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志峰
教学案例
《柳叶儿》教学案例
■缪志峰
(课前,师板书课题、作者;上课铃响,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学孟的一篇散文(师手指板书)。
(生齐读课题——“柳叶儿”。)
师:假如我们把这里的“儿”字去掉,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柳叶”。)
师: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从“柳叶儿”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柳叶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切,他们就像是好朋友一样。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句子,直接看出作者和柳叶儿的关系非常亲切呢?
生:“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师:好,你请坐。找得很准确,读得也很好。这一段文字是在“我”见到柳叶儿之后,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的对柳叶儿的一种亲切之感。除了开头的这一段文字以外,这篇文章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文字呢?
生:“多亏了那些树叶……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师:这是文章的结尾部分,表现了作者对柳叶儿的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对柳叶儿的爱和赞美。
师:除了赞美以外,还有怎样的情感?
生:感激之情。
师:作者赞美柳叶儿、感激柳叶儿。这样看来,文章开头部分写的是作者见到柳叶儿,文章结尾部分写的是作者赞美柳叶儿。
(师板书:见、赞。)
师:同学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文章的中间部分写的是什么呢?
生:写的是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
(师板书:抢、吃。)
师:这样看来,柳叶儿在这篇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生:柳叶儿是线索。
师:作者感激柳叶儿,因为“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柳叶儿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救过我的命呢?
生:那个时候没东西吃,闹饥荒,就在那个时候柳叶儿救过他的命。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段话。如果把这一段话改动一下,同学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原文】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
【改文】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前一年的干地瓜秧、榆树皮都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
生:这样改动不行,原文中用了好多个“吃光了”,说明了那时候闹饥荒;假如没有这么多个“吃光了”,就显得太单调了。
师:还有哪位同学也来说说看?
生:原文中这么多“吃光了”,突出了当时饥荒的严重,而改过之后就不能给人这样的感受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从这三个“吃光了”可以看出,可以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人们再也找不到什么吃食了。同学们,我们来想想看,这个时候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生:焦虑、无奈、绝望。
师:老师还要教给大家一点,原文中运用的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人们当时的这种焦虑、无奈和绝望的心情。
师:下面我们来把原文的这一句话一起读一读,同学们要注意体会当时人们的心理。
(生齐读。师出示图片:挖野菜、剥榆树皮。)
师:地里的野菜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中间少了一样?
生:还有“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干地瓜秧是什么啊?
(生摇头。)
师:同学们大多是大丰人,老师用你们大丰的方言告诉大家,干地瓜秧就是晒干了的“饭芋藤”。
(学生们会心地笑。)
师:我们接着看图片,大家又开始抢树叶儿了。
(出示图片:抢树叶儿。)
师:树叶儿吃光了,人们又开始吃一种泥土,叫作观音土。这种泥土吃下去虽然可以缓解饥饿的感觉,但它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排泄。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因为吃了观音土,他的肚子胀得特别大。
(出示图片:观音土,吃观音土的小男孩。)
师:看过这些图片,我们再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起读一读,同学们要注意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生齐读课文。)
师:我感觉到同学们的语气明显变得沉重了。同学们,我们刚才读到文章中的“那一年我八岁”,这里的“那一年”指的是哪一年呢?
(板书:我八岁。)
师:告诉大家,作者宋学孟出生于1953年,同学们算算看。
生:那一年指的是1960年或者是1961年。
师:这是一段非常苦难的岁月。什么东西都吃光了,人们甚至连不怎么好吃的柳叶儿也开始抢了。下面请同学们浏览一下文中写“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这部分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给你感触最深的文字,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
师: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了字里行间,下面请四个同学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好,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我对第11小节的一段话感触比较深,“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说明当时“我”很馋,正在闹饥荒,想要吃到肉对“我”来说肯定是个奢望。
师:此时作者在哪里?
生:作者爬在高高的柳树枝上。
师:作者爬在高高的柳树枝上,看到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升起,可是因为他腹中饥饿难忍,眼前的这轮红日就已经不是红日了。我们前面学过一篇文言文《幼时记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们能不能用这里的情境仿写一句话?
