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和推进策略

2017-02-26 06:06张祥建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能源

张祥建, 彭 娜

“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和推进策略

张祥建, 彭 娜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海陆融合的国家发展大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国梦、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要科学规划、重点布局,不断随着时局的变化探索推进策略的新思路。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背景,应重点加强在能源、资本输出与产业整合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实施构建平台、创新机制和控制风险等战略部署,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稳步发展。

一带一路 合作重点 推进策略

一、引 言

当今全球范围内正发生复杂的变化,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在各行各业持续显现,各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呈现出新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退化、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城乡矛盾突出、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产业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同时也一直处于被主导地位,没有话语权。在“一带一路”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区域合作新理念下,如何提升中国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如何利用这种契机制定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合作规则,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和对未来发展格局的把握,着眼于中国的长远发展而提出的经略周边、联通世界的战略构想,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内能够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对外则能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从而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指明了方向,为中国融入世界构建了战略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不是新的机制,而是一个倡议,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和人文,并赋予其合作发展的含义。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依靠中国与沿线国家已经建立的双多边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实现互联互通,携手沿线国家共同解决全球范围的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载《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加强团结合作,将政治互信、经济互补和地缘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使“丝绸之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能促进东部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西部经济的实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战略还能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推动区域合作新格局的形成,促进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涵盖多个领域和范围,沿线国家的国情也各不相同,因此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长远规划、长期坚持。*孙久文、顾梦琛:《 “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区域合作重点方向探讨》,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与沿线国家充分协商、共同推进;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要注重防范风险,确保区域合作可持续。

二、“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重点

“一带一路”是中国成为全球大国、重构特定区域内国际秩序的政治战略,具体操作上则是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重点在于能源合作、资本输出和产业整合,以此保证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安全,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扩大中国的发展空间。

(一)能源合作

能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中国石油等能源资源相对稀缺,因此能源合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中东、俄罗斯—中亚地区国家依靠能源出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要稳定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通过能源合作,可以拓宽能源进口渠道、降低运输成本、巩固区域能源安全。在能源合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能源合作机制和加强能源运输通道的建设,扩大中国在主要能源产区的影响力。*刘佳骏:《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合作新格局》,载《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10期。同时在合作中,不能一味追求中国利益,要兼顾域内外大国的利益,一方面加强沟通,增强政治互信;另一方面相互制衡,加强利益捆绑。通过能源合作,最终要形成相互联系的能源经济带,保障全球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发展的重点是加强能源基础建设和资源的合作开发。*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载《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中国将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合作,促进跨境电力传输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共同维护油气运输管道的安全。为了促使海路陆路齐头并进,欧亚大陆将新建一批能源转运中心,以能源资源丰富且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省区为重点,研究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带、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示范带。同时,沿线国家应加强在可再生能源上的合作,大力发展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等,使能源资源就近加工更加便利,加快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中、下一体化产业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合作中涉及的领域很广,如法律、商务、货币和金融结算等,这些也需要合作平台来协商。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是协调、协商、合作的合适平台,中国应加强参与,增加话语权,争取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中国要抓住机遇,推动区域能源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具有针对性且执行能力强、决策效率高的各种平台。*董秀成:《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油气国际合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4期。

共建全球能源大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是资源开发技术有限。因此中国可以出口装备和技术,与这些国家共同开发,在缓解全球资源供应紧张局势的同时,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邹赟:《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能源合作中的大国竞争及对策》,载《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11期。加强与重点能源区域的合作,为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完善能源合作模式,推动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的平等协商和共同发展。随着能源的开采和油气管网的形成,沿线将会发展起来一批能源产业中心,包含开发开采和加工提炼等环节。将来亚欧大陆必将出现新的能源市场体系,并改变世界能源格局。

