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
摘 要:内驱力是原动力,档案信息服务创新也是内驱力作用下的结果。目前,我国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力显得尤为不足,所以有必要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创新的内驱力做深入研究。本文从思维、资源、技术、人才这四个维度介绍了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内驱力,并提出了激发创新内驱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创新;内驱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排在首位。“创新”已然成为发展的一大动力,档案信息服务创新是迎合社会创新大环境的必要举措,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外驱力和内驱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公众诉求、新兴技术等外在驱动力可能会引发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爆发点,内驱力却让创新得以持续。内驱力是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关键,外驱力只有转化为内驱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国档案信息服务创新力不足,研究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原动力很有必要。
1 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背景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也有了创新型实践,如虚拟现实技术在网上展览中的应用等,虽总体而言创新成果并不突出,但已具备有利背景条件。
1.1 国家政策。从国家层面看,一方面,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创造了相对开放的信息环境。另一方面,国家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它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1]。
从档案领域看,档案部门正积极推进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一方面,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档案开放进程在不断推进,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成为可能,档案信息服务也有了现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身处国家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中,档案界无法置身事外。
1.2 社会环境。从国际环境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创新性的档案信息服务实践,对我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简称 NARA)在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和个性化利用的成功实践,也给我国的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施加了压力。
从行业环境看,图书馆和档案馆作为信息服务行业的两大代表,存在诸多相似,两者的社会地位却存在一定差异,公众对图书馆的认知和认可度远高于档案馆。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上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都借鉴自图书领域,实践中的滞后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档案馆一定程度上的质疑。
1.3 公众诉求。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不断发展,公众的诉求不断增多,尤其是信息共享的诉求。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其利用需求也与日俱增,档案开发成果落后及信息获取利用不便,让档案馆备受公众舆论的考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档案信息服务的相关活动必将走入公共领域。可见档案信息服务本身就是一项贴近社会公众的工作,公众诉求的激增会从外在激发该工作的创新。
从表1不难看出美国公众大多通过网络途径利用档案,这激发了其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公众对信息获取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信息获取途径无法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却因经营不善,收效甚微。
1.4 技术冲击。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西方国家进入了信息时代。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使信息革命跨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融合的新阶段进入了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界也不例外,电子文件也逐渐取代纸质文件成为档案信息的重要载体。电子文件的出现改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也为档案信息服务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Web2.0、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及发展,给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NARA早已将 Web2.0技术与其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并给其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成效。
2 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需要缺失在有机体内部所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与内驱力相对的就是外驱力,即影响主体心理力量的外部因素。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内驱力应包括思维、资源、技术、人才这四个维度:
2.1 思维驱动。创新的根源在于思维创新,思维先行。档案馆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其角色定位,决定组织文化理念。“守史”“重藏轻用”等保守的思维模式制约着档案馆的角色定位,限制其向创新之路迈进。大数据颠覆了档案馆管理、服务及业务理念,从经验驱动到循数管理,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3]。NARA秉持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理念,取得了独特性成果,如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商品化开发、个性化服务等。NARA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用户分类并提供个性服务。可见档案馆的思维模式将决定其对档案服务工作的理解及实践。如今,“互联网+”成为热词,其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六大特征和档案信息服务创新十分契合[4]。将“互联网+”思维和档案信息服务融合能带来颠覆性变革。
