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涛
从问题出发教语文
■汤涛
本学期第一周,我布置了一篇周记,题目是“小传”,要求是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500字左右。周一收上来一看,简直让我“目不忍视”。问题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旨不明。一个孩子写的是自己的表哥,整个文章从头至尾就写了表哥在大街上与人吵架的事情。2.严重偏题。有60%的孩子写的是自己与主人公之间的友谊,而主人公在悄然之间已被偷换成了自己。3.事例太少。只是选择了一件事,为了凑字数,重复啰唆。4.形象单一。写人物没有写出性格的多样性,无法体现“小传”的特点。5.词汇贫乏。语言干瘪,词不达意,缺少生活气息。
看到这样的作文我的确是火冒三丈,但冷静下来一思考,这些学生的问题不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吗?
我再次认真地阅读学生的作文,仔细寻找学生共性的问题,然后结合写作知识和文体知识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1.缺乏用中心统领全文的意识,所以也就不知道该选什么材料来写。2.不知道怎样围绕中心来写,也不知道围绕中心可以选择几件事来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缺乏选材的意识。3.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写,才能将文章写得生动传神。
面对这些学生作文的通病,我仔细研究了本学期的课文,结果欣喜地发现,马上要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与本次周记的写作要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正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教材。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将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尝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课前,我让学生写出自己写周记时的困惑,并及时做了概括。上课时,我首先在投影上放出了孩子们的3个问题:1.老师,我写的是我的一个同学,可是他身上有很多事,我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好?(实质是如何确立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材的问题。)2.老师,我想到写什么了,可是我只用几句话就写完了,写不够500字,愁死人了。(实质是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的问题。)3.老师,我觉得小传应该是带点调侃式的,可是我写得一本正经,总觉得别扭啊!(实质是如何根据文体特点来写作的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能够比较敏锐地掌握到问题的实质,但是如何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上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关键。问题驱动教学法,就其本质是对学生发问的潜意识的再次塑造。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情境,从而使其受到好奇心的影响而自觉走入问题中来,就其特点和实施的要求来说,就是以情境促发问,以发问带情境,提出问题是主体,解决问题是目标。
于是,我请孩子们自己阅读《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分成小组讨论,然后来答“记者问”,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有孩子举手说:“我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身上会有许多事发生,我们要选择有意思的,《我们家的男子汉》里选的就全是有意思的。”显然这个孩子对选材的把握只看到了表面。我故意追问道:“是吗?我看你们写得也有趣啊!一会儿和同学捉鱼,一会儿帮奶奶种花,不比王安忆写的内容少啊!”我的问题一出,立刻有一个作文基础比较好的孩子站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题目是写男子汉的,作者写的内容都是能反映这个中心的,写的全是这个小孩子怎样成长为男子汉的事情。”我立刻追问大家:“其实我们在叙写这些事情之前,必须要做一项工作,你们觉得这项工作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确立主题。”我暗自得意,让孩子们明白在写作中首先要确立中心的目标达到了,写作的中心意识增强了。
接下来我就请孩子们自己归纳了文章所写的几件事情。我发现有一个孩子归纳得特别快,就请他来说一说自己的诀窍。结果他的回答,又让我找到了课堂的另一个极好的生长点。他得意地说,他发现了这篇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小标题,写了哪些事只需要将小标题扩写就可以了。大家都纷纷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那你们能不能在自己的周记中也学习运用小标题呢?”我又进一步追问。“能!”学生们信心满满地说。我看大家兴致来了,又故意问:“是不是有了小标题,就是找到了灵丹妙药呢?标题的顺序有讲究吗?”这下孩子们懵了。的确,初一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有小标题的课文,怎样运用到作文中,对他们来说还有难度。课堂安静下来,我将5个小标题列在黑板上:“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孩子们开始分组讨论。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小标题除了能够将每一部分的内容高度概括外,还有着自身的逻辑关系,作者是按照人物成长的顺序来安排小标题的。由此,我提醒孩子们在本次周记里使用小标题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杂乱无章地随意编排,更为重要的是在构思一篇作文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序。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同学甲说要用比喻的修辞,他分析了“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这句话,大家都很赞成。想到周记里有很多孩子用的比喻不恰当,我于是问:“如果写的是爷爷,年纪大了,爸爸搀着他的手过马路,能用这个比喻吗?”结果是哄堂大笑。我问身边的一个学生,他很郑重地对大家说:“比喻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内容丰富,但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我带着笑容称赞了他。
接着,孩子们又从寻找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阅读课文,寻找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的精彩之处。如评析了这样一段:“他脸色有点儿紧张……我有点儿后悔起来。”一位女同学兴奋地说:“我小时候也和他一样干过类似的事呢!”我听了,笑着对大家说:“可见大作家也不过如此,她只是将我们的凡人凡事用自己的笔写出来,我们为什么写不出来呢?”立刻有孩子大声说:“想不到!”还有同学大呼:“懒!”我趁机对大家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写的内容,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和感悟,这是我们写作中的法宝。”在课堂结束前,有一个孩子大声嚷道:“还有第三个问题呢?”其实,此次周记还有一个重要的文体特点就是语言的幽默风趣,这可不是一日之功。我特别给孩子们留了一个任务,请他们课后去读一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感受一下幽默语言的魅力。
双休日周记修改的作业收上来了,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的确,修改的作文已有很大进步,孩子们都在竭力地模仿《我们家的男子汉》的写法。粗看之下,写得也算不错了,但如果再仔细推敲,习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选材与中心脱节,以及标题安排上的问题。可见,我在问题驱动环节设置的合理性和深度还不够,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于是,我构想并安排了下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篇周记里颇具代表性的习作,来让孩子们自己去评。然后,由他们自己提出修改意见,当堂就请每个同学修改这篇文章。最后,在里面找出大家公认最好的文章和最初的习作来比较,从而让每个孩子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作文的乐趣。这样,通过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去驱动课堂教学的新进程,就实现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侯红宝名师工作室成员,现任教于句容市第二中学)
领衔人点评:
披“语”入“文”、以“语”载“文”的语文教学,是以问题教学为策略的教学。汤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动态生成了“以读悟写、以读促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读写知识、经验能力的共生共长。同时,在这个“悟”与“促”的活动中,汤老师还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名家的写作语言,以及训练其语文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