有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合作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能源产业的金融合作。成熟稳定的能源金融体系不仅可以提高能源资源投资的强度,还可以使中国在世界能源定价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而且还能将能源全领域的开发开采和加工提炼及市场进行有机融合,重塑亚洲的能源金融体系。*朱苏荣:《 “一带一路”战略国际金融合作体系的路径分析》,载《金融发展评论》2015年第3期。第二,能源通道的网络建设。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发展周边地区的市场,合力建设亚欧大陆国际油气管网和输电线路,建立能源自贸区,打造地缘战略伙伴。*张生玲、魏晓博、张晶杰:《“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能源贸易与合作展望》,载《国际贸易》2015年第8期。第三,区域合作规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而多样,为此中国需要加大市场研究力度,根据当前相关的国际机制,制定有利于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区域合作规则,这样才能保证能源合作对“一带一路”的促进作用。

(二)资本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正在改变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和模式,为国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走出去”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成为中国资本输出的平台。“一带一路”上的经济带、走廊等都是中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突破口,是资本输出的大动脉。

中国资本输出战略的主要支撑来自于海外市场对资本的极大需求。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但是却存在国内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对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据统计,2010—2020年亚洲各国约需8亿美元用于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另需3 000亿美元用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增加10%的基础设施投资,GDP增长率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考虑到基建乘数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 平减指数的影响,预计这些投资将使GDP增速提高0.2—0.3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在支持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为中国资本输出提供了战略平台。

中国正在从“商品输出时代”向“资本输出时代”转变。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将逐渐告别过去单纯输出“中国制造”的传统路径,而将在高铁、核能等优势产业的引领下,通过“资本+产能”实施双重输出的路径,这也为中国的高铁、核电等装备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全球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拓展全球资源布局,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重构中国全球价值链。

金融支持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的通信管网、铁路公路和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资本输出的载体。*文瑞:《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合作》,载《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5期。

中国已经到了资本过剩阶段,必须通过资本输出来优化资源的配置,重塑全球金融贸易格局。“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需要,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从外部寻找新的增长点,提高资本的回报率。跨国财富管理是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跨国财富管理业的发展,促进全球资本流动,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这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要帮助沿线国家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核心在于输出本国的资本和技术,其定位不仅是中国对沿线各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更多应该是各国在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上的合作。资本输出不能局限于经济利益,要追求全局利益、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推动中国从商品输出国蜕变为金融、资本、标准以及文化输出国,推动中国进入大国崛起2.0版。

另外,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以政府资本带动民间资本,国有企业拉动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形成产业军团,进一步强化资本输出力度。以“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为资本输出重点方向,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优势,刺激国外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的需求,利用信贷的方式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产业整合

从本质上来说,“一带一路”是在重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充分利用地缘毗邻优势,深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合作,形成产业的优势互补。在产业链的整合上,中国将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处于亚洲经济链的核心位置。在全球的分工体系中,将逐步形成以中国为雁首、高加索和中东七国为雁翼、中亚为雁身、两翼五国为雁尾的升级版雁阵模式。高加索地区有工业基础且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适合发展机械设备、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中东七国石油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塑料及橡胶制品业、化学及化学制品行业;中亚五国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适合发展金属及金属制品、运输设备及工具;印度、蒙古等国家由于劳动力丰富,因而劳动力成本偏低,适合发展纺织品行业。*卓丽洪、贺俊、黄阳华:《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外产能合作新格局研究》,载《东岳论丛》2015年第10期。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强化中国全球化战略的优势,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新一轮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中国制造”将由低附加值的贸易品逐渐向高铁、基建、核电等高端领域升级,中国的比较优势也从劳动—资源密集逐渐转变为技术—资本密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在产业结构上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层级,且在产业层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各有优势。“一带一路”沿线有些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禀赋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中国可以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依次转移到这些国家,将中国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相关行业人力、物力、财力、经验、标准的全方位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使中国在技术、资本和标准等领域的竞争力得到全方位的提供。

“一带一路”旨在打造档次高、效率高、覆盖广、层次多的现代产业体系,*卓丽洪、贺俊、黄阳华:《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外产能合作新格局研究》,载《东岳论丛》2015年第10期。加强国内外市场的交融和联合,使世界市场的运行更加顺畅。作为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该战略也必将促进国内经济的升级和转型。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水平与工业生产线都处于全球中端水平。相比之下,欧洲发达国家处于高端水平,沿线多数国家处于低端水平。这样,“一带一路”正好把工业化水平不同层次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全方位的全球产业链。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策略