生:心之所向,则鲜红鲜红果然肉也。
(学生会心地笑。)
……
师:我有两个问题想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在校园里走的时候,也想摘一片柳叶儿,我发现我随手就可以摘到,可是文中写要爬到很高的树上才能摘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低处的柳叶儿已经被大人们抢光了,低处已经没有柳叶儿了,只能到高处去抢。
师:第二个问题,我们看到文中的“我”只有八岁,这一家人为什么让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孩子爬那么高的树去抢柳叶儿呢?
生: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文章的第8小节“我的淘气……鞋飞出去……”
师:哦,还有同学要接着读,好吧,你来读。
生:“猴一样……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师:你为什么想接着上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完?
生:因为这整个一段都是在写“我”爬树本领高超,只读前面一段不完整。
师:后面的一部分有“底下人”和“家里人”啊?
生:这是从侧面来表现“我”爬树爬得非常高,爬树的本领非常高超。
师:这样看来,“我”和三叔去抢柳叶儿,起得非常的早,走了很远的路,而且天气非常的冷,肚子非常饿。我们吃尽了苦,抢回来的柳叶儿是怎样吃的呢?
生:“柳枝儿抱回家来……满心里香得不行。”
师:这是奶奶制作柳叶儿的过程,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部分读一读,注意体会奶奶制作的柳叶儿味道怎样?
(学生读课文。)
师:我有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文中说“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几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吃到一个豆儿,满嘴里香得不行”。
生:这里说明菜糊糊粥不怎么好吃,而同时吃到一颗豆儿,内心里有一种惊喜,他说的不仅仅是嘴里的一种感觉,更是内心的一种感觉。
生:作者想说的是柳叶儿菜糊糊粥并不怎么好吃,当他吃到菜糊糊粥的时候,内心里是一种苦涩,而吃到这个豆儿的时候,内心里是一种乐,这里实际上是一种苦中作乐。
师: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柳叶儿是很难吃的。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一小节里有哪些字是比较难写的,请你们把这一段文字浏览一遍,把比较难写的字做上记号。
(学生浏览课文。)
师:请两个同学上来,把你们认为难写的字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捋,攥。)
师:这两个字怎么读?
生:luō,zuàn。
(师拿出准备的柳枝,请两位同学分别演示捋柳叶和攥柳叶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为了把柳叶儿里面苦涩的水分给挤出来。
师:奶奶处理柳叶儿的过程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柳叶儿肯定很难吃。
师:好,关于怎么吃柳叶儿,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呢?
生:还有“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
师:从下面“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一句话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他很饿,所以拼了命地吃,还可以看出他很瘦,肚子上没有肉,只要吃一点点东西就会把肚皮撑得鼓鼓的。
师:我发现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篇文章在字里行间传达给我们生活的丝丝苦涩,然而文中作者又说“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时候“我”还年幼,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还不知道家中的困难。
师:年少无知。
生:因为全家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我”享有家中的一种特权。
师:可以吃饱。
生:这里有长辈对他的关爱,我觉得这是让他最快乐的。
师:家人疼爱。
生:因为“我”为这个家庭立下了汗马功劳。
(生笑。)
师:立下了汗马功劳,说得不错,就算有一点小小的错误,也没事儿。
生:他喜欢爬树,而家里每天都需要柳叶儿,他就可以每天都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师:可以让他去逞能。
师:这篇文章中除了我们刚才读到的以外,作者是否还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生:“我想告诉人们……它能够让你活下去。”作者想告诉人们他对柳叶儿的赞美和感激。
生:作者还想告诉人们,在苦难之中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心中要永远充满着希望,勇敢克服困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太阳出来了……像要把人化了进去”,这句话写“我”和三叔要去抢柳叶儿吃,不吃就活不下去,这是一种苦难;而太阳新生代表的是一种希望,苦难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就有了信心和坚定的意志活下去。
师:你的表达太精彩了,我觉得你用智慧的火花点燃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的生命之火。是啊,其实作者还想告诉我们,在这样困难的岁月里,人们要想活下来,不仅仅需要食物,还需要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板书:活下来,乐观,坚韧。)
师:“柳”,“留”也。《柳叶儿》一文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我”对柳叶儿充满了感激之情。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情感,把文章的标题再轻声地读三遍,读出那种乐观、坚韧以及对柳叶儿的感激。
生(齐):柳叶儿、柳叶儿、柳叶儿……
师:下课!
(本课获得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执教者为江苏省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李凤工作室成员,南通市东方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