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规律、困境与趋向

2017-02-26 06:06
关键词:学业考试人才

李 木 洲

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规律、困境与趋向

李 木 洲

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伴随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浪潮进入频密变革期。据统计,国家与省级层面的各类高考改革至今多达30余次,而其中关于高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最多、最密。究其原因,在于高考内容与形式的设计不仅影响着高考选才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公平性,还决定着高考选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素以及综合品质,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决定着高考选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选人才这两个根本问题。可以说,高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国家人才结构战略密切相关,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一、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变化规律

1952年高考建制以来,其发展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追求考试效率的效用阶段(1952—1966年),强调精英人才选拔与专门人才培养;二是注重考试科学的完善阶段(1977—2009年),突出高考制度与技术应用的现代化建设;三是回归考试本真的理性阶段(2010年至今),凸显考试服务教育的本质功能,切实发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李木洲、张悦:《高考文理不分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蕴》,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而伴随高考制度的整体变迁,高考内容的考查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到“综合素质立意”的转变,考试科目设置也由长期的文理两分回到了最初的文理不分。实际上,高考分科大体历经了“不分—两分—三分—两分—不分”的过程:1952年高考统一科目,不分文理;1954年两分,即分为“文史政法财经体育艺术类和理工农林卫生类”;1956年三分,即“理工类、农林医类、文史政法类”;1964年又两分,即“文史类、理工农医类”;1966—1976年高考中断;1977—2016年高考总体处于两分状态;2017年开始试行高考不分文理。当然,新高考的文理不分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基于时代变迁对人才选拔培养目标变化的适应性回归。高考形式实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即由单一的统一高考,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自主招生考试等不同性质与种类的高考形式。

高考内容与形式的这种变迁,遵循的是考试发展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一方面,考试自成系统,它既是人才选拔工具,又是一门科学技术,为了发挥高效、公平、科学的选才功能,必须不断寻求自身的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考试是社会运作系统的构成部分,与社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互动系统,因而它又必须适应并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发展带来的外部性功能需求。此外,综观美、英、日及中国台湾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招生制度,虽因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传统而各具特色,有综合选拔制、证书选拔制、统考选拔制等,但却具有相通的制度设计特点:一是多样化的考试方法与评价体系;二是多元化的招生录取管道;三是招考分离的录取体制;四是至少有一种或两种权威性、统一性考试。(李木洲:《高考改革的历史反思》,第323—32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较好地体现了国际高校考试招生的规律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发展方向,符合世界高校招生制度之共性。

总之,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计划”的新背景下,新高考制度的设计强调的是人才选拔的自主性、精准性以及人性化,就是通过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力图实现高校与考生的双赢性选择,将合适的人才选拔到合适的高校及其专业进行培养,促使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培养更多的自适型、创新型人才,以服务于民族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成效及困境

从高考形式的多样化、高考内容的综合化以及高校招生方案的个性化来看,新高考在选拔人才的评价标准上最突出的变化是打破了传统高考单一化(即一次高考成绩)评价人才的不足,开始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查,既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由一把尺子衡量所有考生转变为用多把尺子综合评价每一位考生,让考生评价变得更加客观与科学,也更加符合人的多元化存在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根本需求。

新高考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办法,即基于统一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多因素考查录取机制。2017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众多高校公布了在浙江省实行的“三位一体”招生录取简章,考生的综合成绩皆由高考成绩、学校综合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三部分按比例构成。当然,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与要求,对具体比例的规定略有差异,如浙江大学的录取规定,高考成绩占80%、学校综合测试成绩占1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综合后的满分为100分。这种“三位一体”的综合录取办法极大地丰富了高考的考查要素,包含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综合评价。

但在实践中,“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也存在系列问题或困境。一是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比重较难权定,且不同学校要求不尽相同。若占比太小,则很难真正发挥综合评价的功能,以致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虚无化;反之,若占比太大,则可能削弱统一高考的权威性,不利于总体维护高考公平。因而,“三位一体”的成绩设定需寻求一个合理的比重区间。二是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市、区)统一组织实施,在考试信度、效度等方面必定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可能会成为新的高考公平之诟病。三是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硬挂钩”尚处于初步阶段,其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公平性还有待实践检验。此外,英语与学业水平考试推行“一年两考,取最高分”的办法,不管是功利需求的刺激,还是侥幸心理的暗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次考试机会,故而考生的负担与压力可能会不减反增,而英语考试的重要性也并未降低,可预见的是英语学习的投入不会减少,英语考试的热度更不会降低。

“分类考试”的提出,源于社会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分工与高等教育从内外部两方面都客观地对人才的选拔、评价提出了精细化、个性化及多元化的要求,其在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社会与人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分类考试”既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理性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和方向,也利于高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选拔志趣合一的培养对象,提高因材施教的精度与准度。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第一,新旧考试文化的冲突。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考而优则强”的文化传统,会从学习选择和考试心理上抑制考生主动选择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它有待新的崇尚职业教育的考试文化与氛围的形成才能得以消解。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急需加强。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之下,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处于高校生源供给和师资供给的“末端”,短期内很难弥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短板,它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与发展过程。第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层次与质量的结构关系有待宏观调控;二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人才培养的贯通与衔接有待进一步理顺。只有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才利于高素质的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才利于服务国家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和实业及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从学校的视角来看,高中可能会出于升学率的考虑,引导学生集中学习某些学科,而形成“偏教”现象。从考试策略的角度来看,考生大多不放过任何一次考试机会,从而形成恶性考试竞争,以达到减少其他考生录取机会的目的。然而,必须看到的是,仅通过考试系统自身的改革很难达到除弊之效,这些问题或困境需要教育、社会乃至文化等系统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得到有效化解。

三、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意图与趋向

新高考关于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有很多良善意图。其一,高考文理不分,明确增强了基础教育对学生知识、思维、方法的奠基性作用,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可能。其二,增加考试次数,外语及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一年两考,能有效消除“一考定终身”及“偶然因素”的消极影响。其三,自主招生调整到高考之后举行,减少了对中学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其四,“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有利于改变“应试教育”传统,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其五,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利于对人才按兴趣、特长分流培养,激发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提高人才整体培养效率。

目前的高考评价体系总体上是符合国情、教情的。高考一直发挥着把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枢纽作用,中国这么多年的高速度、高水平发展,不能说不是得益于高考这个较为科学、公平及权威的人才选拔制度。笔者认为,凡是能把适当的学生选拔到适当的科系或专业,使之得到适性发展的选拔方式,就是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事实上,从国内外高校招生制度的实践与经验来看,特定的高校招生制度与高效的招生效益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换言之,不同的选拔制度也可能产生相同的选拔效能。

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高考内容与形式的纵深改革可能会出现如下趋向。一是高考内容综合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将会成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重要性及在高水平大学招生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且考试内容会通过命题的调整与设计,增强知识考查的基础性与交叉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高考命题集中化,旨在提高高考命题质量,除保留少数发达省市继续实行探索性分省命题外,大多数省市将回归集中化命题,当然集中化不等于统一化。三是高考考查素养核心化,多元评价的测评点与观测点将更多地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展开。四是高校招生标准个性化,随着分类考试的推动和“双一流”建设的拉动,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必将出现个性化招生考核方案,高校的招生方式也将进入差异化时代。[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转型与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研究(CAA140117)”资助。]

李木洲,湖北广水人,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湖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学业考试人才
艰苦的学业
人才云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