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走进《骆驼祥子》
■张慧
名著导读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教师既要面对高深繁难、包罗万象的学习客体,又要面对理解力有限的学习个体。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和谐对接?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心里,提高学生广泛阅读的实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名著导读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视界,以学生的学力水平、学习需要、情感需求和发展诉求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致选材,导出兴趣,读出精彩”的经验。下面以《骆驼祥子》的导读为例具体论述。
名著导读,贵在“导”。“导”,就是“引导”“指导”。要指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初中生大都对形象的东西感兴趣。生动的视频、电影、电视剧片段,会提高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笔者教《骆驼祥子》,先播放了一段一分钟左右的祥子拉车的电影片段进行导入,接着继续播放一段由张丰毅和斯琴高娃主演的同名电影片段。视频播放完了,笔者在PPT上放出事先整理出来的该片段的台词,并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精彩导读一:
祥子:小姑娘,车份。
虎妞:瞧你这旱鸭子,都淋出水来了!
虎妞:呵,瞧瞧……
祥子:今天买卖不赖,车没闲着!
虎妞:车没闲着,人可受得了啊?!嗯!(递水喝)
祥子:哎——
虎妞:你要是这么玩命,吐了血可是你自己的事!
祥子:不玩命?几时才能买辆车啊!
虎妞:你呀,买车也得悠着点啊!当你是铁打的啊?!
祥子:就这么着,还得两年!
学生读完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大家形成了以下认识:祥子拼命拉车挣钱,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需要奋斗两年才能攒足钱。这就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笔者接着抛出问题:为了谋求生路,祥子来到了北京,他的主要谋生途径是拉车。为什么小说的题目是“骆驼祥子”而不是“车夫祥子”?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角度不一。至此,学生们的阅读欲望被激发,他们都想到书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与作者相同。
名著导读,既贵在“导”,又贵在“读”。老舍先生说:“《祥子》可以朗读,它的语言是活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思想,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出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态度,同时告诉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感受到生动的人物形象,传神、流畅、通俗的语言和富于魅力的老北京风情。
笔者选择了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段让学生尝试朗读:
精彩导读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感染了全班。笔者让这个学生再重读祥子说的话,学生读的声音还是很大。笔者遂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祥子说这句话时的心态是在乞求,并让学生再读。果然,学生把声音压得很低,而且语速也变得稍微慢了些。笔者问全班学生从该同学的朗读中听出了怎样的情感?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体会,有的说是低声下气的无奈和乞求,有的说理亏、怕挨骂等等。
笔者又请另一位学生读坐车人的话。这次,笔者没有引导,而是让学生们一起来探讨这句话该怎么读。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盛气凌人,和刚才的读法形成对比;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出大吼的声音,读出坐车人的愤怒;还有的同学认为,坐车人把自己的愤怒、反感和抱怨都掺杂在这一脚上了,应该先使劲跺一脚再读。
然后,笔者让全班同学试着朗读,在对比中,激发了大家对祥子的同情,对坐车人的憎恨。
笔者接着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祥子前后产生这样大的变化?”“祥子最终会有怎样的结局?”等问题,并告诉他们原著里有答案,使学生愿意捧起《骆驼祥子》这本书,走进老舍的文学殿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名著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所喜爱的,而依据一定的载体让学生来猜想情节是学生所乐见的,他们会凭着自己的独特思维去想象故事的发展。
22岁的祥子,父母双亡,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挣命攒钱,整整三年,才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竟被宪兵抢走,理想横遭破灭。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丢车之后”,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探求祥子命运的欲望和写作热情。学生的猜想续写可谓五花八门,但富有创造性。有的说祥子另外去找了份差事,有的说祥子买了彩票中了大奖,有的说祥子回老家生活,有的说祥子娶了富二代成了阔佬,有的说他不服输继续拉车攒钱买车,有的说他被宪兵抓去,最后也当了兵……笔者相信,他们都在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在极其轻松的环境和思维非常活跃的状态下完成的。
钱理群先生认为“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即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这次导读课引起笔者深度思考,我认为导读课的设计,应该更注重参与性、互动性,关注学生个性,允许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唤醒学生想象。我们应始终牢记,课外阅读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它的乐趣,即“阅读”=“悦读”,阅读才能从课内走向课外。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