2.2 资源驱动。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数量庞大。2008年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共保存档案1.93亿卷,较上年增加1769万卷,增幅達 10%[5],2011年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已达3.3亿卷,到2020年,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将达到6亿多卷[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我国档案馆馆藏为53470.30万卷[7],即5亿多卷,以此增长速度,到2020年,各级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将远超6亿多卷。海量的档案资源将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丰富的素材。美国ERA于2009年12月已接收77TB的电子文件,此后平均每季度至少采集10TB,2011年3月已达108.2TB,2011年底达124TB[8]。随着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推进及资源整合的实现,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档案资源库。
档案馆的信息资源种类繁杂。数字化的纸质档案、电子文件、音频视频数据和用户利用数据、业务数据等数据资源分布在不同的系统中,格式、特征等形式多样,组织方式各异,而各馆之间更是差异明显。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价值度高。档案的本质决定了档案信息具备独特性,使其在信息领域占据了特有地位。资源本身的内在驱动是信息服务工作创新的原动力。
2.3 技术驱动。传统的档案服务工作技术含量较低,信息化时代却离不开技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尤甚。档案馆对技术的理解及采用关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实际效果。NARA将Web2.0技术成功运用到档案服务工作中,广受好评。档案馆的技术能力对信息服务也有直接影响,如大数据技术能实现档案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双向理想控制[9]。大数据、“互联网+”等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创新与转型,以顺应时代浪潮。档案界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讨论颇多,这些技术理念和技术本身的工具价值都会为档案工作带来助力。我国档案馆的技术水平与美国等差异显著,国内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失衡,因而档案信息服务的举措并不喜闻乐见,线上线下的服务成效也不如人意。在当前形势下,提升档案馆的技术力量,增强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技术驱动力很有必要。
2.4 人才驱动。“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0]。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驱动力,思维、资源、技术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可以说创新驱动本质上也是人才驱动。尽管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已趋于成熟,但教育模式单一,受制于这种培养模式,我国档案专业人才结构层次较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与多学科视野,致使档案人才的发展空间小,缺乏创新力,难以在实际工作中与社会公众产生共鸣。档案信息服务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单一垂直化教育背景下诞生的档案专业人才难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尤其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人们追寻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及工作待遇会让档案人才面临挫败感,同时也会削弱作为档案人的社会责任感。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才能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更多驱动力。
3 激发内驱力,促进档案信息资源信息服务
3.1 提升档案资源观。档案信息资源观是对档案资源及相关活动的认识与意识[11]。当今档案资源观的主流思想逐渐形成、 清晰起来: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和社会资源[12]。我们对档案的资源价值尚未形成普遍认同,甚至成了档案界人士的自我慰藉。提升档案资源观须形成整个社会关于档案资源价值的重叠共识。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知较少,档案馆应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让档案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大对档案的宣传力度。在档案资源观的指导下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协同合作,扩展服务主体,形成完备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另外,在档案资源价值的认知前提下,充分发掘档案的潜在价值,并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不断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增值。
3.2 增强档案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3]。档案文化自觉是指社会公众及档案职业群体对档案和档案工作文化属性的全面了解和理性认识,并能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档案文化创新建设的能力[14]。“官本位”思想长期渗透于档案观念中,使得档案里的国家权力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档案作为国家叙事系统的重要载体多为官方服务。档案文化自觉能让我们对档案文化有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档案馆对自身有更准确的角色定位。档案文化自觉是意识层面的觉醒,也是激发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内在动力,它能充分激发思维理念的革新。
3.3 调整现有教育模式。档案人才结构单一的根源在于我国现有教育模式,调整教育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驱动问题。21世纪英国档案教育界提出了多元化的档案教育理念,多元化的档案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英国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层次水平,还使得英国发展为欧洲档案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档案教育具有了更高的社会普及度。高等院校开展的文件与档案管理职业认证培训已成为英国十大职业资格认证之一[15]。国内档案学教育本硕博层次分明,这种垂直化体系下人才结构层次单一,虽有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缺乏全局化视野。国外未设置档案学本科,档案学教育往往来自不同专业甚至学历,其人才结构最初便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培养方案使我国和一些欧美国家在档案信息服务理念和方式上差异显著。我国学历教育雖已趋于成熟,但英国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优势明显,可从非学历教育着手丰富档案学教育形式,在学历教育上可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师队伍上融入多元化理念。
