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红
摘 要:追求幸福是教育应有的题旨,让学生幸福地成长应该成为学校教育自觉的追求。教师只有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快乐,给学生应有的尊重,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才不是空谈。
关键词:幸福教育;实施策略;尊重;人际关系;校园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77-02
幸福是人生的目標,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幸福不能凭空想象,不是空中楼阁。幸福要有一定的基础,物质保障、身心健康、心灵自由,有自己倾心的事业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着力于受教育者人生目标的实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才能实现幸福教育的本意。
一、从学习中感受快乐,幸福教育才会有根基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校园生活的最主要内容,因此如果一个学生为学校中的学习生活感到痛苦,那么所有关于幸福教育的开展都可能是残缺不全的。而学校最主要的场所是课堂,只有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地方,幸福教育才会有根基。学习本身是一种强迫性的智力劳动,它的乐趣怎么产生呢?有学习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走进学习的状态里,再从学习的状态里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乐趣。让学习者走入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把课上得有趣。朱熹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国早期有关学习的专著《学记》对没有情趣的学习带来的弊端也有深刻的见解:“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我国历代对教学趣味都有相类似的观点,陶行知也认为:“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因此,教师如果不能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势必常常生活得痛苦,很难让幸福教育落到实处。即使到了学习的高层次,仍然离不了兴趣的引导。陶行知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从学习中走出来,是指学习者应该从学习中学有所得。在学校生活中,学生能否从学习中感受到成功也是决定是否有幸福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因此,将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是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所在。
在论述让学生取得成功这件事上,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看法:“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的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些论述都提到了成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盖兹也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能力。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习充满信心,才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有兴趣相伴,也就是有幸福相伴。
二、给学生应有的尊重,过有尊严的校园生活,幸福才不是空谈
人的尊严感,是幸福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要求学校的工作都要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服务。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主体,每个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尊重带来愉快的心灵感受,幸福感才不是缘木求鱼。尊重学生,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个性就应该承认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个性,要根据这个事实来施加不同的教育。“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是“以吾人受教儿童”,即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不是学生服从于教师,而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然而,教师往往会在不自觉中剥夺学生的个性生存空间。因此,开展幸福教育,教师应该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有鲜活个性的成长体。尊重个性不仅关系到学校实施幸福教育的实效,也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把顺学生个性而教当作极其重要的法则。教师要适性而为,因材施教,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教育首先应是一种保护。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尊重就是要避免伤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基兰德的一次调查表明:经常遭受心灵施暴的孩子,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比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更为低下。于是他得出“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的结论。
在学校生活中,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表现的核心要素,因此对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态度,是考察一个老师是否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标准。教育者人道主义的使命就在于让学习最差的学生感受到成绩带来的欢乐。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人道主义者,面对心灵容易受到伤害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学生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尊重充满感情的校园里,才能有真正的心灵安全感,才能有幸福感。
三、开展幸福教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
学校是社会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没有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存在,当教育不存在了,幸福教育更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有一段难忘的小学教师的经历,他回忆说:“在小学任教时,每校学生都在百人左右,师生相聚,同事如兄弟,师生如家人。每天住在学校,吃在学校,工作在学校,团体如家庭,职业即人生。学校就像堂屋,故在小学任教,总觉心安。”在这种师生关系如此和谐的校园中,学生和老师都是幸福的。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是幸福的前提,应该是老师要觉得从事教育是幸福的,觉得在一个校园里生活是幸福的。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创造出幸福的教育。而学生是未成年人,在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中,居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广大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播撒下幸福的种子。
四、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幸福的校园生活不能是单调的
人对自己的发展有多样的要求,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人的发展就存在天然的缺陷,对幸福的感受就不能全面。校园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在以智育培养、知识传授为主的前提下,实行幸福教育还应该重视艺术教育、安全教育等,并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幸福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而最基础的基础,就是个体的健康。健康来自运动,运动在健壮人的体魄的同时,还调节、放松人的精神,因此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体育活动是不可少的。学校生活应该有艺术的氛围,美国艺术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认为:没有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为了使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教师、父母有责任提高他们的文学和艺术修养。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生活情趣,丰富人的心灵感受,而一个具备了高雅情趣的人,会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美好,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幸福。没有生命的保障,幸福教育就是零。从小进行必要的生命安全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安全意识,教授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患能力,也是实施幸福教育不可忽略的。开辟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也很重要,用实践活动补充校园生活的不足,既能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能从中延伸出多个感受幸福的触角。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以人为本,幸福教育才能得以开展。实施幸福教育,只有考虑到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以每个人的需要去决定教师施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手段,切切实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张毅.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J].教学与管理,2008(08).
[2]徐廷福.学生幸福的教育伦理内涵[J].教育导刊,2007(12).
[3]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