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华俊红
浅析吴地童谣、童戏园本课程实施策略
文 华俊红
在课程实施中,我园通过组建团队,建构童谣、童戏课程序列化园本课程;创设环境,落实吴地童谣童戏课程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搭建平台,提供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研究展示舞台等策略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
吴地童谣、童戏;幼儿园;园本课程
吴地童谣作为吴地民间文化的一种样式,是以吴方言为母语创作的儿童歌谣,它是吴地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带有浓厚的吴地风情。据对我园目前在园幼儿的不完全统计,本地幼童中能持吴地方言熟练交流的孩子不足30%。因此以吴文化中的童谣、童戏为资源,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为切入点构建特色园本课程,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积极意义,能实现传统优秀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在吴地童谣、童戏园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我园成立了专家、教师、家长、社区志愿者组建的课程开发实施小组。一是我们邀请吴文化研究专家、课程建设专家在园本课程框架的建构、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评价的实施等方面给予科学引领;二是我们充分利用70%的本地居民家长和社区志愿者资源,特别是幼儿爷爷奶奶的资源,组建“吴地童谣童戏爷爷奶奶帮帮团”;三是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在童谣、童戏搜集、整理、创编和童谣童戏课程实施策略等方面强化研究。实现课程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建构适合当下幼儿需要的课程。
依托课程审议技术,我们将搜集整理的吴地童谣童戏按时令变化、难易程度、与幼儿生活的关联度、对幼儿技能发展要求等方面有序罗列,主要对照《指南》健康、语言、社会各领域的年龄段要求,科学、合理编排吴地童谣童戏课程序列。
吴地童谣、童戏是以口耳相传得以传承的。但是口耳相传一方面有利于传播,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童谣、童戏在传播途径中走样。同时,考虑到本园教师不少来自非吴方言区,如何让全园教职员工和孩子都能说地道的吴地童谣、童戏?我们采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创建了童谣、童戏资源库,将童谣、童戏录音,拍摄成影音资料,同时制成幼儿喜闻乐见的“图夹文”文本。
在楼梯墙面上布置童谣图片,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童谣的氛围;午间校园广播播放童谣音乐,使童谣文化不断地深入孩子的内心;在“茶吧”“太湖人家”等特色活动专用室中结合童谣活动,让吴侬软语环绕在每个角落;将童戏玩法视频上传至校园网站,能让更多的家庭感受童谣、童戏带来的快乐。
在主题活动中,各年级将童谣、童戏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结合时令以及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相应游戏,如在大班“伯渎春色”主题中安排了童谣说唱《我哩个湿地公园》;在区域化学习中,将童谣童戏内容渗透在区角活动中,如在语言区、阅读区开展童谣创编;在廊道游戏中,将童谣童戏内容与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渗透,安排了吹鸡毛、飘糖纸、挑金箍棒等活动;在户外活动中,每周开展“吴地童戏日”活动,孩子们在这一天,或手执铁环滚一滚,或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玩斗鸡游戏,或骑着竹马你追我赶……
孩子们在一日活动中感受着童谣童戏的快乐。一年一度的“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才艺节和体育节则为孩子们提供了童谣传唱和童戏竞赛的成功体验。
每年阳春三月的“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才艺节,是一次展现在吴文化濡染中成长的小朋友特别才艺的盛会,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孩子们在创作与展示中,充分展露了才艺和创意,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其中每年的童谣传唱专场活动,或开展班级童谣传唱,或开展亲子念唱童谣,或开展教师、家长创编新童谣及传唱活动,或请爷爷奶奶教我念童谣……在这过程中,不但孩子们体验了童谣传唱的乐趣,也进一步加强了家园共育,同时使流动人口子女更快地融入本地生活。
金秋十月的“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体育节是泰幼构建吴文化特色教育园所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吴地童戏也是每年体育节的保留内容之一。在体育节中各年级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并组织了有趣的体育项目,从组织幼儿有序地参加每一场个人赛及小组赛,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比赛项目,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不但发展了幼儿走、跑、跳、爬等个体运动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互助共进等集体主义精神,还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吴地民间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体验奋发拼搏、超越自我的乐趣,更能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
园本课程建设是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让我们的孩子在童谣、童戏传承中记住乡音,感悟乡情,领略乡韵,是吴地童谣童戏园本课程建设的意义所在。我们将继续坚守儿童立场,为每一位幼儿建构适合他们的课程,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