(一)构建平台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需要对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必须构建各种平台,如自贸区、双边产业园、产业基金等,通过这些平台来推进合作。

第一,通过构建自由贸易区平台来提高投资自由化及贸易便利化的程度,以便形成高标准的贸易规则。目前有两种自贸区: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和跨国自贸区(Free Trade Area,简称FTA)。前者是指在一国设立的一个面积比较小的特殊经济区,一般是数十或者数百平方公里;后者是两个或多个独立关税区通过谈判而设立的跨境自贸区。这两种形式都能作为战略平台来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园区,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沿线国家和地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以此作为载体和支点来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第二,建立双边产业园,吸引国际投资,形成特色产业园和产业示范区。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来推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境外合作区和边境合作区的建设工作应该有机融合,打造国际产业链,建立沿边境线的跨国产业带,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合作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把国内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海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将中国产业园推广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使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省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对等产业园区试点。中国目前上千家的省级工业园、产业园以及各类园区的运作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备的体系,可挑选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产业园区作为模型提供给对等国家打造双边产业园。与此同时,国内数千家的各类行业协会、学会和非政府组织拥有众多的行业内企业成员,他们拥有丰富的会员资源,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提供信息和交流平台。这样可以发挥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双边产业园的建设。

第三,构建资金支持平台。“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创新金融合作模式,协力打造金融合作平台,建立投融资渠道,形成立体化、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支持体系。一是在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四个平台的基础上,设立产业基金和国别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合作,积极撬动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投资。二是推进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贸易试点机构。深化货币双边互换,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发行人民币债券,形成人民币境内外良性循环的态势。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快完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构网络布局,积极为“走出去”企业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推广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打通金融通道,多措并举打造金融大动脉。

第四,建设政策支持平台,加快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的“一带一路”建设保障体系。推动国家出台有利于“一带一路”项目的政策;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保险机构的协调;制定指导意见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把它编制成对外投资产业目录,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和产业方向。充分发挥中国国内商会和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平台和纽带作用,促进国内私企之间以及私企与国企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充分利用私企和国企各自的优势,形成“整舰出海”的有利局面。完整的“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体系由以下五个模块构成:营造有利国际环境、国家整体规划指导、出台宏观政策支持、建设投融资平台和提供支持性服务。

(二)创新机制

“一带一路”的基础和主线是经济合作,重要支撑是人文交流,这种立体的合作必将使沿线各国的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形成新的合作局面。“一带一路”合作是一个区域性的合作,而不仅仅是沿线五六十个国家和中国的双边合作。除了中国和各国合作,还有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最终达到资源高效配置、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的目的。中国要准确把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契合点,加强沟通,加速彼此之间发展规划的对接。

第一,加强高层互访和政策沟通,增强参与各方的战略互信。建设“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与域内、域外国家尤其是大国增强战略互信,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的有利局面。要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高层互访、政策沟通的重要内容,提升双边和多边各领域合作水平,通过深化利益融合增强政治互信、战略互信,形成政治推动力。同时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播,增加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消除外界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疑虑,减少外界对“一带一路”实施的阻力,提高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出发点,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契机,加强中美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能源资源开发、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寻求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合作,努力实现二者的包容性发展。作为横跨欧亚大陆最重要的经济体,俄罗斯的积极加入将极大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努力实现“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提出的欧亚联盟战略对接,通过改造跨欧亚大铁路等具体项目将中俄务实合作提升到新水平,提高俄罗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要利用好总体较为稳定的中欧政治关系,把“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的投资需求相结合,进而帮助欧洲国家寻求新一轮的增长动力。

