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渊源的多维解读

2017-02-25 18:39徐亮
理论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习近平

徐亮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出,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论,丰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既是对现时态的深邃洞见,又是对历时态的入微回溯,体现了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我们要从理论、文化、历史、现实、实践等维度进行全面探讨,深入解读,全面系统地领悟其价值意蕴。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渊源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2-0069-05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借鉴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治理经验与教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想,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昂首阔步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唯物史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2]23善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思想和方法养分,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活力的根本体现,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是凭空而来,它所面对的是在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中,如何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发展矛盾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对思想逻辑、历史逻辑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思维方式产生和形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的深刻诠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是对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完成好双重历史任务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习近平强调,“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琴。”[2]102这说的就是辩证法。“习近平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多样性统一观,注重一元主导性与发展多样性的统一。”[4]

二是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理论。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5]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学说的论述告诉我们,任何理论思维既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又是思维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历史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思维方式和完全不同的理论思维内容,如同科学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从理论思维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提炼出与时代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理论观点,才能不断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折的现实基础之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逻辑起点,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趋势深度融合为依据,实现了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6]它的产生和形成是由继续拓展中国道路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其目标、方式、途径作出的新概括新阐释。

三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维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7]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通过发展谋求人民幸福和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根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集体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包含着时代和实践的主题,展现着特定的时代精神与具体的实践品质。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历史的基本理论依据,群众路线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不接近群众,就会一事无成”,[8]因此,习近平在中央召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当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2]366

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2]155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上看待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上继承传统文化,从寻找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上发展传统文化,探索出了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大格局大气象。

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9]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华民族向来追求“平治天下”“天下太平”。这些理想追求,包含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对“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平等、公平、公正的向往。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如何正己、如何接物、如何为政、如何安民,历来是中华传统文化高度聚焦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古人于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不仅在理论层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体现规律性认识的治国智慧,而且在实践层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兴衰治乱、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儒、法、道等各家关于理想社会、法治和改革等问题的论述,诸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等,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智慧源泉。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梳理、重整,用马克思主义视野、方法、观点引领当代思想文化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有机结合,提出了兼具时代精神和传统渊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夯实中国人民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三是在对外交往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习近平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2]16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和平发展不仅是全球发展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必然要求。儒家仁爱精神“天下大同”、道家“无为、无争”、墨家“兼爱非攻”、老子“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庄子“齐物论”,都已经表明崇尚和平、注重敦亲睦邻、协和万邦的追求,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的运用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智慧中“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成就都可以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系列重要智慧,“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亚投行”与中国倡导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一脉相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既内在地蕴含了我国历史上良治善治的诸多智慧,又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呈现出对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对民族特性的尊重与承续。[2]160

三、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依据

习近平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一切正义事业胜利的逻辑。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进程。”[11]134一个善于总结和反思的民族必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科学总结和反思我国及其他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不断提出的科学结论。

一是汲取前苏联的历史教训。认真研究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的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来源。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但后来对外奉行大国沙文主义,与美国争霸,对内否定市场经济,实行单一的中央计划管理,党内缺乏民主,以党代政,脱离群众,贪污腐败,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最后导致苏联解体。当前,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或多或少类似的原因,导致体制不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正因为吸取了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焕发出活力。习近平自信地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2]

二是借鉴中共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指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11]133由于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经验,从 1957 年开始,我们党逐渐偏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具体国情,急功近利,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加以扩大化和绝对化,犯了“左”倾错误,特别是造成了1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的失误,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习近平强調,对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曲折,应着重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

三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理论新概括和实践新命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缺少对其他国家治理之路的审视,有必要梳理出反映当代政治文明发展进步成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习近平指出:“对待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要注意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但决不能离开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套。”[1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放眼世界,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吸取了一些国家因种种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甚至执政党自身垮台的深刻教训,因而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学习西方国家多元参与及合作共治理念,强调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体制;以人为本与标本兼治理念,注重改善民生,注重塑造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注重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依法治理与刚柔并济,强调依法进行社会治理,注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运用,注重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软性约束力量的作用;预防为先与动态治理,注重建立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建立健全社会监测体系与危机预警系统。习近平强调:“中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2]105

四、当代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现实指向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4]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建构,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趋势,往往会导致不同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因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加以面对、应对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始终坚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把握现实要求、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完全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和问题导向。

一是把握世界发展形势。习近平强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15]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新动力,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低潮,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世界经济管理架构重建,全球治理难度加大,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新兴大国,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先发现代化国家的扼制打压,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更容易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我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的崛起导致世界权力中心和大国间的主要矛盾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钓鱼岛争端标志着中国周边环境进入特殊过渡期,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的军事联盟体系,使中国周边环境的政治对抗性提高,运用自身经济实力推动和构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以经促政”战略效益递减。面对当前世界发展的复杂形势,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

二是立足当代中国国情。目前我国已经跃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就人均来说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凯恩斯曾言:“从长远看,真正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一旦失去正确的理念,经济政策就会迷失在无知、短视与利益的纠结之中。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转型缓慢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因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化解乏力,使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保、食药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较多。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引起了民众极大的愤慨。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判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紧密结合党情实际。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6]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真正的思想,都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都是立足于现实而产生的。当前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尤其是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作风等都存在不足之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更为紧迫。2015年底,党员人数将近8800万人,是1956年的9倍、1978年的25倍。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党的执政要求、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也是改革开放中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我们立下的军令状。针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发出的警告振聋发聩:“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五、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7]501因此,“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7]544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下,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关的任何实践都需要得到理论上的解释和观照,也需要得到思想上的指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源于成长中的实践历练,来源于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做出的合理解决,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也体现了深刻的实践关怀。

一是丰富的基层实践经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生成的基础在于他长期基层工作的实践。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西部贫困地区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从东部欠发达地方到沿海发达地区,习近平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全面熟悉了解中国社会、深刻把握中国现实,正确掌握科学处理矛盾问题的办法,起到很大的作用。习近平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梦想,他在长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復实践。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就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思想;倡导“四下基层”了解区情民情,共商脱贫之路;倡导“马上就办”精神,打造效能政府、加强作风建设;在《之江新语》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丰富的基层历练,培养了习近平同志战略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式,增加了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二是一心为民的百姓情怀。真挚情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发的、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时间中逐渐凝练形成的。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知青,与老乡们甘苦与共。这段经历对习近平人生影响极大。“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成长经历,使他明白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急人民之急,念人民之苦,从而培养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中央,他都以最大努力与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尽最大可能与普通群众保持亲密接触。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习近平在各个职位上,都注意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这使他有机会多层次接触群众、接触各种不同的群众,为涵养出浓郁的为民情怀提供了基础。在福州,习近平大力倡导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在实践中积淀的情感,日久升华凝成牢固的品质。

三是家教甚严的家庭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7]291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思想的变化。习近平出身于革命家庭,受到严格的家风熏陶。父亲习仲勋曾多次对习近平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习仲勋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习近平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他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