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富
例谈“学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周庆富
本文着眼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具体课例为载体,阐释“学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总结其课程任务目标明确和课堂设计新颖的优点。同时,笔者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两大方面适应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
“学的课堂”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课堂小组活动的研究。在讲授《凡尔赛宫》这课时,笔者完全遵循了学校的要求,“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任务目标明确。《凡尔赛宫》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要求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把握的。可是文章较长,如果想在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都交给初一学生,那课堂极有可能就成了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学生必然学而无痕,学而少得。这时笔者就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教学,把“了解凡尔赛宫的特点以及它的地位和价值”作为认知目标,把“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作为技能目标,这样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统筹进这样的具体文本内容中,教学过程也就不会泛泛而谈,同时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第二,既新颖又有创新的课堂设计。笔者通过设计“记者”和“博物馆馆长”这两个身份进行一线贯穿的情境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古老辉煌的凡尔赛宫。课堂上学生围坐成六个小组,每组六个成员。每组成员民主协商选出“记者”和“馆长”,准备“漫游凡尔赛宫”情景问答,并把每个“记者”与“馆长”的问答对应小组分为一大组。这时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对每大组的问答设计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大组准备的内容要求侧重于说明方法介绍,第二大组要求着重说明对象特征的掌握,第三大组则要求从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入手。这样,学生能够按照明确的指令来完成教师的课堂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献计献策,在讨论中进行了思维的碰撞,这时每个小组的组长执笔,筛选内容,整合意见后落笔,再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起来挑战相对应的组,这样使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的课堂设计,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教师起到了较好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小组展示结果也显示,这样的课堂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达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然后,笔者再和学生一起结合每一组的书面表达水平及口头表达情况,评选出最优获胜小组,把得分累计到小组积分中,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整节课学生积极投入,充满了学习的热情,这就颠覆了常规思维所认为的说明文教学枯燥乏味的观点。这样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情境创设,既活跃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又触发了他们课堂创造的原动力;既能够传递渗透老师自身的感情,又能使审美主体——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浓烈的教学氛围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课堂的认同感知与小组活动高度和谐,学生的感性经验以及联想活动就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升华。
从始至终,课堂是学生的,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笔者进行情境化的问题设计,且放手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充分,这样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课堂也有了扎实有效“说”与“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这种“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载体”的课堂,也许不能使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此以往,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这样“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载体”的课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小组成员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之间的矛盾是笔者目前最大的困惑。当然,这还需要笔者积极探索,并不断实践,争取取得新课改下教学改革的成功。那么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更好地适应这场新课程改革。
第一,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鲁迅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中说:“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首先要发生变更,接受新课改的理念,摒弃那些陈旧老套的“满堂灌”的思想陋习,吸纳进“课堂以学生为主”的先进思维。因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所以课堂改革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第二,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1.深化语文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密度和高度。
语文涉及的范围多而广,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储备量的不断扩大,曾经的记忆在我们脑海中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而且随着语文学科内各种新的学术观念的出现,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要求语文老师进一步训练自己的内功和外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和发展新的基础知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见,教师无论教龄多少,资历多深,都要纳新吐故、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
2.博采众家之长,撰写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
教师广泛汲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事迹的精髓之后,可以多练笔,一句批注,一段心得,一些感悟……既能深刻地领悟所读文章,也可锻炼文笔,又为指导学生动笔提供依据。叶圣陶说:“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以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3.求实求用,在虚心学习、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切学习只有经过教师个人的消化、吸收,方能变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新知,才能对学生“授之以渔”。但如果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学术观点或理念,不仅使新课改的步伐难以前行,而且如同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但没起到新课改预期的效果,还会破坏原有的教学机制和成果。由此可见,学新知识要统筹兼顾、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使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改的路上才能越走越远。
笔者认为,符合这些条件的课堂和思维,体现了课改理念,引领了教学风尚。这样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一线教师只有迎难而上,只争朝夕,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和改进,才能成为一名新课改下优秀的语文教师。
(作者为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