第三,建立健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关机制。通过简化检验检疫手续、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等措施,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双边或多边投资便利化,推进资金流、物流和人员流动的便利性,提高通关效率。通过经贸合作推动政治合作,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形成以“一带一路”为两翼、以沿线国家为重点、以周边国家为基础的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第四,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跨区域对接机制。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对接有利于充分发挥“1+1>2”的合力作用,增强推进效率。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如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及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前海合作论坛,以及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洲合作对话(ACD)、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亚欧会议(ASEM)、亚信(CICA)、中阿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三)控制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涉及国内诸多的政治因素和安全因素,也必然受到某些大国的阻挠,同时也会受到别国境内的民族、社会和宗教问题的影响,因此需要提前评估这些风险,做好应对打算。

1.地缘政治风险。由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导致国家间的产业合作和相互投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曾向红:《 “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地区合作》,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和北非等地区,这些国家大多政局不稳,同时国家间还存在很多民族、宗教矛盾,政治互信不足,很难开展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问题突出,经常面临恐怖组织和海盗的威胁,而这些国家的安保能力又比较低弱,因此修建的各种基础设施很大可能上会遭到破坏。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之一,但是包括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内的三股极端势力在中亚地区十分猖獗,而各国又没有形成合力来打击这三股极端势力。因此中亚地区的油气管道、海上运输船舶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严重阻碍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同时,由于沿线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国际化程度不高,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贸易规则,这也会影响“一带一路”的建设。

2.大国博弈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加剧了这些国家本来就动荡不安的局势,这将掣肘“一带一路”的推进。一些地区性大国对中国存在不信任,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为了变革欧亚大陆。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向广阔的西部拓展,这将引起伊朗、印度及土耳其的不适感;“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超越西太平洋海域,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开辟进入印度洋的通道,这将会引起日本及印度的抵触。日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对其的威胁,推行“丝绸之路外交”战略,扩大日本在中亚及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增加这些地区对中国战略的疑虑,削弱对中国的政治信任,进而遏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同时,日本企图搭乘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顺风车,拉拢与中国存在争议和疑虑的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共同遏制中国。中国在南亚、中亚和中东等地区推行海权和路权齐头并进的一体化战略,以经济合作为先来扩大自身影响力,逐步带动和整合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协作。而美国在这些地方缺乏主导力,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也比较低,因此美国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意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打造“去美国化”的全球秩序,将可能削弱美国及其他大国在相应地区的影响力。此外,俄罗斯也质疑中国的深层次战略意图,认为中国在中亚影响力的提升将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挑战其主导的“欧亚联盟”倡议。

3.政策沟通风险。不论是政策沟通滞后,还是贸易合作机制建设滞后,都将会阻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参与国际贸易程度不高,国家之间存在较多的贸易投资壁垒,如有些国家实施了较为严格的许可证准入制度等;国家间的基础设施标准和规范不一致,如铁轨宽度不一致等;交通物流运输新号存在差异、海关程序和文件不统一,这都会阻碍该地区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形成。目前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合作机制覆盖区域狭窄,同时合作机制也缺乏大国的引领和推动。

针对上述风险,应提前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风险,有效进行国别风险预判。在具体合作中,坚持“一国一策”“一个项目,一个模式”的指导思想,降低合作风险。国内有关部门应评估经济风险、投资风险、经济贸易风险、政治风险和总体风险五个方面,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四、结 论

“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有本质不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对稳定欧洲局势、恢复欧洲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背后却渗透着美国的霸权图谋,使欧洲处处受制于美国,更加依赖美国。“一带一路”战略是由中国发起的,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在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实现欧亚非的互联互通,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直比较少,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行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构建新的战略格局,提升中国在区域合作规则中的话语权。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要明确重点和方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合作开发,加强与沿线各国的能源合作,重塑亚洲的能源体系;通过资本输出,重构中国全球价值链;通过产业整合,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的优势互补。当然,建立这样的区域合作体系必将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期间不仅会有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沟通风险,同时也会受到美国、日本的极力围堵和遏制,这就需要中国在政治、经济、金融等体制的改革方面具有更大的魄力和勇气,并付出巨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于尚艳】

F125

A

1000-5455(2017)05-0022-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锁董事网络、社会资本与企业投资效率研究”(7127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任、投资者参与模式与股票市场发展研究”(71473156)

2017-05-26

张祥建,河南鹿邑人,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娜,河南南阳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能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