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祖洁
该不该教孩子“还手”
文 蒋祖洁
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会产生一个比较明显的错误,他们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例如,用成人欣赏音乐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们唱得好不好;用价格来衡量某个玩具好不好玩;用言行是否与大人一致来衡量孩子是否懂事等等。实际上,孩子们的世界和大人们的世界完全不同。成人的世界强调“利益”“竞争”,如果“受委屈”“挨欺负”而不还击,就是“懦弱”和“没出息”,因此必须立刻“狠狠还手”,捍卫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却没有这么复杂,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用成人的固化的逻辑去评判孩子们的行为。
儿童成长;自我保护;还击;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挨了小伙伴的打,你会不会鼓励他毫不犹豫地打回去?”现如今,孩子都是各个家庭的全部,是家里的宝贝,家长们从来不舍得“碰”孩子一下,更别说让别人打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都很纠结:不能先动手打人。但若被别人欺负了,该不该教孩子“还手”?孩子“还手”以后,就真的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吗?
中一班的苏苏是个乖巧、讨人喜欢的女孩子。这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坐在苏苏旁边的涵涵特别兴奋,一会儿拉拉苏苏的头发,一会儿捏捏苏苏的小耳垂,还弄皱了苏苏的折纸小寿桃……然而这些都没有逃过坐在旁边的苏苏妈妈的眼睛。苏苏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回想起前段时间,苏苏脸上还被涵涵挠破过,妈妈的心情更是难以平静。为了让苏苏不再继续受涵涵的“欺负”,苏苏妈妈给我们带班老师发短信,请求为女儿调换座位,并在班级QQ群里直接提问:“当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要不要教孩子还手?”没想到这一问题却引发了家长们的热烈讨论。有赞成,有反对,有的表示这只是孩子们的玩闹,有的表示会教导孩子还手打回去,给不懂事的坏孩子一个教训;还有的表示要看欺负的程度和后果,轻微的就不用太过较真……
班上的轩轩和浩浩为争抢一本书吵了起来,轩轩推了一把浩浩,浩浩委屈得大哭起来。闻声赶来的老师批评了轩轩,安抚了浩浩。本以为此事就此结束,小伙伴还能握手言和。但是老师观察发现,浩浩一上午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总是想找机会还手。可是,轩轩人高马大、身手灵活,瘦小的浩浩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每次不是浩浩还手失败,就是浩浩轻轻还手却招来轩轩更重的反击。本来是很小的矛盾,按理说很快就会忘了,但矛盾却从上午一直延续到了下午。老师一次次地为轩轩和浩浩解决矛盾,苦口婆心地跟浩浩强调:老师已经批评过轩轩了。但后来经过老师的了解,浩浩有些焦虑地说:“爸爸总是教我,挨打一定要还手的呀!”
后来经过了解,是浩浩的爸爸一直要求他要厉害一点,如果被别人弄疼了,一定要还手,但让爸爸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要求给了浩浩更多的心理负担。这种以牙还牙的方式,往往更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看到自家孩子被别人欺负,所有家长都会感到心疼。但是简单、粗暴的还手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更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处理这类问题时,家长还需从多角度来认识和思考。
首先,孩子之间的争执与矛盾与成人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因为孩子间几乎不涉及什么原则问题,矛盾来源往往都是爱玩的天性和无意的游戏,玩耍的成分要远多于恶意成分。
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即便产生了争执和矛盾,往往也只是插队,争夺玩具,或者是合作游戏时产生分歧等等,根本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矛盾。经过调解,两人很快就能把矛盾解决了,甚至很快又能重归于好。实际上,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往往更容易产生冲突。在孩子们的简单世界里,开心就笑,伤心就哭,今天玩得开开心心,明天就有了矛盾,或许后天又给忘得干干净净,比之前玩得还要好,这就是孩子们的处事规则。既然孩子的世界里规则是如此的随心,那么,有些家长嘱咐的“狠狠还手”就显得很不适宜。
在很多时候,家长眼里往往只有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需要保护,但常常忽视犯错的另一方其实也只是个需要家长保护的幼儿。其次,由于孩子的是非判别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无法有效区分欺负、无意、嬉戏。同时,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经常会用一个简单的“打”来代替“擦、碰、撩、撞”等,让家长觉得性质比较恶劣,并且是故意的,容易将此上升到原则问题,予以深究。
成人世界的规则是现实和功利的,自然不能用于解释儿童的世界,那么孩子们的世界的规则是怎样的呢?他们自己作为当事人是如何理解“受欺负”的呢?
在一次“娃娃家”的活动中,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了3张“邀请函”,让大家各自去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活动结束后,结果却有些出乎老师的意料,各方面并不十分突出的静静得到了最多的“邀请函”。为了弄清楚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老师请孩子们说说为什么都喜欢跟静静做朋友。孩子们的理由五花八门:“静静总是笑眯眯的,很友好。”“有次静静让我先玩了娃娃。”“上次我不小心挤到了静静,她都没生我的气。”
人之初,性本善。虽然孩子们年纪很小,只有四五岁,但也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静静看似退让、吃亏的行为,却让她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其实,孩子有着自己的公平原则,虽然有时被弄疼了,但知道“忍一忍还是好朋友”的道理。相反,家长常常过于心疼孩子,久久无法释怀,反而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其实,所有家长都应该学习用孩子的思维,学习“童眼看世界”,感悟他们的纯净可爱,理解他们的“真、善、美”。
很多时候,家长之所以教自己的孩子还手,主要还是担心孩子太小,不会正当防卫,从而使孩子受到伤害。但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幼小的孩子并不能判断什么情况下才能还手自卫。此外,“自我保护就要还手”的观念很容易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终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暴力型性格。最后,家长真的不要忽略和小看了孩子,他们完全能掌握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和小伙伴相互协商等。家长不用过于担心,这反而是孩子学习与历练的好机会,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高情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对自家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正确地自我保护。当孩子遇到交际问题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商量应对的办法,并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偶尔一次就别那么计较了,如果一直打你,就要想办法”“对方或许不是故意的,先原谅他一次吧”“可以大声叫妈妈或老师,只要是他不对,大家会帮助你的”。总之,根据具体情况,教给孩子具体的应对方法,告诉孩子不要斤斤计较,让孩子积累正确的交往经验。
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给孩子们最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应当让孩子们在交往的实践中充分运用我们教会的方法,久而久之,这些方法最终都会变成为他们自己的交际技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不记仇,不藏事,大大咧咧的孩子永远是最快乐的,也往往拥有更多的朋友。不必斤斤计较,也不必睚眦必报,一个懂得宽容对方的孩子,心理是健康和阳光的,用善意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快乐又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江苏省兴化市张郭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