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发展瓶颈及破解策略

2017-02-25 08:51李金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李金美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发展瓶颈及破解策略

李金美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展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体系日益完善。但也面临了一系列发展瓶颈,农村金融供给型抑制严重,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金融市场缺乏管理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瓶颈的主因是农村金融市场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要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瓶颈,就需要从培育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财税扶持机制和农业保险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等方面着手。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金融;困境;对策

最近几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成效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也面临着严重的发展瓶颈。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重中之重就要解决好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 

一 美丽乡村语境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一系列发展瓶颈,主要是农村金融供给型抑制严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管理。

(一)农村金融供给型抑制严重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重要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农户与农村企业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然而需求与金融供给并不一致,“相对于需求抑制,农村金融的问题体现在供给型抑制”[1]。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的金融发展采限制性态度,加之农村本身具有的弱质性特征,农村金融供给型抑制严重。无论是农户还是农企,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资金不足问题,越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这种供需之间的非均衡形势越是明显。随着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逐渐成为农村资本的抽水机。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用低下,农村的剩余资本大多被转移到了城市。传统金融机构不但不能发挥服务“三农”的支农作用,反而恶化了农村的金融环境。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性差异。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地区性差异是必须进行考量的首要因素。不同地区乃至于同一地区的不同群体、不同产业的金融需求可能有着较大差异。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差异性,决定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之必要。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金融缺乏新产品开发,金融产品复制严重,不适合农村地区的金融需要”[2]。农户与农村企业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单一性,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对比。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在于存贷业务,甚至有些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缺位,即使有正规的金融机构,其基本业务也只是存款。农户要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繁琐,难度较大,这使得产品和服务创新原本就不足的农村金融业更为单一。贷款业务尚且不足,更毋论保险、期货、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农业缺乏有效的抗风险能力,农村的风险补偿机制又尚未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中来。

(三)农村金融市场管理缺位

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发展持约束和限制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缓慢。农村金融具有鲜明的内生性特征,它是从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形式中孕育,“其历史影响并没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入而彻底从农村消失”[3]。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备受欢迎,它具有速度快、程序简单等优势。相比较而言,正规金融程序繁复、要求苛刻,对于缺乏金融知识的农户们来说,非正规金融更具吸引力。有60%农户的70%借款都来自于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具有非组织性和非体系化的特征,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加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不足,有效监管更无从谈起,农村地区金融纠纷时有发生。

国家对农村金融向持抑制态度,虽然美丽乡村建设中逐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建设力度,但长期形成的政策惯性难免扭转失灵,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商业化改革中背离“支农”路线,导致乱象丛生。“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从来就是外生于农村经济的”[4],面对高投入、低收益的农村金融市场,不少外生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撤离农村市场,它们不愿意在农村市场过多消耗,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管理中是缺位的。农村金融机构吸纳农村存款转流到城市,大量投入到城市企业部门,这本身违背了其角色职能的定位,但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金融机构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并未进行过多干涉和监管。

二 美丽乡村建设中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其中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是主因。

(一)农村金融市场经营风险大

与城市工业企业相比,农业是典型的弱质性产业,仍属于“靠天吃饭”的传统产业,自然因素具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测性。农业生产季节性明显,农民收入单薄而又不稳定,贷款偿还能力缺乏保障。由于农村长期以来属于金融弱势地区,信用评估体系和金融中介都尚未完善,同时“未建立相关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弱,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滞后”[5]。农业经济的不确定性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

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家着力发展农村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但政策性金融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的商业银行政策性和商业性兼而有之,政策性金融支撑不足,单靠商业性难以在农村金融市场立足。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吸纳存款,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开拓市场,导致农村金融业务萧条,金融供给抑制恶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农村经济发展的受限更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经营风险。农户收入低,单笔存贷款额度小,最主要地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品,这些都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二)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家重点致力于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总的来说农村金融市场大致形成,到2015年“全国共组建122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含筹建和开业),其中包括1153家村镇银行、24家货款公司和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6],成绩不可谓不显著,但有部分农村地区仍处于金融空缺状态。农村金融市场信贷服务发展缓慢,主因即是信息的不对称,农村地区的信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农户居住呈分散状态,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农户和农企的财资信息。农户缺乏抵押担保品,基本的财资状况又无法有效获得,极大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农户文化水平有限,缺乏金融知识,也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信用意识,加之国家对农户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上不足,导致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泛泛认知,甚至不知为何。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村金融信贷在申请、审批以及偿还上存在逆向选择等风险,加大了经济和道德成本。正规金融机构越难发挥作用,越滋生了非正规金融的增长,民间借贷的繁荣恶化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久而久之弊端丛生。