3.4 实施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激励作为一种外推力,若运用得当也能成为激发创新内驱力的重要举措。竞争激励可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对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与图书馆等其他文化事业机构的竞争激励机制,二是档案馆内部馆员之间的竞争激励机制。国家对于创新的激励会是档案馆主动创新的一大推力,而档案馆内部的竞争激励将直接刺激到档案人员的工作热情。目前国家层面和档案馆自身对于档案工作创新都缺乏相关激励机制,所以档案馆和档案人员都缺乏危机意识和荣誉感。长期以来档案馆在国家的庇护下,无甚风险,国家对档案馆的考量也集中在馆藏数量等方面,所以档案馆的信息服务一直较为保守。在档案信息服务创新上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对档案馆而言可能成为额外的工作负担。建立完备的竞争激励机制,能充分激发档案馆和档案人员的危机意识,激发其创造力。
3.5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能免除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工作中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的《档案法》《保密法》对档案信息资源信息服务是有诸多限制的,同时《档案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间也存在很多矛盾,对《档案法》的修改和完善也在进行中。从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看,要协调不同法律之间的矛盾,建立更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从档案领域而言,除了《档案法》及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外,对档案信息服务这种实践性的工作更应该建立更细化、更具针对性的法律制度。档案信息服务本身又牵扯诸如版权、隐私权等法律问题,这致使档案馆束手束脚,不敢轻举妄动。完善档案立法能从法律层面给档案馆一颗定心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政策解读[EB/OL].[2016-08-02]http://www.scio.gov.cn/34473/Document/1478594/1478594.html.
[2]NARA.Fiscal Year 2015 Annual Performance Plan[EB/OL].[2016-08-03].http://www.archives.gov/abo-ut/pl-ans-reports/performance-plan/2015/index.html.
[3][9]周枫.资源·技术·思维——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三维诠释[J].档案学研究,2013(6):61~64.
[4]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2016-08-04].http://baike.baidu.com/link?njNmqOlgjKkl0TklxhTIQSiG1Zi_psWr_aHYi0ijtCfWFs-8BTD2LSuLK5WEnYbR22A2gq
[5]十一五期间全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整理鉴定概况[EB/OL].[2016-06-04].http://www.doc88.com/p-878103343903.html.
[6]杨冬权.关于随馆藏数量增加而相应增加各级国家档案馆人员编制的提案[N].中国档案报,2013-3-7(0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2016-08-04].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Q0Y&sj=2014.
[8]NARA.Fiscal Year 2012 Annual Performance Plan[EB/OL].[2016-08-05].http://www.archives.gov/abo-ut/pl-ans-reports/performance-plan/2012/index.html.
[10]杨飞.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点火器”[EB/OL].[2016-08-06].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605/14462151_0.shtml.
[11]张庆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3(1):39~42.
[12]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4~8.
[1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6.
[14]陆阳.档案文化自觉论[J].档案学通讯,2013(4):13~16.
[15]任越,倪丽娟,于元元.多元创新与互动实践——基于近十年英国档案教育模式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3(2):66~69.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来稿日期:2016-11-08)
link?url=nj_L6JSWba9hM1KpIhNmqOlgjKkl0TklxhTIQSiG1Zi_psWr_aHYi0ijtCfWFs-8BTD2LSuLK5WEnYbR22A2gq.
[5]十一五期间全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整理鉴定概况[EB/OL].[2016-06-04].http://www.doc88.com/p-878103343903.html.
[6]杨冬权.关于随馆藏数量增加而相应增加各级国家档案馆人员编制的提案[N].中国档案报,2013-3-7(0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2016-08-04].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Q0Y&sj=2014.
[8]NARA.Fiscal Year 2012 Annual Performance Plan[EB/OL].[2016-08-05].http://www.archives.gov/abo-ut/pl-ans-reports/performance-plan/2012/index.html.
[10]楊飞.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点火器”[EB/OL].[2016-08-06].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605/14462151_0.shtml.
[11]张庆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3(1):39~42.
[12]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4~8.
[1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6.
[14]陆阳.档案文化自觉论[J].档案学通讯,2013(4):13~16.
[15]任越,倪丽娟,于元元.多元创新与互动实践——基于近十年英国档案教育模式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3(2):66~69.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来稿日期: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