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基础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任务

2017-02-25 18:44沈健
江苏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沈健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06-04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重心,以加大投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保障,努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贯彻五大理念,突出六个重点。

一、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底线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努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新型关系,不断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把人民满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落实五大理念,就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调动各方教育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力。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等多重关系,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区域、城乡教育相协调,基础教育内外部横向沟通、纵向衔接。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加快完善绿色指标体系,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纳入教育标准,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区域联动、城乡一体、校校协同、科教结合,深化与社会联系互动,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出中国特色、江苏特点、世界水平的基础教育。更加关注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三、突出六个重点,就是扩资源、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抓改革、强保障

第一,扩资源。根据城镇化发展、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实际,科学预测区域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确保充足的教育供给。学前教育方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每1~1.5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1所幼儿园。重点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完善幼儿园园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每一所农村幼儿园都达到办园标准。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擴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探索建立服务区制度,逐步实现就近入园。义务教育方面,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推行“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对生源增加较多、随迁子女较多的地方,在扩展中小学建设用地、调剂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其扩充教育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扩充教育资源或学校建设的主要矛盾往往不是资金问题,用地指标、教师编制成为其制约瓶颈。针对用地指标限制,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并严格实施,不随意变更。针对教师补充问题,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采用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不断缩小编内编外教师待遇差距,逐步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第二,促公平。切实落实教育公平基本教育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教育差距,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乡镇以下幼儿园(办园点)条件。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二是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基础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薄弱地区、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提高教育支援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三是缩小校际差距。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严格控制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建立办学标准监测制度,到2020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以集团化办学、举办分校、委托管理、建立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四是缩小群体差距。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服务,实现特殊教育“零拒绝”和“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将常住人口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加大对生源流入较多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原则,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帮扶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在保证资助覆盖面的同时逐步提高资助标准。

第三,调结构。强化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一是完善教育供给结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群体教育需求,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特点、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契合社会需要的多样化教育供给机制。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促进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意见,促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选择。二是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源状况,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中小学、幼儿园。在规划学校布局时,要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对接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处理好资源使用效益与方便学生上学之间的关系,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办园点),避免学生家庭和学校距离过远的现象,妥善解决学生租住学校周边房屋、家长陪读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家庭教育支出增加问题。三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针对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实行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订单式培养,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引导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到农村支教、走教。针对城乡教师结构性差异问题,深入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建立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职称评聘办法,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总体平衡。针对部分学段的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继续开展男幼儿教师免费培养工作,采取特殊政策加大男教师培养力度。

第四,提质量。坚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一是持续扩大优质资源。构建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到2020年,优质幼儿园占比达90%以上,县域内农村和城镇、公办园和民办园的优质比例大体相当。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以师资均衡破解择校难题,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聘校用”,促进县域义务教育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坚持适度规模办学,加强优质高中建设,到2020年,所有普通高中均达到省优质标准,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普通高中。围绕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个性差异,努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强化“以文化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文化育人功能。三是加快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江苏省情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以推进科学保教为导向,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指导服务机制;以推进优质均衡为目标,进一步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实施新方案、执行新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方向,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质量监测。

第五,抓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一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参与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的作用;完善市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设区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逐步由设区市统一举办管理。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营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激励创新的教学环境。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和拓展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加快形成科研兴教、科学学习、科技推动的江苏基础教育新常态。注重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制度。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未来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和实现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打造泛在化学习环境,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支撑的多终端、自主性、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模式。三是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突破单一依靠考试、分数进行评价的传统方式,探索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推动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成人成才。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调整优化中考科目和时间安排,探索部分科目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行普通高校基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规范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鼓励中小学以姊妹校等形式与国外中小学结对并开展师生交流,依托孔子课堂、中小学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开展友好交往,鼓励幼儿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幼教理念和方法。健全中小学教师参加境外培训进修制度,逐步扩大研修规模。

第六,强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在法治化轨道有序发展。一是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鼓励和支持各设区市在普通高中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全面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要求。加快建立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底实现省、市、县(市、区)教育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得到有效落实。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家长、社区参与和监督学校事务。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行政干部和广大教师学生的法治观念与法律素养。二是强化经费保障。落实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主体责任,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逐步把教职工工资福利、园舍建设维修经费等核心办园成本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按公办园同等标准安排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强义务教育经费可携带性。完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财力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适时提高普通高中学费标准。三是强化师资保障。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根据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师范生培养规模和结构,扩大面向在职教师的研究生教育规模,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和保育员、保健员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不断提高公办园在编教师比例。到2020年,实现每所公办幼儿园至少有一位男教师的目标。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和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把好教师“入口关”。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实施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造就教育教学名家。健全教师考核激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探索建立教师荣誉制度,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教书育人、建功立业。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