在物品体系中独立完成。现代人借助现代技术产品便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私密空间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动,并非一定要与其他人进行频繁、深入的面对面互动才能做到,也不一定非要依靠熟人关系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使用物品,即与物品进行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各种经验。这些经验不断融入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意义系统中,推动生活世界的生成和运作。现代社会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化约为对物品的获取和使用问题,人们的许多行动都是工具化的,只要有了合适的器具,生活中的很多设想都可以实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可以借助工具迎刃而解。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储备的知识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科技产品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知识,各类科技产品的说明书堆积在家里,使用现代科技产品成为生活的必备技能,这也不断提升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水平。

在人与物品的互动过程中,人们对于周围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的感知和诠释都会受到物品媒介的影响,他们所看到的生活图景与过去相比大不一样,生活中的意义系统也在不断重构或流变。现代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具有了明显的物化痕迹,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让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巨大改变,视听感受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在很多情况下是借助器具获得的,我们的内在体验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物品所传递出来的声音、图像、文字等符号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生活景观,我们的周围世界就是一个被符号构造的环境,例如虚拟社区就是现代科技产品普及化的产物。在人际互动成为非必要事情之后,人-物互动就显得不可或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精神体验大多是物品所传递出来的,对于物品的占有和使用能带给现代人带来许多情感和信念的支持,“低头族”(沉迷于摆弄手机的群体)的出现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事件。人们在与物品的互动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对周围世界一种系统化的理解和体验,最终反映成人们的生活图景。

(二)专业精英作为外部力量逐渐起主导作用

传统社会的生活世界建构在地方性色彩很鲜明的社会中,由于资源和信息流动的有限性,各个地方社会的知识与意义系统生成均基于本地的资源、人口、环境等要素。同一地方社会的人群长期互动,形成了特有的行动规则、语言、信念体系,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当地的社会成员都参与了该地方知识与意义系统的建构、运用和传播,因此对于所处的生活世界会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归属感也更为强烈。但是生活世界一旦被物品体系深度嵌入,其生成机制就要受到物品的设计理念和营销理念的影响,特别是物品主导了现代社会的消费和生活模式,形成一种非正式的规范。而物品的设计与推广都是由技术精英和营销精英所主导的,因此可以这么说,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部分专业精英来主导的,生活世界中的日常知识和规则由原来的地方社会约定俗成转变为由外部专业精英来规划。随着人们由对我群的依赖逐渐转变为对物品体系的依赖,生活世界生成也由内生性转变为外生性,而且现代物品越来越大众化、操作越来越简易化、界面越来越友好,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专业精英对日常生活的介入。人们对于物品的依赖实质上是对各行业的专业精英的依赖,大部分的现代专业精英都隶属于抽象的社会运行系统而不是某个地方社会,因此他们是一种“脱域”的外部力量。

这种精英主导的生活是一种统一的、同质化的模式,他们借助物品体系对日常生活的嵌入建构了普遍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抹去生活世界的地方性色彩,让生活世界走向趋同化。现代社会的大部分物品都是大规模机械制造的产物,体现了标准化的设计与制造流程,这些标准化的物品被推销到各个地方之后嵌入当地生活,使得各地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逐渐走向趋同化;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致相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致相同,人们在生活中寻求自我认同的路径也趋向一致,因此他们所处的知识与意义系统越来越趋向同质化。不同地域的知识和规则正在趋向一致,不同生活世界之间的边界也正在趋向模糊,彼此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通约。人们即便是进行了地域之间的流动,也可以很快融入另一个生活世界,而不会有持久的陌生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物品对生活世界的这种嵌入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单向度的介入,而不是物品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融合。因此,尽管生活世界的外在形式仍然得到了延续,但是其内核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有的部分功能和价值也在逐渐丧失,生活世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蜕变,这应当是解释现代社会中文化危机的视角之一。

物品体系嵌入生活世界之后,人对物的依赖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物品体系功能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足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可以给人提供全方位的关照。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信息交流、娱乐等行为大多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环境中完成,甚至购物行为也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人们进入公共空间的意愿和可能性都在不断降低,人际互动和群体认同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显得非常必要,人们对于具体地域和所属群体的依赖降低了很多,地域意识和我群意识也在逐渐淡化。此外,专业精英对于生活世界的介入进一步降低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对物品的选择来规划生活,而不是亲自参与到生活世界的创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淡化也会导致归属感的降低。

生活世界在原初意义上就是基于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群的一套共享的知识和意义系统,这套系统内生于特定的地方社会和特定的群体,是在他们之间长期的互动和依赖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也是他们共同需要的行动指南和信念体系。然而,物品体系对生活世界的嵌入使得物品成为割裂人与人、人与地域之间联系的一道屏障,物品的工具性逻辑取代了约定俗成的地方性知识,人们共享的知识与意义系统在逐渐褪去其本有的地域性和人文性,生活世界所能提供的本体性安全也在逐渐弱化。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刘虹男】

C913.3

A

1000-5455(2017)05-0143-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医学化社会背景下的身体叙事研究”(15YJC8400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身体与自我的‘再造’”(GD14XSH02)

2017-06-10

黄剑,江西信丰人,社会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物品意义世界
一件有意义的事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