三 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金融发展瓶颈的策略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但存在机构设置不足、职能定位模糊、业务范围狭窄等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育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是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瓶颈的重要一着。构建财税扶持机制和农业保险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变革,提高农民收入,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性性力量。[7]。

寄生虫寄生初期,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养殖户通常观察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后,发病羊表现为采食量逐渐下降,跟不上放牧节奏,身体逐渐消瘦、卧地不起、极度贫血。该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经过,患病羊身体逐渐消瘦,精神逐渐萎靡不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病羊不愿意出圈舍,单独蜷缩在一个地方卧地不起,下颌间隙及头部出现水肿。患病羊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快,体重逐渐下降,饮水欲望增加。有的患病羊腹泻交替出现,也有的患病羊出现顽固性腹泻,2只成年羊和3只羔羊在发病2周后相继死亡。

(一)培育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指的是“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7]。从农村的历史和实际来看,当前农村金融体系须以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辅之。

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的失灵。农村基础设施匮乏,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用较低,在市场的杠杆下商业银行难以发挥培育农村金融的重任,政策性金融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合作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中不容忽视,要建立农村合作性金融,就需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激活民间资本,设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进入合作金融中来。如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其是“以服务于三农为宗旨的新型金融机构,与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有着明显差异”[9],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能有效盘活民间资本,进而建立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合作金融组织。

农村金融以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但也应该引导商业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以市场为杠杆,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农村金融市场的分散性和风险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愿过多投入。因此国家需要以政策进行引导,如以政策诱导商业银行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调整等。

(二)构建财税扶持机制和农业保险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的经营风险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又尚未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难以支撑也在情理之中,既要实现支农,又要盈利性增长,必须依托于政府的财税扶持,通过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采取政策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要建立稳定的财税政策,形成长期的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财税扶持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行之有效的财政补贴和绩效监督机制,在补贴中尤其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财政的补贴真正为民所用,真正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此外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起的农村金融组织也应进行财税支持,如免收营业税,增加税收补贴,以保证其具有更宽广的运营操作空间。同时还可以扩大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机构覆盖面。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加大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

农村金融发展出现瓶颈一个重要导因即是农业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因而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是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重要步骤。农业保险能够保障农民持续增收,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美丽乡村建设应着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体系。国家要在农村地区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农民参保意识。与此同时,要坚持政策性农保与商业性农保两手抓的策略,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让农业保险真正发挥补偿农业经济风险的作用。

(三)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变革

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制度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之程度。“农村的产业结构决定农村金融结构,农村商品流通决定了金融货币流通,农村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农村金融的组织形式”。农村金融发展瓶颈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变革。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变革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农民收入和财资水平,这就要求立足于农民、农村、农业,从农村经济的实际出发。

要着重于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和细碎化的经营方式改造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进行家庭农场化经营模式的试点,改变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型农业经营方式,着力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同时需大力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多种收入,应继续深化村镇企业改革,对村镇企业和龙头企业给予更多地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为农民营造更多的创收机会,保证农民“农忙时搞农业,农闲时搞工业手工业”。此外还可扩大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延展农民可抵押资产的范围,为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提供保障。既要做到让农民有钱可存,也要做到有钱可用。这样,农村金融才能获得长期的良性的发展。

[2]张郁.结构视角下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选择[J].南方金融,2015,(9):91-95.

[3]党晨鹭.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困境与突围路径[J].农业经济,2015,(12):100-102.

[4]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6):33-40.

[5]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26-30.

[6]张燕,张权.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困境及制度创新[J].学习与实践,2016,(6):38-44.

[7]高圣平.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8):147-166.

[8]李建英,王雨晨.河北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困境及优化措施[J].河北金融,2016,(10):36-38.

[9]王雪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困境再探讨[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3):109-115.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6-06

李金美(1969-),女,湖南洞口人,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万国际贸易。

F830

A

1673-2219(2017)09-0095-03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